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癌结节的超声声像图多个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超声影像学资料,按照手术病理诊断分为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03例)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0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甲状腺癌结节位置、大小、数目、回声、形态、钙化灶类型、有无囊性变、是否侵犯甲状腺被膜、内部血流等癌结节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癌结节分布位置方面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组的癌结节最大径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内微钙化及粗大钙化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内血流达3级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侵犯甲状腺被膜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这些征象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组的癌结节数量及内部囊性变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的多个超声特征,一定程度上或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临床上制定首次治疗策略、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提供有用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联合血清学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y thyroid carcinoma, PTC)侵袭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对355例病理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及无淋巴结转移组,将两组患者的相关超声特征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355例患者术后病理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34例,无淋巴结转移者221例;2)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1.5cm、多发病灶、结节内微钙化灶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多(P0.05),以结节内微钙化灶预测更有价值;3)单因素分析显示TSH、TG、TgAb、TPOAb中,TSH、TG水平升高对预测淋巴结转移有较高价值(P0.05)。结论超声指标中结节大小、结节数目和结节内微钙化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清学检测中,TSH、TG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超声指标联合血清TSH、TG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及结节的侵袭性预测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灰阶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方法:用灰阶超声评估130例患者的135个PTMC结节,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分为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组。灰阶超声主要评估甲状腺结节数目、位置、形态、肿瘤的边界、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内部回声、钙化类型、周边回声特征及后方回声。将上述灰阶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研究两者的关系。结果:PTMC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的超声表现是癌结节大小、结节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癌结节内部的钙化类型(P0.05),即癌结节越大、与甲状腺被膜接触面积越大,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结节内出现粗伴微钙化灶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癌结节大小、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钙化类型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PTMC的大小、与甲状腺被膜关系、内部钙化类型等灰阶超声表现,可提示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应用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预测效果,并观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62例(64个结节)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灰阶超声予以评估,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组为观察组(颈部淋巴结转移,21例)与对照组(颈部淋巴结未转移,41例)。记录所有患者灰阶超声表现情况,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同时找出两者间相关性。结果经分析发现,甲状腺结节数目(2=0.92,P=0.33)、癌结节形态(2=1.13,P=0.28)、癌结节内部回声(2=0.46,P=0.49)、癌结节边界(2=0.50,P=0.47)、癌结节后方回声(2=0.57,P=0.44)、癌结节周边回声(2=0.01,P=0.92)、癌结节位置(2=0.78,P=0.85)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无关;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癌结节大小(2=12.68,P=0.00)、癌结节与被膜间关系(2=9.64,P=0.02)、癌结节内钙化类型(2=7.94,P=0.04)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多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癌结节大小(OR=5.631,P=0.00)、癌结节与甲状腺被膜关系(OR=4.526,P=0.00)、癌结节内钙化类型(OR=4.017,P=0.00)有关。结论灰阶超声用于临床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可通过观察患者临床灰阶超声表现来判断其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刺激状态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预测131Ⅰ清除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治疗后Tg水平的价值.方法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38例,其中男28例,女110例,年龄6~70岁,平均39.4岁.所有患者均已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其中102例同时进行了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于术后3~4周行131Ⅰ清甲治疗.131Ⅰ清甲治疗前后定期复查血清FT3、FT4、促甲状腺激素(TSH)、Tg抗体(TgAh)和Tg水平.采用SPSS 13.0软件行相关分析和两样本均数差异的t检验.结果 甲状腺切除术后和清甲治疗后刺激状态血清T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960,P<0.01),清甲治疗后Tg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术后Tg水平分别为(199.8±327.7)μg/L、(3.5±5.6)μg/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7,P<0.01).76%(78例)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41%(446枚)切除的淋巴结为阳性.颈部淋巴结转移数与术后及清甲治疗后刺激状态T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97,0.633,P均<0.01).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刺激状态Tg可有效预测131Ⅰ清甲治疗后Tg水平,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结合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能有效降低清甲治疗后Tg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陈翼  赵晶  黄昊 《人民军医》2008,51(1):29
1病例报告患者女,46岁。1992年因右颈部包块,于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示甲状腺右叶上极有一1cm×1cm大小结节,无压痛,无呼吸及吞咽困难,双手无颤抖。甲状腺核素扫描示甲状腺右叶温结节,建议定期复查。1998年复查甲状腺核素扫描示甲状腺右叶温结节,与1992年检查结果比较无变化,未行治疗。2003年再次复查,提示甲状腺右叶凉结节,摄锝功能在正常范围,患者仍无不适,未治疗。2005年行甲状腺B超检查,示双侧甲状腺多发实性占位,右叶可见1.7cm×1.4cm大小低回声结节,左叶可见2个0.4cm大小低回声结节,考虑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复查甲状腺核素扫描示甲状腺右叶上极冷结节,结节内组织代谢活性较高,建议患者手术治疗。手术探查发现,甲状腺右叶上极可见一1.5cm×1cm大小圆型肿物,质硬,甲状腺左叶下极可见2个0.5cm大小肿物,质中。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报告:右叶甲状腺乳头状癌,左叶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右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左叶)。术后病理报告:右叶甲状腺乳头状癌,左叶结节性甲状腺肿。2讨论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一种甲状腺增生性病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无明显临床症状,通常是患者自己或体检时发现。碘缺乏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超声征象在评估其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实验组,54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对照组,93例)。对可能导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进行单个因素分析,分析的超声征象包括有无晕环、有无微钙化、有无包膜侵袭及包膜侵袭程度、最大直径、纵横比、边界等。结果对可能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单个因素与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原发癌结节的晕环、微钙化、包膜侵犯、最大直径的差异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原发癌结节的边界、纵横比的差异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部分超声征象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分析其超声征象有助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癌的294例患者共322个结节,将322个结节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对2组间性别、年龄、结节位置、是否邻近包膜、结节大小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分为≤40岁和>40岁组,结节位置分为上部、中部、下部、峡部组,邻近包膜为在二维超声上紧贴包膜而未突破包膜,结节大小分为≤5 mm、5~10 mm、>10 mm组。并计算超声检查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性别、结节位置及是否临近被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及结节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和结节大小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40岁(OR=0.57,P=0.020),结节大小5~<10 mm(OR=3.99,P=0.002),结节大小≥10 mm(OR=8.02,P<0.001)。超声诊断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灵敏度为33.8%,特异度为96.8%,漏诊率为66.2%,误诊率为3.2%。结论 超声检查对甲状...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9岁,2019年4月于外院经超声检查发现左侧甲状腺结节,后结节明显增大,外院PET/CT提示甲状腺癌可能性大、双肺及多发骨转移;未发现其他部位肿瘤表现。患者于2019年4月29日在本院行甲状腺癌扩大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左侧甲状腺高侵袭性乳头状癌(4.5 cm×2.5 cm×2.5 cm),部分细胞为高柱状,伴坏死;右侧甲状腺桥本甲状腺炎;左2区淋巴结、右肌间淋巴结及右侧4区淋巴结见癌转移;基因检测示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 protooncogene,serine/threonine kinase,BRAF)V600E野生型,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及CA19-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两者均为弱阳性(图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甲状腺结节接受手术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癌的47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2407)与无转移组(n=2335)。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肿瘤直径、被膜侵犯和腺叶累及范围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按照肿瘤直径分为微小癌与非微小癌亚组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4742例PTC患者中2407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增大、甲状腺外浸润(ETE)、肿瘤多灶为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而BMI(P=0.369)、TSH水平(P=0.246)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不是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非微小癌中单侧多灶为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7,9...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超声造影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效能。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的210例行甲状腺切除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n=62)与非颈部淋巴结转移组(n=148)。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R 4.1.2建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男性、糖尿病、血流丰富、包膜受侵、多个病灶、肿瘤直径≥7 mm及钙化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的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41(95%可信区间:0.811~0.872),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基本一致,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4。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在2%~77%时,采用本列线图模型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结论年龄<45岁、男性、糖尿病、血流丰富、包膜受侵、多个病灶、肿瘤直径≥7 mm及钙化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16层螺旋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16层螺旋CT表现。结果大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境界不清楚,瘤周“半岛状”瘤结节强化13例,瘤周“残圈征”14例。合并钙化者28例,其中细颗粒状钙化15例,粗颗粒状钙化8例,混合性钙化5例。52例患者中31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强后淋巴结明显强化,囊性变5例,合并壁结节4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16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16层螺旋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定性、显示肿瘤与周围重要器官的关系方面非常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微小癌的超声表现及其诊断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总结甲状腺微小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以提高对甲状腺微小癌识别及诊断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 甲状腺微小癌以乳头状癌为多(25例),结节大多表现边缘不规则,有细毛刺,20例结节内可见"针尖样"微钙化.颈部转移淋巴结7例,其中3例淋巴结内出现"针尖样"微钙化.结论: 超声在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声像图特征。材料和方法 :对 2 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用高频超声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术后与病理对照。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声像图特征为实质不均质低回声为主伴有散在砂粒状强回声微钙化点。结节较小 ,约 0 .5~ 3 .0cm ,大多数无明显包膜但分界清楚 ,边缘毛糙。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肿瘤结节 10 0 %都能测到血流信号 ,结节较大者多血供 ,微小隐匿癌常为少血供。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声像图特征分析有助于本病与甲状腺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应用于单灶型甲状腺微小癌中效果,并分析单灶型甲状腺微小癌与颈部淋巴结转移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0例(80个结节)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单灶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予进行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组为研究组(颈部淋巴结转移,40例)与对照组(颈部淋巴结未转移,40例)。记录所有患者超声表现情况,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同时找出两者间相关性。结果经分析发现,癌结节形态(χ~2=0.95,P=0.32)、癌结节内部回声(χ~2=0.72,P=0.39)、癌结节边界(χ~2=1.26,P=0.25)、癌结节后方回声(χ~2=0.73,P=0.39)、癌结节周边回声(χ~2=0.95,P=0.32)、癌结节位置(χ~2=0.44,P=0.93)与单灶型甲状腺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癌结节大小(χ~2=25.08,P=0.00)、癌结节与被膜间关系(χ~2=25.84,P=0.00)、癌结节内钙化类型(χ2=19.52,P=0.00)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癌结节大小(OR=5.721,P=0.00)、癌结节与甲状腺被膜关系(OR=4.961,P=0.00)、癌结节内钙化类型(OR=4.689,P=0.00)有关,P0.05。结论采用超声用于临床诊断单灶型甲状腺微小癌可通过观察患者临床超声表现来判断其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超声特征术前对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甲状腺全切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83例,分析PTC超声特征与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发生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18例,无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6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相匹配,无显著差异;在结节的位置、边界、形态、纵横比、微钙化、被膜侵犯等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无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相比,年龄≤45岁、病灶多发、原发病灶直径较大者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征象对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风险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 44岁, 半个月余前行甲状腺癌根治术, 因咨询术后131I治疗就诊。患者2021年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 定期复查。2023年3月复查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甲状腺左叶上极见1.8 cm×1.3 cm×1.4 cm的低回声结节, 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 纵横比大于1, 内可见数个点状强回声,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内见条状血流信号, 分布欠规则, 考虑为高风险结节;左颈部Ⅲ、Ⅵ区可见数个低回声淋巴结, Ⅲ区较大者1.1 cm×0.5 cm, Ⅵ区较大者0.8 cm×0.5 cm, 均皮质增厚, CDFI:内见条状血流信号。因甲状腺超声提示甲状腺左叶上极结节有风险, 遂行甲状腺左叶上极结节及Ⅲ区淋巴结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 病理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2023年5月行甲状腺全切+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病理为左侧甲状腺乳头状癌, 经典型, 最大径1.3 cm, 侵透被膜, 淋巴结转移(16/41:喉前4/6, 气管前3/5, 左侧气管旁4/5, 左侧Ⅱ区2/17, 左侧Ⅲ区3/8)。术后复发风险评估为中危, 遂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甲状腺癌超声表现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甲状腺癌24例,着重将术前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包括甲状腺肿块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和血供情况,以及邻近转移淋巴结等)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前超声检查发现低回声结节20例,内部伴有微小钙化17例,边界模糊不清17例,形态不规则15例;彩色血流分布Ⅲ级13例;周围组织浸润5例;同侧淋巴结转移4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23例,髓样癌1例。结论:当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为低回声、边界模糊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血流信号丰富且有微小钙化时,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结节样病变的MS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甲状腺结节样病变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影像学特点,探讨MSCT鉴别甲状腺结节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6例甲状腺病变患者扫描资料,从结节的形状、边缘、强化行为、钙化、增大的淋巴结及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方面总结甲状腺结节病变的CT表现,用Stata10.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组间病变形状是否规则、边缘是否清晰、颈部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对周围组织是推压还是侵犯经χ2检验表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病变钙化率及增强检查后密度是否均匀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钙化的大小、形态、无强化低密度区及乳头状强化结节各有其特点,有鉴别诊断意义.良性病灶无强化低密度区均匀、细腻,甲状腺癌呈混杂性,犹如液体中漂有悬浮物.良性病灶乳头状强化结节边缘圆钝,恶性则较锐利.结论 掌握各种甲状腺结节样病变的MSCT表现特点能有效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甲状腺结节MRI的特征表现及其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前的MRI表现特征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关系,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72例共计有结节192个,包括147个良性结节和45个恶性结节.良恶性结节的MRI表现在数目、形态(x2=95.02)、“包膜”(x2 =73.51)、囊变(x2=67.96)、实性部分强化特点(x2=77.41)及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有无出血和/或钙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8,P=0.867).结论 结节MRI表现为单发、形态不规则、囊变少及实性部分强化不均可提示恶性诊断;无明确边界或瘤周有“包膜”样低信号影但不连续是恶性结节的特征性表现;甲状腺周围脂肪间隙是否清晰,邻近组织器官是否受侵,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是鉴别良恶性结节的主要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