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收治的176例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患者临床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结果显著改善,且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结论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后随访,使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在NIHSS评分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P0.05);在治疗效果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率分别83.3%、96.7%,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更好(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NIHSS评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15年8月—2018年8月我院42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21例)、非溶栓治疗组(2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非溶栓治疗组患者(P<0.05);溶栓治疗组在溶栓治疗后24h、7d、14d及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非溶栓治疗组(P<0.05);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共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48例,治疗期间经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动脉溶通率为83.3%,对照组动脉溶通率为66.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凝血功能、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具有溶栓适应症的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途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例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45例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凝血功能及炎症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14 d末的NIHSS评分分别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观察组TT、APTT、PIB、P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1β、hs-CRP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相比,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能够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护理方案进行整体研究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接受诊治的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联合有效的护理方案,观察其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结果给予患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联合有效的护理方案干预后,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3例完全痊愈,20例基本有效,1例完全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联合有效的护理方案,可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介入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选择采用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存在偏瘫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7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早期康复治疗组38例,早期康复组患者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48 h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不再进展即开始康复治疗。在治疗1月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患者的疗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两组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肺部感染、肩手综合征、关节挛缩、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在溶栓治疗1月末,两组NIHSS、ADL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偏瘫患者,采取超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244-247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与非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影响的差异及具体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5月期间在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溶栓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非溶栓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后,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颅内血流,采集血清并检测凝血功能指标、神经损伤指标以及炎症应激反应指标。结果:治疗后1周和2周时,溶栓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的Vs、Vd、Vm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溶栓组;治疗后2周时,溶栓组患者的血清FVIII、VWF、S100β、NSE、GFAP、MBP、UCH-L1、TNF-α、IL-1β、MDA、AOPP、8-OHdG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T、TT、APT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改善脑组织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抑制凝血过程以及氧化炎症反应是阿替普酶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纳入60例对象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发病时间4.5 h并且大脑中动脉梗死面积1/3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组为:对照组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先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再予以常规治疗;详细整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并发颅内出血率、死亡率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选择溶栓治疗大脑中发病时间4.5 h并且大脑中动脉梗死面积1/3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的预后改善有着积极作用,并不会增加患者出现颅内出血、死亡的概率,具有极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汝  高连波 《当代医学》2022,28(12):86-88
目的 探讨急诊机械取栓治疗阿替普酶或尿激酶静脉溶栓无效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并确诊的60例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阿替普酶或尿激酶静脉溶栓无效后对患者的处理差异方式分为常规组(溶栓无效后在影像学检查辅助下行常规调脂抗栓治疗,n=27)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静脉溶栓疗法,比较不同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对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共收集12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另外两组分别采用尿激酶和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结果 采用静脉溶栓的两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其中阿替普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组(P<0.05).并且,治疗过程中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两组出现并发症的例数少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径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相比常规治疗方法,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大优势,其中阿替普酶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12.
魏靖  张世春 《中外医疗》2022,41(2):119-122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中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67例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患者,分为溶栓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开展基础治疗;溶栓组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案对急性脑梗死疾病治疗有效性以及对患者机体炎性因子水平、神经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8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85)和对照组(n=95),前者给予阿替普酶超早期溶栓治疗,后者则仅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凝血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周与3周后NIHSS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前者凝血功能各指标显著优于后者;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以显著改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有效改善凝血功能,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而且有助于病情恢复,提高了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共90例,收治时间在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2组,研究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相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数据明显更具优势,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按照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予以常规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组间的NIHSS评分、MR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脑出血率、牙龈出血率)进行指标对比。结果对于研究组而言,其NIHSS评分(9.21±1.33分)、MRS评分(2.22±0.33分)、并发症发生率(脑出血率:2.00%、牙龈出血率:4.00%)指标均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MRS评分、脑出血率、牙龈出血率分别:11.22±1.56分、4.32±1.56分、12.00%、14.00%),P0.05,差异性显著。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可以有效提高其预后效果和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2013阿年1月-2014年12月收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随机按1∶1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10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照组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0.9mg/kg)静脉溶栓,联合治疗组在溶栓后,给予静滴尤瑞克林(0.15PNA U/d),持续7天,治疗中禁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前、溶栓后第7天,随诊90天,采用用美国国立卫生神功能缺损评分(NHI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7天和90天的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t=2.389,2.698;P0.05)。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0.830,2.679,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脑梗死后的生活质量,并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每组各37例。观察1组给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观察2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1周、2周的NIHSS(脑卒中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为94.6%,与观察2组患者的9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动脉溶栓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均可获得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8.
姜平舟 《中外医疗》2016,(29):132-134
目的:探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用药阿替普酶进行超早期急诊救治。依救治时间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2组:实验组25例,患者发病3 h内用药;对照组25例,患者发病3~6 h用药,对比分析两组用药疗效。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救治成功率100%;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96.0%)与对照组(9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应用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监测,分析VEGF水平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效果评价方面的价值,探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评价系统。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急性脑梗死超窗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入院当时、住院1、3、7、14 d血清VEGF动态水平及健康成人血清VEGF水平(3组各41例),采用NIHSS评分系统对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患者入院当时及住院1、3、7、14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水平评估,分析梗死部位、面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VEGF水平的关系。结果 溶栓组、非溶栓组各个时期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溶栓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3、7、14 d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非溶栓组,发病第7 d达高峰,14 d时较低。治疗14 d后,溶栓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非溶栓组。溶栓组及非溶栓组患者随着梗死面积增大,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VEGF水平监测可以作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效果的生物学评价指标,为脑梗死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和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8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4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B组(40例,尿激酶静脉溶栓),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法治疗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促进临床疗效,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