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许多研究已证实肥胖与一些特定的癌症有相关性,肥胖已成为一些癌症的高危因素,增加某些癌症发生的相对危险度。本文从肥胖和肿瘤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临床研究、预防和治疗等几方面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常见肿瘤的发生都可以归结为基因异常和环境影响.寻找和肿瘤发生、进展相关的易感性基因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通过对某些疾病的家族谱系研究,已经发现了高外显率的基因,如BRCA1/2和乳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但是很多散发肿瘤的发生并不能用单基因的改变来解释.因此,研究人员考虑多基因的发生低频率改变可能逐渐聚集导致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3.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诸多风险因素可以造成癌肿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恶性肿瘤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血栓形成,而参与血栓形成的各种凝血介质又可促进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其中组织因子与癌症异常增生密切相关,故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的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抗凝药物在减少VTE风险的同时可抑制肿瘤的生长与进展...  相似文献   

4.
梁勇  周总光 《华西医学》2003,18(3):425-425
胰腺腺癌 (PC)在西方为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由于缺乏特异的早期临床症状与胰腺的较深的解剖位置 ,使得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 ,多数病人已出现局部播散或远处转移。在美国 ,胰腺癌位于癌症死亡原因中第五位[1 ] 。过去的十年间 ,胰腺癌发生相关基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认为 ,胰腺癌是一种基因疾病 ,此病的进展是由于胰管腺上皮细胞分子异常的逐渐积累 ,有多种基因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 ,p1 6基因是其中较常见及重要的一个 ,通过多种途径失活从而导致肿瘤发生。本综述旨在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认识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 ,寻找…  相似文献   

5.
心理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癌症患者病前有负性情绪的比例明显高于无负性情绪者。社会内向、抑郁和不灵活的个性与各种肿瘤的发生可能具有普遍意义。心理因素促使肿瘤发生机制可能是某种精神刺激影响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降低了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而使肿瘤发生的机率增加。这提示我们在预防癌症的工作中除了重视生物,理化因素外,还应重视心理因素对癌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另外要求我们在治疗癌症病人的过程中,除手术、放疗、化疗外还应重视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6.
心理因素与癌症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心理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癌症患病前有负性情绪的比例明显高于无负性情绪。社会内向、抑郁和不灵活的个性与各种肿瘤的发生可能具有普遍意义。心理因素促使肿瘤发生机制可能是某种精神刺激影响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降低了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而使肿瘤发生的机率增加。这提示我们在预防癌症的工作中除了重视生物,理化因素外,还应重视心理因素对癌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另外要求我们在治疗癌症病人的过程中,除手术、放疗、化疗外还应重视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7.
从7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S.Cohen 和加利福尼亚大学H.Boyer 首先在体外成功地组建具有生物功能的重组质粒以来,重组DNA 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重组DNA技术已成功地用于一些癌症的诊断。本文仅就某些癌症的临床研究说明重组DNA 技术在肿瘤临床方面的应用。肿瘤的发展是通过不同阶段的质变过程,癌基因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每种癌基因在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作用。虽然正常细胞中存在着多种可引起肿瘤的核苷酸序列,但细胞保持其正常状态,这是因为原癌基因变为具有致癌作用的癌基因需要一个原癌基因的激活过程。现知“激活”机制有五种:(1)原癌基因的点突变,(2)原癌基因的重排和染色体易位,(3)原癌基因的扩增和过度表达,(4)原癌基因由于获得转录促进序列(LTR)而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8.
蛋白质组学具有高通量、全面和动态研究蛋白质变化的特点,尤其在筛选早期诊断肿瘤标记物方面更具有优越性.不同的肿瘤标记物可用于某些肿瘤的鉴别诊断和分型,有的可监测其转移和复发,对探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夏金荣  赵东强 《临床荟萃》2005,20(24):1421-1424
细胞凋亡(apoptosis)源于希波哥拉得词语,指秋叶凋落而言.早在100多年前Carl Vogt就已发现,1972年Kerr和Wyllie提出了在形态上与坏死细胞的死亡不同,而称为细胞凋亡.近年的研究证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消退等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肿瘤细胞凋亡调控失调导致的细胞凋亡抵抗(resistance to apoptosis)是肿瘤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凋亡可被多种生理、病理刺激所诱发,是细胞对所处环境某些特定信息的一种应答反应,涉及细胞信号转导及调控.化疗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因而这种凋亡抵抗机制在肿瘤耐药中起重要作用[1].凋亡抵抗也促进肿瘤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细胞凋亡信号转导和凋亡抵抗分子机制的阐明已成为肿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通过调控细胞凋亡治疗肿瘤具有重要意义.现就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信号转导、凋亡抵抗和恶性肿瘤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成成  陈利群 《全科护理》2021,19(23):3197-3201
介绍癌症相关性睡眠障碍患病率、发生机制及对病人和家属的影响,阐述癌症相关性睡眠障碍非药物干预的研究现状,总结各种疗法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旨在为临床上改善癌症病人睡眠障碍提供参考,为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p53家族中新成员p73的发现为癌症细胞生物学提供了新思路.p73蛋白不仅在结构上与p53相似,在功能上也极其相似.目前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被描述为是通过选择性激活p73的促恶性肿瘤细胞凋亡.本文将阐述最有前景的p73肿瘤抑制蛋白的抗癌途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便于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营养支持,手术后常需留置静脉导管.由于肿瘤细胞的直接促凝作用和肿瘤反应性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促凝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致使肿瘤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消化道肿瘤发生血栓的危险性也较高[1],因此胃癌患者更易发生血栓.为进一步明确胃癌术后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8月~2011年8月确诊为胃癌且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患者86例,探讨胃癌术后引起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影响因素,为临床的治疗护理提供依据.现将相关分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恶性肿瘤的病死率也一直呈上升趋势。在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中,肿瘤相关基因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肿瘤治疗也进入了分子与基因水平。MMP-7因促进癌细胞浸润和血管生成、参与肿瘤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而备受重视,其在肿瘤中的研究也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肿瘤的第4位,恶性肿瘤死亡的第2位。而在中国,胃癌发病率更高,仅次于肺癌位居第2。目前对胃癌的治疗仍是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临床上,早期胃癌症状不典型,就诊时往往已是进展期,因此治疗效果常不尽如人意。而且,在胃癌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面,作者研究也远远落后于对其他癌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营养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方面的,在癌症的病因方面营养因素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实验数据证明:饮食因素可影响肿瘤自然生长的发病率。肿瘤一旦形成就会深深地影响到病人的营养和代谢情况的改变,最后导致“癌症恶病质”的综合症状。抗肿瘤疗法(外科手术、化疗、放疗)通常对肿瘤患者盼营养也有极大的影响。最后,目前的研究指出:营养和新陈代谢对癌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这篇文章将叙述几个问题,它们在临床上极大程度上关系到实践护理:由于肿瘤引起的营养和新陈代谢改变,营养在主要抗肿瘤疗法中所发生的后果以及在治疗肿瘤病人时所起的营养供应问题,本文将不叙述营养和致癌作用以及它的处理,其目的是使护士对癌症的营养关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随着癌症治疗技术的发展,癌症患者生存期逐渐延长,癌症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往往要经历疾病本身或治疗引起的多种症状。以往大部分研究仅仅聚焦于单一症状,有研究学者发现实际癌症患者平均经历11—13种同时发生的症状,并且某些特定的症状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论述了癌痛的流行趋势、机制、管理、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补充疗法以及其他常见癌症症状(静脉炎、恶心呕吐等)及护理干预,肿瘤急症(高钙血症、败血症、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脊髓压迫)的原因、治疗及护理措施,旨在说明中国肿瘤护士在癌症症状管理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球癌症死亡原因的第2位,在我国,胃癌病死率约为25/10万人口,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23.02%,位居首位[1].胃癌的发病过程是一个集遗传、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多因素,多机制、多步骤的演变过程.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均已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cr pylori,Hp)感染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2-3].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Hp认定为人类胃癌第Ⅰ类致癌原.近年来,表现遗传学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肿瘤病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所介导的基因转录后调控方式的发现,为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思路.本文就Hp感染、miRNA与胃癌关系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取得的突破,人类在肿瘤发生机制、预防、诊断、治疗上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本述评介绍了发表于这期"肿瘤相关基因"专题的综述及研究论文的特点。这些文章给我们的读者提供了癌症研究领域中与人类癌症基因组、基因多态性以及微小RNA有关的最新信息。我们希望这些新信息能推动更多的有关肿瘤相关基因的研究,并且促进肿瘤相关基因检测在检验医学领域得到更多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某些癌症有家族性,现在已经知道癌基因能影响正常细胞的生理进程,所以可肯定某些癌症的发生与基因有关,其中以肿瘤抑制基因和原癌基因(prto-oncogene)最重要,该两种基因任何一项发生突变,都可导致癌症的发生。 肿瘤抑制基因肿瘤抑制基因位于染色体17又名P53,它可修复DNA损伤,虽然它也引起细胞凋亡,但却能抑制或防止癌症的发生。当P53基因突变后,细胞周期失去“制动”,从而导致产生异常细胞,并引发不同种类癌症。例如乳腺癌、肠癌、肾癌和某些肺癌就呈现P53的突变。此外,RB1和WT1也是肿瘤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