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精神科住院1个月内经历首次约束的精神病病人274例,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约束流程做好护理和病情观察,观察组按照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约束和护理,比较两组首次约束持续时间、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约束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首次约束持续时间为(4.12±3.15)h,发生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6例;对照组首次约束持续时间为(8.35±3.33)h,发生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4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及家属对约束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精神科病人保护性约束护理中,使约束更人性化和规范化,能够降低约束危险,提高约束的护理质量及病人与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后家属的心理反应。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2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家属进行保护性约束心理反应进行调查。结果:74.00%的家属对患者接受保护性约束无心理准备,21.00%的家属持不理解态度;19.00%的家属认为保护性约束是不人道的,是在惩罚患者;37.00%的家属认为保护性约束会更刺激患者不健康的心理,会加重病情;17%的家属害怕患者受到意外伤害;36.00%的家属担心患者在保护期间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79.50%的家属认为约束患者必须要征得家属同意。结论: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常用的一项行为治疗,但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前要对患者或家属做到知情告知,严格掌握应用的适应证,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认识并取得其理解,为患者提供有力的家庭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改善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精神科保护性约束质量管理中,选择对照组及品管组患者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约束持续时间、约束依从性、约束不良事件发生率、约束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护士保护性约束技术操作合格率和约束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果品管组患者的首次约束持续时间与约束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约束患者依从性、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品管后护士保护性约束技术操作合格率明显高于品管活动前(P<0.05)。结论品管圈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管理中的实施能有效提高保护性约束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约束作为精神科的一项非常有效的医疗护理方法,对于精神病人的兴奋躁动、自杀自伤、他伤和外走等危害他人和自身生命安全的行为,起到了积极的预防和控制作用.然而由于保护性约束是一种违背精神病病人本人当时意愿的强制性护理方法,限制了病人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病人会产生较强的敌对情绪和反抗行为,家属对保护性约束也不甚理解,有时会产生较大的误会,以至产生医患纠纷.因此,如何规范对精神病病人的保护性约束,成为精神科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就保护性约束的现状、约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保护性约束的护理要求及发展趋势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临床精神一科男病区护理人员13人及住院病人120例为试验组,在行保护性约束时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督导护理;选择临床精神二科男病区护理人员13人及住院病人120例为对照组,在行保护性约束时采用传统的一般管理模式督导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护士对保护性约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操作规范合格率、两组病人被保护性约束的平均时间、保护性约束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病人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护士对保护性约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操作规范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病人被保护性约束的平均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病人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应用于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中能有效提高护士操作的规范性,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的不良事件,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精神科病房科学合理使用保护性约束,同时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优点、方法和意义。方法将70例在精神科男科住院治疗、需要实施保护性约束的精神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实施约束并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科学的保护性约束方法,并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模式(约束前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实施科学的保护性约束方法,讲究约束技巧,加强约束期间心理护理及生活护理,满足其合理要求,并做好解除约束后的心理安抚工作)。对2组患者实施约束后自伤及他伤、心理反应状态、躯体影响、治疗依从性、护患纠纷及投诉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心理反应状态、治疗依从性、家属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约束后躯体影响、自伤及他伤、护患纠纷及投诉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需要实施保护性约束的精神病患者实施科学保护性约束及制定人性化护理模式,可以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了护士在保护性约束过程中的责任心,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很大程度地降低了护患矛盾及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时家属的心理反应。方法采用自拟精神病患者受保护性约束家属心理反应调查表对93例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相关调查分析。结果80.95%的家属对保护性约束持接受态度,14.28%认为是对患者的惩罚.19.05%认为会加重患者的病情,28.57%担心患者会受到意外伤害,47.62%认为约束患者必须征得家属同意,4.70%的家属对凋查内容不发表意见。结论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掌握适应证,规范保护性约束操作,防止意外伤害。  相似文献   

8.
精神科病房保护性约束存在的伦理冲突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志耘 《护理研究》2011,25(2):119-120
[目的]探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中存在的伦理冲突,提出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精神病专科医院男女各1个护理单元2009年1月—6月住院期间实施保护性约束的精神障碍病人的约束评估表、护理记录单进行分析。[结果]精神科保护性约束在病人知情同意权、自主权、人身自由权及自尊方面存在伦理冲突。[结论]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中应尊重病人,认真执行约束制度,做好相关告知,保障病人及家属的各种相关权利,使保护性约束更加标准化、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知识、态度与行为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护士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现状。方法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我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11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呈正相关,即对约束知识了解越多,越能适当地实施约束行为;约束态度得分越高,则越可恰当地使用保护性约束。结论护士应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学习,转变服务观念,规范护理行为,才能更好地为精神疾病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0.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的建立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在改善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3个普通精神科病房,于2008年8-12月及2009年1-5月期间入住并于入院第1个月内经历首次保护性约束的患者443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护理,研究组采用制定的,临床路径,应用自制评定表比较两组患者的约束时间、约束护理质量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首次约束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护理质量及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规范约束程序,提高约束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保护性约束态度、行为与伦理氛围认知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采取便利取样的方法,对湖南长沙2所精神病专科医院、1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330名精神科护士,采用精神科护士保护性约束态度、行为问卷和伦理氛围认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精神科护士保护性约束态度总分为(30.47±4.83)分,保护性约束行为总分为(31.67±3.17)分,精神科护士伦理氛围认知总分为(88.15±11.82)分。330名精神科护士在临床工作年限、性别、学历、职位、婚姻状况、所在病房保护性约束态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科护士在年龄、性别、是否接受过医学伦理教育培训保护性约束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科护士在性别、有无精神心理专科护士证、是否接受过医学伦理教育培训伦理氛围认知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科护士保护性约束态度与伦理氛围认知呈正相关(r=0.242,P<0.001)。结论精神科护士保护性约束态度和伦理氛围认知均处于中等水平,精神科护士保护性约束行为较规范,精神科护士伦理氛围认知越高其保护性约束态度越积极,医院管理者应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医院内部的伦理氛围,从而端正其身体约束态度,更加合理的使用保护性约束,提高精神科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精神病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及护理需求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及护理需求,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在患者入院时对150例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48.7%的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可能接受的保护性约束无心理准备;初诊患者家属比复诊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目的认识更为不足(P<0.01);患者家属的文化水平越高,对精神病患者约束期间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护理需求越多(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认识不足,有必要及时为患者家属提供相关护理知识,规范约束护理,满足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合理需求.  相似文献   

13.
侯明如  蔡燕  徐慧鸣  王静  高秋寅 《护理研究》2013,(28):3165-3167
[目的]建立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标准化操作规程(SOP),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成立专业小组,建立保护性约束SOP。选择268例住院被约束的精神病病人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执行保护性约束SOP,对照组执行传统约束流程,比较两组病人首次约束持续时间、约束后依从性和危险行为次数、约束期间的不良事件及病人、家属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首次约束持续时间、约束后危险行为次数及不良事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约束后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保护性约束是一项特殊的护理技术,通过SOP的建立,这项技术更加规范、标准、合法,降低约束危险,提高病人与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及心理干预对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2012年4月~2013年3月符合调查对象的9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家属存在的对保护性约束的不理解方面进行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态度的变化。结果部分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持不理解、不接受态度,部分家属甚至认为保护性约束是在惩罚病人。当患者家属接受各种干预措施后,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观,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增强患者家属对精神分裂症及保护性约束相关知识的了解,使其能配合医务人员,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正>在心理科日常护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烦躁不安、不配合护理和治疗的病人,在为其进行输液、导尿及引流等护理操作时,病人往往会自行拔出导管,导致治疗和护理工作难以正常进行,影响治疗效果。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也会给予病人实行保护性约束。但是约束后的病人手还能小范围的活动,病人趁医务人员不注意时还有可能将输液管或导管拔出,导致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为减少护患纠纷提供对策依据.方法 2012年3-4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20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新入院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及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结果 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对于保护性约束普遍表示理解;不同学历家属对于约束是否会加重病情及约束是否被医生护士滥用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家属对于约束是否会加重病情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患者不同关系的家属对于约束是否使其觉得丢脸及约束是否被医生护士滥用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普遍能够理解,但约束前护理人员需要告知家属相关意义,以取得家属的支持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正>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是利用保护约束用具限制病人的紊乱行为,保障病人及周围环境免遭损害,保证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1]。保护性约束是一种强制性的护理措施,一直得到伦理法律界的广泛关注[2]。2013年5月1日实施的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了保护性约束措施的适用条件。现对精神卫生法实施前后女性住院精神障碍病人的保护约束情况进行调查,并比较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精神卫生法实施前两个月(2013年3月1  相似文献   

18.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举证责任倒置”无疑使护理管理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势必要求对许多护理环节的管理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补充与完善,以确保护理行为科学安全地进行[1]。保护性约束是保证病人安全,防止意外的主要护理措施之一,也是精神科临床最常用的护理方法。主要通过限制病人躯体及四肢活动,以保证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这是一种极不愉快的护理方法,不但引起病人焦虑不安,加以反抗[2],而且,病人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理解或认为是在报复、惩罚。因此,在使用保护性约束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责任。我们在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保护性约束微视频在精神科低年资护士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108名精神科低年资护士采用保护性约束微视频进行理论与技能培训,将理论部分制作成2个微视频,操作部分选取3个约束案例通过标准化病人扮演和护士情景模拟演示操作流程制作成3个微视频,每周通过平台播放1个微视频,结合阶段性考核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培训5周后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护士对保护性约束微视频培训的评价,半年后调查临床实践效果。 结果 培训后护士考核均达标,成绩优良者占95.4%,优于传统培训效果。88.9%的护士认为培训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94.4%的护士和93.3%的护士长认为培训规范了约束护理行为,90.7%的护士和93.3%的护士长认为培训提高了临床应急能力。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护士受伤率明显降低,约束护理及约束记录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5)。 结论 保护性约束微视频可以激发护士的学习兴趣,提高保护性约束的培训效果和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云仙  温爱玉 《护理与康复》2011,10(10):846-847
目的了解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及护理需求。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71例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患者家属中,83.09%对精神病患者接受保护性约束有心理准备、87.32%对精神病患者接受保护性约束持支持态度,大部分患者家属有陪护需求。结论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有一定认识,大部分家属的护理需求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