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各时段的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0名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仪测量当天血糖谱,包括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午餐前0.5h和午餐后2h血糖、晚餐前0.5h和晚餐后2h血糖、晚10时和次日凌晨3时的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并计算空腹和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71%的患者出现夜间非杓型血压。餐后血糖AUC:非杓型血压组(60.54±29.33)mmol·h/L与杓型血压组(39.72±33.14)mmol·h/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而空腹血糖AUC:非杓型血压组(54.61±46.32)mmol·h/L与杓型血压组(53.11±44.10)mmol·h/L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非杓型血压组(8.81±1.70)%与杓型血压组(8.70±1.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0.20,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可能影响其血压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杓形、非杓形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相关肽(CGRP)与高血压昼夜变化的相关性及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动态血压检查仪将11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形(B组)和非杓形(C组),同时在昼夜规定的范围内采用,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CGRP。设对照组A组。结果:ET值:B组、C组昼间值,C组夜间值均高于A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P<0.01;P<0.01)。CGRP值:B、C两组昼夜值均低于A组,但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杓性高血压患者昼间,非杓形高血压昼夜间均有缩血管物质ET水平的升高,即ET分泌增加和/或活性增强;舒血管物质CGRP昼夜分泌减少和/或活性减弱,由此反映了这两种血浆活性物质调节失衡在高血压的发病中是有一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脉压、昼夜血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单纯高血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30例,均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C-反应蛋白(CRP),计算胰岛抵抗指数(IRI),高血压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各组的CRP、糖代谢指标、动态血压参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结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FPG、2hPG、FINS、IRI、HbAlC及CRP各指标与单纯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血压组FINS、IRI及CRP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组患者脉压(PP)增大,非杓型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治疗后PP、非杓型比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与糖尿病同样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与CRP水平、PP、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相关,餐后血糖的控制可能有助于夜间杓型血压的恢复,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我来当医生     
《糖尿病之友》2008,(2):94-94
张先生62岁,患2型糖尿病14年,服优降糖、二甲双胍等降糖药治疗多年,血糖控制不理想。后改用胰岛素治疗1年多。现用诺和灵30R,早餐前24单位,晚餐前18单位。主食每日200克,分配为早餐50克,午晚餐各75克。现在的血糖(单位:mmol/L)情况是:空腹5.8,早餐后2小时6.8,午餐后2小时10.3,晚餐后2小时7.0。午餐后血糖总是高,应该如何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一平苏(cilazapril)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疗效及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特征的关系。方法:门诊确诊为LVH患者在停各种血管活性药物2周后口服一平苏(cilzapril)2.5-5.0mg/d,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虽同时接受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和左室质量指标(LVMI)的变化及与血压昼夜变化规律的关系。结果:服药18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和LVM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两组间血压下降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动态血压分布特征无明显变化。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LVMI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现患者血压夜间下降≥10%者,治疗后LVMI下降值明显高于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者,结论:对高血压病LVH患者,一平苏(cilzapril)能有效地降低血压,逆转LVH,并对患者血压夜间下降幅度较大者,一平苏逆转LVH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我来当医生     
《糖尿病之友》2011,(11):86-86
张女士65岁,身高158厘米,体重62千克,诊断2型糖尿病1年。患病后每日早饭后步行约1小时。饮食控制严格,每日主食4两:早餐1.5两、午餐1.5两、晚餐1两。每餐后服二甲双胍0.5克。血糖控制情况(mmol/L):早餐前5.6、早餐后2小时7.6、午餐前6.4、午餐后2小时7.8、晚餐前6.2、晚餐后2小时9.9、睡前7.9,糖化血红蛋白7.6%。希望调整治疗使血糖全面达标。  相似文献   

7.
我来当医生     
王先生64岁,患2型糖尿病12年,身高168厘米,体重62千克。每日三餐只各进食75克。目前用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早餐前20单位,晚餐前18单位。血糖控制不太理想(单位:mmol/L):早餐前5.4,早餐后2小时9.2,午餐前8.0,午餐后2小时7.2,晚餐前5.7,晚餐后2小时8.5,睡前7.8;糖化血红蛋白7.5%。患者希望血糖控制能达标。  相似文献   

8.
我来当医生     
《糖尿病之友》2013,(4):86-86
李女士,64岁,身高158厘米,体重49千克。在患2型糖尿病的5年里,她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每日主食175克(早餐50克,午餐75克,晚餐50克),早、晚餐后散步一小时。用美吡达、拜唐苹等药物控制血糖效果不好。半年前注射诺和灵30R,早餐前12单位,午餐前8单位,晚餐前10单位。血糖控制基本满意,但经常空腹血糖高。  相似文献   

9.
我来当医生     
汪经理,54岁,身高175厘米,体重90公斤。患高血压10年、糖尿病5年,并有血脂紊乱、脂肪肝。嗜烟酒,饮食不规律,用胰岛素治疗半年,血糖控制不佳。现注射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早餐前32单位,午餐前24单位,晚餐前28单位,睡前诺和灵N12单位。血糖(mmol/L):空腹8.1,早餐后2小时9.6,午餐前8.4,午餐后2小时10.3,晚餐前8.2,晚餐后2小时11.4,睡前9.1。如何调整药物才能使血糖达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比较68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和42例原发性高血压不伴糖尿病的患者的血压资料。结果:糖尿病伴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血压昼夜差值、节律变化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昼夜血压差值减小或消失是反映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压调节功能受损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Ⅱ组)93例与2型糖尿病无冠心病(Ⅰ组)12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Ⅱ组餐后2h血糖、血压、血脂显著高于Ⅰ组。结论: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应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代谢紊乱,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昼夜规律及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及血压波动程度即变异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65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监测报告.将65例EH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LVH)30例,另一组为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大3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对下列参数进行分析: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与舒张压(24 h 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与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⑤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与舒张压标准差(dDSD);⑥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舒张压标准差(nDSD);⑦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与舒张压比值(nDBP/dDBP).结果 高血压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高血压无LVH组比较,24 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昼夜(清醒/睡眠)规律性不明显,nSBP/dS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大多有较明显昼夜(清醒/睡眠)变化规律,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不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不显著,有明显昼夜规律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增大,无明显昼夜规律性,nSBP/dSBP比值明显增高.利用这些指标可评估高血压患者是否有靶器官损害,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新世界》2005,(5):53-54
我今年65岁,1989年发现糖尿病,1999年使用诺和灵301K治疗至今。目前每日注射28个单位,早餐前16个单位,晚餐前12个单位。血糖为:早餐后2小时12.7毫摩尔/升,午餐后2小时9.9毫摩尔/升,晚餐后2小时5.9毫摩尔/升。请教专科医生后,将胰岛素调整为早16个单位,晚11个单位,三天后血糖为:早餐后2小时11.3毫摩尔/升,午餐后2小时8.1毫摩尔/升,晚餐后2小时7.7毫摩尔/升。请问:早餐前注射胰岛素多为什么血糖反而高,午餐不注射胰岛素血糖反而低呢?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微循环变化的关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甲皱微循环变化特点。方法以30例年龄相当,血压正常的健康者作对照组我们观察了67例高血压病(EH)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甲皱微循环变化。结果发现高血压病组白天与夜间收缩压与舒张压变异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甲皱微循环观察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组微循环的管襻形态、血流流态、襻周状态积分值及其总积分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甲皱微循环总积分值仅与年龄呈弱相关,r=0.375,P<0.05。高血压组除年龄外其他血压参数均与总积分值呈显著性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的变化较正常对照组小,且微循环改变明显。昼夜血压水平与微循环恶化改变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嗜铬细胞瘤患者血压与儿茶酚胺分泌的昼夜变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研究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血压及尿儿茶酚胺排泄量的昼夜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2 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其中 12例在术前及术后 10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同日留取十段尿待测尿儿茶酚胺排泄量 ,应用Cosinor方法分析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排量的昼夜变化。结果 术前不同血压类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有所不同 ,持续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消失 ,阵发性高血压及正常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存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分泌的昼夜变化存在 ,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分泌高峰相有所后延。手术切除肿瘤后 ,患者的尿儿茶酚胺排泄量与血压的昼夜变化均恢复正常。 1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的 2 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与 2 4h尿平均去甲肾上腺素排泄量呈明显正相关 (r =0 .83、0 .91,P <0 .0 0 1)。结论 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儿茶酚胺分泌的昼夜变化存在 ;持续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变化消失 ,阵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变化存在。  相似文献   

16.
昼夜节律消失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梅  李南方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0):840-841
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了解血压昼夜变化节律,ABPM能够较完整地反映人体血压状况。通过对患者的24h动态血压观察,了解血压昼夜变化程度,探讨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动态血压各参数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毛细血管血糖对评估血糖控制的相对价值。方法检测3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7个时点毛细血管血糖(3餐前、3餐后2hN睡前),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糖的关系。结果对平均血糖和HbA1c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平均血糖和7个时点血糖与HbA1c均明显相关(r值分别为0.87及0.50~0.86,均为P〈0.01),午餐后2h血糖、晚餐后2h血糖和睡前血糖与HbA1c具有更好的相关性。结论午餐后2h、晚餐后2h及睡前血糖在预测血糖控制方面优于其他时间点的血糖,在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时,可作为HbA1c的一个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昼夜血压变异对心血管的影响。方法选取齐鲁医院高血压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发症、心血管情况、24 h动态血压监测资料,了解昼夜血压变异对患者心脏、血管的影响及危害性。结果 200例患者血压监测分析,杓型血压84例,正常人均为杓型血压,高血压患者杓型血压比例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高血压患者中具有左室肥厚、ST段改变、颈动脉血管壁增厚(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值升高是反映心脑血管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于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规律与降压药物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TM-2420,日本)观察40例肾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规律、苯那普利联合苯碘酸氨氯地平治疗后血压变化及其降压谷:峰比值。结果发现肾性高血压患者丧失了正常人体血压波动规律,夜间血压与白昼血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无论是24h平均血压、白昼血压与夜间血压以及24h血压负荷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联合用药降压谷:峰比值为收缩压(72.6±11.3)%,舒张压(64.1±9.6)%。治疗过程中发现咳嗽及头痛各2例,轻度腹泻1例。提示:①肾性高血压患者无论是白昼还是夜间大部分时间处于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状态;②联合应用盐酸苯那普利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有效地控制患者24h血压水平,降低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糖与昼夜动态血压波动情况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20例,通过佩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患者3 d内的血糖情况,根据平均血糖及血糖标准差(SDBG)的变化,将患者分为高波动血糖组及低波动血糖组。通过佩戴动态血压监测(ABPM)系统测定患者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生化指标、SDBG、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夜间舒张压下降率(DBPF)。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糖波动与昼夜动态血压变化的相关性,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昼夜动态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高波动血糖组患者52例,低波动血糖组68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波动血糖组与低波动血糖组杓型血压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8%比57.4%,χ~2=12.71,P0.01)。高波动血糖组与低波动血糖组SDBG分别为(3.84±1.17)、(2.69±1.10)mmol/L;SBPF分别为6.7%(-5.1%~10.6%)、11.5%(4.6%~13.4%)。高波动血糖组SDBG与SBPF、DBPF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_s=-0.151,-0.171;P=0.522,0.463);低波动血糖组SDBG与SBPF、DBPF呈负相关(r_s=-0.441,-0.462;P=0.014,0.021);120例患者SDBG与SBPF、DBPF呈负相关(r_s=-0.523,-0.461;P=0.031,0.025)。SDBG、年龄、糖尿病病程为动态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结论血糖波动较小的2型糖尿病患者杓型血压所占比例较高,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糖波动与昼夜动态血压变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