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压氧进出舱前后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三维经颅多普勒检测尹玉成,王媛梅,井茹芳,火翠香,高奎山,孙承永,胡庆玲本文采用3D-TCD对43例高压氧治疗(第1组)及正常健康人36例(第2组)进出舱前后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了检测。1资料和方法第1组43例,...  相似文献   

2.
高压氧舱吸氧管细菌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压氧舱内接受治疗的患者,虽然每人都有自己固定使用的吸氧面罩,但输氧管却不固定使用,输氧管与吸氧面罩的连接处容易受到污染,有可能成为医院感染隐患。为了解吸氧管污染情况,以便采取控制措施,我们对高压氧舱的吸氧管进行了监测。1方法采样方法是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  相似文献   

3.
高压氧舱外高流量吸氧及入舱前指导1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开始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高压氧科利用舱外高流量吸氧(亦称为常压氧治疗)进行高压氧预治疗,同时进行了人舱前指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高压氧舱吸氧器械消毒前后的细菌检出情况及观察1%“84”消毒液及2%强化戊二醛消毒吸氧器械后的消毒效果。方法:采取100例患者于吸氧治疗后,以及用1%“84”消毒液及2%强化戊二醛进行消毒后吸氧器械(面罩及三通管)标本,作细菌培养。结果:吸氧器械(面罩及三通管)消毒前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消毒后,1%“84”消毒液消毒后细菌检出率高于2%强化戊二醛消毒后细菌检出率。结论:高压氧舱吸氧器械使用后必须进行消毒并应对消毒结果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前,患者在高压氧舱吸氧应用的吸氧面罩,头带材料为松紧带,4个头带固定钮在壳体下缘。长期的实践应用中发现,头带易松弛且作用力不在壳体的重心上,很多情况下要靠人力扶压或更换面罩才能完成吸氧,既浪费人力又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此,2006年8月,我们对面罩做了改造,应用于临床,发现改良的吸氧面罩既降低了制作成本,又节省了人力,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既能很好地保证吸氧效果,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呼吸器摇杆形态对吸氧阻力和吸氧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时呼吸器摇杆形态对吸氧阻力和吸氧流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摇杆形态正常和出现不同程度形变的呼吸器各10个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用呼阻仪分别测试两组呼吸器的吸氧阻力和吸氧流量.结果两组的吸氧阻力和吸氧流量经t检验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呼吸器摇杆形态直接影响吸氧阻力和吸氧流量.  相似文献   

7.
田琳 《现代护理》2006,12(6):540-540
氧气吸入和雾化吸入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我们用高压氧舱一次性的专用面罩制作成一种既可吸氧又可雾化的面罩,方便、实用,现介绍如下。1材料选用高压氧舱专用的一次性吸氧面罩1个,吸氧时备玻璃接头1个、输液瓶橡胶塞1个;雾化时备短接头1个、一次性吸氧波纹管1根。2方法在氧舱专用面罩下缘剪出直径为0.5~1.0 cm的圆形小孔3~5个。2.1吸氧面罩制作方法将输液瓶橡胶塞上扎一小孔,玻璃接头从小孔中穿入,利用瓶塞的弹性将其固定,也可在瓶塞两侧玻璃接头处缠绕胶布以防移位。将瓶塞与吸氧面罩接口端相连,使瓶塞边缘向上反折,包裹在面罩接口外部,调…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对高压氧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高压氧对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给临床提供有价值的疗效判断依据 ,我们采用彩色多普勒对 66例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进行大脑中动脉的血流检测 ,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66例患者 ,年龄 16~ 75岁 ,平均 45 5岁 ,其中男性 3 6例 ,女性 3 0例。以头疼头昏 3 5例 ,脑梗塞 13例 ,突发性耳聋 5例 ,脑萎缩 3例 ,脑外伤 10例入院。采用加压氧舱 ,舱压 2 5ATA ,升压时间 2 0分钟 ,稳压 3 0min ,中间休息 10min ,继续吸氧 3 0min ,停止吸氧开始减压至 1 3ATA ,再稳压 10min减压出舱。每 10次为一疗程 ,分别于首次进…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患者进入空气多人舱吸氧已是近年来高压氧治疗较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而管道与套管处连接成为保证正常吸氧的关键。我科利用废旧输液瓶的橡皮塞进行改装,效果满意。具体方法:输液完毕将瓶盖启开,保留皮塞,将凹槽用小刀等锐器打通消毒,小端置于套管上,大端与吸氧管道连接吸氧。由于皮塞有弹力将金属套管口与吸氧管道密封从而达到吸纯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进舱前常压高流量吸氧训练对儿童孤独症高压氧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及南宁市残疾康复中心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儿童孤独症患儿60例。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舱前进行常规宣教后进舱,观察组在常规宣教基础上给予1~3 d常压高流量吸氧适应性训练,患儿适应后进舱。对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依从性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舱前常压高流量吸氧训练能明显提高患儿高压氧治疗的依从性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吸氧装置用于脑梗死患者高压氧治疗的效果。方法按高压氧治疗顺序,将126例脑梗死高压氧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使用普通吸氧装置,观察组使用改良吸氧装置,采用非参数检验的Ridit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0.95%,观察组总有效率95.23%,两组比较,R=0.423,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高压氧治疗采用改良吸氧装置,可提高高压氧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进舱前常压高流量吸氧训练在儿童孤独症高压氧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舱前进行常规宣教后进舱,观察组进舱前进行常规宣教,同时给予1~3 d常压高流量吸氧适应训练,患儿适应后进舱。比较两组患儿高压氧治疗的配合情况、不良反应及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配合情况及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舱前进行常压高流量吸氧训练能减少患儿治疗的不良反应,治疗配合情况好,患儿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13.
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不同吸氧方式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军娥  喻道元 《护理学报》2009,16(23):39-4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不同吸氧方式的效果。方法将300例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头罩组和球囊连接管组各150例,头罩组稳压阶段采用自制头罩吸氧;球囊连接管组稳压阶段采用改进的球囊连接管吸氧。比较两组患者吸氧方式的完成情况、每次治疗时的吸痰次数及舱内氧浓度;并于高压氧治疗前、治疗第1、第2个疗程结束时,分别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估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结果球囊连接管组吸氧方式完成率为59.3%(89/150),头罩组吸氧方式完成率为99.3%(149/15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球囊连接管组每次治疗时的吸痰次数为(2.18&#177;0.56)次,头罩组为(1.02&#177;0.38)次,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吸氧方式舱内氧浓度均控制在23%以下;两组治疗第1、第2个疗程结束时球囊连接管组GCS评分均高于头罩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球囊连接管吸氧方式疗效较好,但依从性差;头罩吸氧方式依从性好,但缺点是头罩内氧浓度较低,以致疗效不如球囊连接管。对于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应首先创造条件采用球囊连接管吸氧,不能耐受者再使用头罩,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李译蓉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1):1504-1505
【目的】比较高压氧治疗突聋时,采用加压阶段吸氧气操舱法与加压阶段吸空气操舱法的临床疗效.【方法】197例突聋患者分为两组,99例采用加压阶段吸空气操舱法,98例采用加压阶段吸氧气操舱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人听力恢复率和耳鸣消失率为:加压阶段吸氧气法分别为97%和98%,明显优于加压阶段吸空气法的86%和87%,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眩晕康复情况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压氧治疗突聋时,加压阶段吸氧气操舱法明显优于吸空气法,提倡在应用空气加压舱进行常规高压氧治疗时应在加压阶段吸入氧气.  相似文献   

15.
龙颖  谢小梅  涂超群  钟敏珍  黄琴凤  易治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30-133,i0008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15;2+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 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177;0.26)%和(21.95&;#177;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177;0.31)%和(25.12&;#177;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 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16.
对676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中气管套管吸氧法的治疗,有效率100%。提出,气管外套管与吸氧管道通过滤管道衔接,吸氧过程的观察,吸氧过程痰液吸出法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安全有效得到治疗,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压氧医学的迅速发展,高压氧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儿科多种疾病,尤其是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冶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高压氧治疗就成为一种特别有效的主要治疗手段。针对我院氧舱类型和结构难以适合婴幼儿使用。我们于1996年研制出婴幼儿吸氧面罩,应用于临床200余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结构 氧罩采取8cm厚的透明有机玻璃制成,罩长32 cm,宽27 cm,氧舱内有一级供氧阀,波纹塑料管(白、兰色),密封圈,气体流量计,氧罩前端和末端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一种在进气端中开有一应急窗口,另一种在氧罩两侧面距中各开一应急窗口,窗口内面粘有长 40 cm的透明膜,用时可随手臂长短伸缩,不用时折叠放于边缘,外圈橡胶圈密闭。氧罩入口处,根据不同年龄、体型的患儿,我们备有不同型号的密封圈,防止氧气外漏。吸氧面罩结构见图1  相似文献   

18.
刘洁  吴跃春  林婧 《全科护理》2014,(26):2496-2496
高压氧治疗是指将病人处于高气压的密闭氧舱内,通过佩戴吸氧面罩呼吸高浓度氧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气管切开的病人在高压氧舱内接收治疗,不能按常规佩戴面罩吸氧,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吸氧方式。使用常规吸氧面罩吸氧时,病人呼吸道及肺在氧舱内受到高浓度氧的刺激可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痰多易呛咳,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影响病人缺氧状态的恢复。为满足治疗需要,采用Ⅰ级供氧(封闭式连续供氧)时,供氧压力大,易使氧气从面罩缝隙漏出致舱内氧浓度升高,为了能使气管切开插管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高压氧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时间,确保舱内治疗的安全,笔者将自制高压氧吸氧用具应用于气管切开病人,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高压氧对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机制,本文应用三维经颅多普勒仪(3D-TCD)对患有各种不同类型脑病的43例高压氧治疗(第Ⅰ组)及正常健康对照组(第Ⅱ组)36例分别于入舱前、及出舱后30分钟,1h、2h检测ACA、MCA及PCA血流速度。结果:第Ⅰ组,36/43例(83.7%)于出舱后脑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其中出舱后30分钟血流速度加快者有22例,一小时开始加快者有8例,6例于二小时才开始加快,5例无变化,2例减低。无1例于1小时恢复正常,仅有13例于二小时恢复正常。血流流变学进出舱前后无明显改变,甲皱微循环以流态改变为著,尤以出舱后一小时加快最明显,形态及袢周变化不明显。第Ⅱ组36例中,脑底动脉血流速度均于出舱后30分钟明显加快,持续一小时恢复至入舱前状态。本研究表明正常健康人与脑部疾病患者不仅对高压氧的反应不同,而且在恢复至入舱前状态上也有明显差别,作者认为这可能就是高压氧对脑部疾病的一种治疗效应。本研究还表明高压氧进出舱前后脑血流速度的加快与血流流变学无明显关系,而是由于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20.
在高压氧舱的吸氧通道中肺式供氧器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部件,他的吸氧阻力的大小是直接影响着患者吸氧多少、治疗效果如何的大问题,所以保证他长期处于小阻力的工作状态,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把我们为达此目的而采取的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