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员参与骨科护理管理的实践方法及临床成效。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参与科室全员骨科护理管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在全员参与骨科护理管理实施前一周以及实施后一周,分别对护理管理质量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评价;全员参与骨科护理管理前后,对于患者出院前的护理满意度情况也要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护理管理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全员参与骨科护理管理实施后,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基础护理质量管理标准,抢救车、治疗室、消毒管理质量标准,护理文书书写管理质量标准,病区护理管理质量标准,健康教育管理质量评价标准,优质护理检查项目以及患者满意度等几个考核项目的检查合格率明显提高;且患者总护理满意度由73%提高到98%;患者的烫伤、褥疮或坠床等意外情况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全员参与骨科护理管理实施前后的实践结果比较差异明显,临床效果突出。结论全员参与骨科护理管理对于患者临床护理质量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患者意外情况发生率也有降低,总体护理满意度提高,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进一步的使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创新管理方法,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制定质量检查评分标准和奖罚细则,设计病室护理质量自控、科控评分表,及时量化评分,严格实行三级质控.结果 全员参与管理,既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又培养了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能力.结论 利用质控评分表进行质量控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员参与并分组定期轮换管理模式在科室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全员参与型管理模式,将科内护理人员按老、中、青搭配分成4个质控小组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跟踪反馈,每季度轮换1次,每月科内开护士会总结.结实施前后对比,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均显著提高,各项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实行全员参与并分组定期轮换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团体意识,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探究质量控制小组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手术室设置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个质控小组,借助建设"专科护士长—护士长—质控员—专科组长"四级质控体系,对手术室进行全面、系统化的护理质量控制、对质量小组实施前后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以及不同质控小组评分进行统计与对比。结果质量控制小组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与护理管理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我院编制的《护理质量评分标准》,护理质控管理推行后,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得分据显著提升,与质控前相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质量控制小组模式的建设,以及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进一步强化护理管理的标准化与制度化,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员参与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三级网络管理系统,成立质控组,任命质控组长,组长带领组员,护士长监控组长,护理部定期对科室进行监控检查,全员参与质控.结果增强了全员参与质控的意识,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培养了护士的管理能力,建立了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心理沟通桥梁,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全员参与管理是可行的,对护理人员自身及护理质量都有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规范化质控输血过程中的管理实施PDCA循环理论对护理病案的管理效果。方法惠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于2018年1月开始在规范化质控输血过程中对护理病案实施PDCA循环理论管理(实验组100例),与2018年1月前实施的常规管理(对照组100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两组实施管理前后的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在管理后的护理质量管理评分、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护理病案管理能力评分、输血质量合格率、不规范输血发生率及护理病案书写不合格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规范化质控输血过程中针对护理病案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理论的管理价值较高,利于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贺月梅 《大家健康》2016,(1):186-187
目的:探究护理质控体系前移对临床护理管理起到的作用。方法: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选取该院的两组共60名护士进行对比研究,其中A组实施护理质体系前移,B组沿用传统质控体系,经过评价打分与结果分析,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结果:实施护理质控体系前移的A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护理质控体系前移将有效地提升临床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应该在各级医疗体系范围内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活力管理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寻找正确的团队建设方式。方法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营造工作氛围、实施参与管理等方式进行科室管理。以护理质量评分为标准,护理质量检查为依据,分析护理环境以及护理质量。结果护理人员在活力管理后护理质量有显著提升,和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活力管理后,护理人员体力、认知等多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和管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活力管理后,科室护理质量有显著提升,护理工作活力以及执业环境均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片区护士长实施走动式管理模式进行全院护理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片区护士长坚持每周不定时下病房,督导临床护理工作的落实,并按照护理质量管理标准进行动态检查。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实施走动式管理后,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管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普通病区管理质量、特一级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等8项护理质量质控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片区护士长实施走动式管理,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改进,提高护理质量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人人参与的三级质控,应用专项护理质控表进行检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科室护理人员人人参与质控,以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形成三级质控,应用专项护理质控检查表(12项),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并将检查后的分值统计在表中,按照护理质量标准月末进行总结,对于不达标的项目进行PDCA循环。结果通过此种形式的检查不仅提高护理质量,而且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护理缺陷发生率较改进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全员参与的三级质控及应用专项的护理质量检查表,对护理质量的提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奖惩机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从2010年1月开始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奖惩机制,并与2009年的护理质量检查评分进行比较,对实施奖惩机制前后1年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施奖惩机制后的护理质量,较实施前的护理质量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 奖惩制度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中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激发护士工作热情,增强团队凝聚力,增长护士长管理意识,提高护理质量,有效改善护理管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级质控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三级质控管理模式实施前24次手术室质控检查结果为对照组,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三级质控管理后24次手术室质控检查结果为观察组,对三级质控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手术室护理质量,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理配合满意度,护士专业技术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三级质控管理体系实施后,观察组术前访视、手术安全核查、消毒隔离、术中护理质量、设备维护、护理文书质量等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手术室护理人员理论、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实施前(均P<0.01),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理配合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三级质控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能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与手术室护理质量,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手术效果,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王启月 《基层医学论坛》2014,(33):4568-4570
护理质量管理是医院护理管理的重点,是优质护理的核心要求,是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不仅取决于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力量,更有赖于护理管理水平[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变迁,护理管理者在质控方法上不断进行改进,月质控、季质控、五级纵向质控[2]等质控理念和质控方法对临床护理质量的保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无论多么好的理念和方法,仅凭每个质控组中的核心成员参与质控,最终想要落实到临床总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我院护理部3年护理质控检查的汇总分析,总结出以质控核心成员为重点,全院护理人员共同参与护理质控的模式,有利于护理质量检查的反馈、整改,有利于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质量控制小组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病区设立了四个质控小组,通过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专科质控组长-质控员四级质控体系,进行系统、有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质量控制。结果质控小组实施后(2017年)与实施前(2016年)比较,科室护理质量评分从94.2分提高到98.1分。结论质控小组能促使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帮助提高管理效能和护理质量,增强专业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了院质控小组对于手术室感染预防的实践效果。方法 2018年1至12月将院质控小组纳入我院手术室,分析对比纳入前(2017年1至12月)以及纳入后(2018年1至12月)我院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我院在实施了院质控小组管理后,在手术室环境及安全、危重患者护理、专科护理、基础护理、急救药品及器械等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院质控小组管理前,且手术室器械感染率和手术室医源性感染率也显著低于院质控小组管理前,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立院质控小组对手术室感染进行预防,可大幅度提升手术室管理质量,实现对手术室污染的有效控制,同时也能最大限度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田亚兰 《农垦医学》2007,29(4):316-318
随着医疗质量管理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深入开展,我院(县市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改变以住院科二级质控管理方法,于2005年元月~2006年12月在全院开展了三级质控管理模式(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质控小组),通过一年多的实施,强化了全员质量管理意识,提高了护理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动态护理质量控制在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方法在我院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对于单项护理质量控制进行评分,包括护理文书、消毒隔离、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结果动态质量控制实施后,各项的护理指标得分显著优于实施前评分,差异明显(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结论实施动态护理质量的控制模式,形成了大家有压力、有目标、有质量意识以及管理意识,全员进行参与,有效的提高护理的质量管理水平,促进优质的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促进提高护理管理的效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增强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员工参与机制联合护理绩效对病区质量管理的影响.方法:病区全体护士参与质量管理、质控问题及持续改进,将质控者质控落实,质控结果、整改意见及整改效果纳入护士绩效考核.结果:实施员工参与机制联合护理绩效的病区质量管理后,病区护理综合质量评分及病人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结论:运用员工参与机制联合护理绩效的病区质量管理能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效果最佳的质控方法,提高病区护理质量,有效减少护理工作中的疏漏及缺陷。方法选择2015年1月住院病人100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2月住院病例10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采取日常终末质控法和追踪质控法进行质控,实验组采取三级环节质控法进行护理质控。然后对比2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工作制度落实率、医生对护理的工作满意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实施三级环节质控法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采取终末质控法和追踪质控法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室实施三级环节质控,使质控关口前移,减少了护理工作中的疏漏,有效防止护理缺陷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在护理质量控制工作中参与式分层管理的作用。方法2010年对我科的护理人员按负责不同的项目划分为不同的质控小组,采用全员参与分层管理的方式,对所负责的项目进行质控管理,评价实施参与式分层管理后护理质量的情况。结果从病历书写、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区管理、服务质量5个方面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09年与2010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与式分层管理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