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介入性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丹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225-225
目的:明确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护理经验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7年我院所收治的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皮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前后,由于精神因素、体质差异、化疗药物等的作用,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结论:通过正确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可以使肝癌介入治疗顺利进行.减少副作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肝癌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建  岳丽娟 《农垦医学》2006,28(5):380-384
介入治疗被认为是肝癌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方法。肝癌介入治疗方法可分为经皮经血管治疗技术和经皮非血管治疗技术,前者主要包括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及经肝动脉门静脉结合栓塞化疗术;后者则指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局部治疗,包括瘤内药物注射与物理损伤治疗。单纯动脉内灌注抗癌药效果不理想,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与非血管介入方法有机的结合可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肝癌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肝脏的介入治疗应用日趋普及。目前应用的介入方法种类较多,常用的有经动脉经血管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热消融手术、经皮瘤内乙醇注射术(PEI)、肝右叶门静脉栓塞术(PVE)、不可逆行性电穿孔术(IRE)等。在对症介入治疗的同时影像成像仪器的使用也对治疗后效果的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CT及MRI的各种成像模式及功能性序列,有利于临床医师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联合血清指标等多元指标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 ,HCC)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 embolization ,TACE)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75例肝细胞肝癌TA‐CE首次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4~6周的临床资料,包括CT效果情况的判定、血清甲胎蛋白(AFP)、肝功能等,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确诊为肝癌。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肝功能、AFP浓度、组织学分级是影响HCC患者疗效的因素;不同组织分化程度 HCC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研究中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肝癌患者有效率分别为69.1、72.5、76.8%,低分化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更好。结论 T ACE对低分化 HCC患者介入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Child‐Pugh分级、肝功能、AFP浓度是影响HCC患者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介入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治疗方法,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例严重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脾动脉栓塞术,对照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观察术后2、12、18、24 d,2组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及胆汁酸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上,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血小板及胆汁酸较治疗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白细胞、血小板及胆汁酸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脾动脉栓塞术双介入治疗法能有效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索拉非尼是一种用于晚期肝癌的小分子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的Ⅲ期临床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其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介入治疗,如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作为目前治疗不可手术切除晚期肝癌的重要手段,其应用于临床已取得满意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晚期肝癌非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索拉非尼联合介入治疗晚期肝癌提高患者生存期已有文献报道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癌破裂大出血的介入治疗观察及护理经验.方法 肝癌破裂大出血行股动脉插管,选用5F肝管行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定出血动脉分支,明确出血部位及程度.决定手术单纯栓塞止血或止血同时肿瘤栓塞介入治疗的观察及护理.结论 观察能得到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提高术中患者安全保障,并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肝癌,居癌症致死的第3位。肝癌介入治疗是利用介入放射学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和血管栓塞,阻断肿瘤血供使癌体严重缺血坏死而缩小,达到临床治疗肝癌的目的,这是目前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首选方法。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由于心理因素、介入治疗的创伤、药物毒副作用等,导致患者产生诸多不适。  相似文献   

9.
影响原发性肝癌TACE疗效的客观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军  营跃勇  黄勇  杜旭阳 《西部医学》2011,23(11):2195-2197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预后的主要因素,为介入治疗的预后评估及干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介入治疗预后的因素归类统计,电话咨询随访生存情况,并对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找出影响原发性肝癌介入预后独立因素。结果 1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9.52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6.2个月。单因素生存分析筛选治疗次数、肿瘤大小、瘤肝比、分布、个数、包膜、肿瘤血供、动静脉瘘、癌栓、白蛋白、转氨酶、甲胎蛋白(AFP)及碘油沉积程度等指标是与TACE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次数、肿瘤大小、血供、有无动静脉瘘、癌栓及甲胎蛋白水平等为影响TACE介入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肿瘤大小、血供、有无动静脉瘘及癌栓、甲胎蛋白水平为影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而介入治疗次数是影响介入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充分了解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利于客观评判疗效和生存预期,并提供有效的介入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用介入治疗17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根据其DSA表现、类型、位置、大小及化疗药物的剂量对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回顾分析DSA表现、类型和肿瘤灶内碘油沉积情况影响原发性肝癌的介入疗效.结论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介入疗效显著,为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肝动脉化疗栓塞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入治疗被认为是中晚期肝瘤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方法。肝瘤介入治疗方法可分为放射介入和超声介入。前者主要包括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及经肝动脉门静脉结合栓塞化疗术;后者则指在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与间质毁损治疗,以及经门静脉穿刺治疗等。单用某种方法治疗肝癌的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多种介入方法的综合序贯治疗能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手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方法:对253例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治疗,其中213例行肝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术,31例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术,9例直接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253例患者经过介入以及保肝、水化、对症等治疗均好转出院。结论:介入治疗肝癌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上,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肝动脉化疗灌注栓塞已成为非手术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1].由于糖尿病的存在加重了病情及介入手术治疗的难度,因此我们对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进行临床护理实践,总结出一套术前术后个体化护理模式,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晚期肝癌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取我院1999-09~2005-04,经超声、CT、AFP检测,肝动脉造影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晚期不能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运用seld inger方法,分别进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atization TACE)。并术后随访。超声、CT、AFP定期检查。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介入治疗。其临床症状缓解率达95%,生存期明显延长,且与治疗次数呈正相关,远远高于该病自然生存期。门脉癌栓形成和转移者疗效不佳,碘油聚集差,消失快者效果亦差。结论晚期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是一种低创伤、易耐受,有疗效的治疗手段,极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了50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后肝癌患者的心理、术后、并发症等护理特点与方法。结果 50例肝癌介入治疗后患者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均满意出院。结论肝癌患者手术后精心护理对促进患者病情好转、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等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蔡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92-1293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成为治疗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但是,肝癌病人实施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差异很大,这主要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肿瘤子灶、肿瘤血供、有无门脉癌栓等因素直接相关。本文就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等不同影像学分型的100例肝癌初次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测定肝癌患者介入治疗(TAE)术前后血流指数的改变,为评估术后疗效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5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介入治疗术前5~7天及术后7~10天、6个月和12个月测定病灶内彩色动脉型血流的最大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结果 TAE后肿瘤内径缩小,PSV下降,RI增高,但生存期<1年组栓塞后6月PSV、RI改变并不显著,与生存期>1年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癌肿内血流动力学发生不同程度变化,是评估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经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经验护理。方法: 对6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进行预防性护理。结果: 69例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总有效率达100%。不良反应症状较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正确评估并积极处理肝癌经动脉介入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不仅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侧支供血的影像学表现类型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探讨其侧支供血的分型以及有关介入治疗方案.结果 44例经临床影像学诊断,其中非肝动脉型20例,肝动脉型15例,混合型9例.结论 原发性肝癌侧支供血的影像学表现类型,可为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非肝动脉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不适合行常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癌病人介入治疗后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18例肝癌病人行肝动脉插管化疗前后的护理资料.结果 18例肝癌病人经肝动脉插管化疗均获成功,部分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疼痛、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均经精心护理后好转,未发生不可逆转的并发症.结论 加强术前指导和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轻介入治疗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减轻肝癌介入治疗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