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食管癌切除胸腹二区淋巴结清扫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86年2月~2007年12月我院对中下段食管癌和上段食管癌分别采用Ivor—Lewis术式,即上腹正中、右胸后外侧二切口切除及Akiyama术式.即右胸后外侧、上腹正中、左颈部三切口切除,并作胸腹二区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癌169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胸腹二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并随访1、3、5年的生存率。结果:全组手术切除率为97.86%(1690/1727)。全组有淋巴结转移782例,占46.27%,其中胸部淋巴结转移占38.93%(658/1690),腹部淋巴结转移占25.92%(438/1690),胸部淋巴结转移发生于最上纵隔位于气管食管沟及喉返神经旁占20.47%(346/1690),术后共有178例发生230例次各种并发症,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6%(230/1690),其中肺部并发症为第一位,占34.3%,心律失常占17.4%,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8.7%,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7%。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8.2%(1161/1316)、63.5%(634/998)和51.8%(331/639)。无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65.2%(219/336),有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32.3%(102/316)。结论:Ivor-Lewis术式和Akiyama术式胸腹腔有良好的显露,淋巴结清扫彻底、方便,尤其对右侧最上纵隔沿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便利。特别对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行胸、腹二区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能明显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赖鸿章 《河北医药》2016,(8):1170-1172
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不同淋巴结切除术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颈部—右胸—腹部三切口组( n =39)和左胸切口组( n =35),比较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率等相关指标,并对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三切口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 b.53±6.07)个,显著高于左胸切口组的(13.04±4.2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围术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对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影响( 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三切口组术后生存率为69.23%,高于左胸切口组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食管癌行颈部—右胸—腹部三切口术式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目,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胸上、中段食管癌颈部上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030013)王春利丁悌冯守山郑丙祥马炎炎刘富才胡成广1988年4月至1997年2月间对130例胸上、中段食管癌行三切口食管、胃左颈部重建术,合并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分析了颈部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特征,了解术后放疗的靶区。方法回顾性分析144例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部位,应用最优尺度分析描述其分布与原发肿瘤部位关系。结果144例术后复发转移病例肿瘤中位进展时间18.43个月(15.68-21.18个月)。共发生复发转移362个部位,其中吻合口复发、远处转移、颈部/锁骨上淋巴结、I~II区、川区、IV区、V区、VI区、VII区、VIII区、X~XI区、腹部淋巴结转移分别是19例(13.2%)、48例(33.3%)、52例(36.1%)、40例(27.8%)、34例(23.6%)、45例(31_3%)、35例(24.3%)、2例(1.4%)、45例(31.3%)、13例(9.0%)、1例(0.7%)、28例(19.4%)。原发灶在胸上段的与颈部-/锁骨上转移,吻合口无复发有联系;原发灶在胸中段的与无远处转移、腹部淋巴结无转移、…区、VII区转移有联系;原发灶在胸下段的与远处转移、腹部淋巴结转移,颈部/锁骨上淋巴结、I~II区、III区、IV区、V区、VII区无转移有联系。其他淋巴结区情况尚无法明确。结论不支持胸段食管癌术后包括颈部/锁骨上、纵隔及腹部淋巴结等部位的大野照射;不同原发灶部位建议区别对待,胸上段食管癌颈部/锁骨上区为必需照射靶区,吻合口可不作为靶区;胸中段食管癌3区、7区为必需照射靶区,腹部淋巴结可不作为靶区,可不加用化疗。胸下段食管癌颈部/锁骨上、I~II区、II区、IV区、V区、VII区可不作为靶区,腹部淋巴结必需作为靶区,因胸下段食管癌因与远处转移有联系,建议加用化疗。胸上段食管癌病例数较少,结果不一定可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上、中、下段食管癌在食管壁及淋巴系统内转移的规律。方法对472例胸段食管癌行全胸段食管切除加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472例共清扫淋巴结10227枚,平均21.7枚/例,其中1028枚见淋巴结转移,全组27:3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7.8%。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方向主要向上纵隔和下颈部;中段食管癌颈、胸、腹均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腹部转移;472例全胸段食管切除,两切端均未发现癌残留。结论胸中段食管癌应行全胸段食管切除加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胸上段食管癌应行纵隔和下颈淋巴结清扫术;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重点在胸腹部,下颈部清扫可酌情施行。  相似文献   

6.
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与手工吻合治疗食管上段癌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左胸左颈两切口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治疗食管上段癌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11月至2008年1月应用常州WGW-II型管状吻合器行左胸左颈两切口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治疗食管上段癌10例做为治疗组,将右胸、腹、右颈三切口食管胃颈部手工吻合治疗食管上段癌8例做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两切口较对照组三切口减少了手术切口,减少了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出血;有效地防止了吻合瘘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无声音嘶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两组无住院死亡。结论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食管癌首选和主要的治疗方法,食管胸上段癌多用右胸、腹、右颈三切口,颈部食管胃吻合均行传统手工吻合方法,存在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较多,术后遗留胸、腹、颈三个切口瘢痕,患者心理负担重,生活质量差等不利因素。食管术后吻合口瘘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食管胃机械吻合降低了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采取左胸左颈切口行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治疗食管胸上段癌,减少了手术切口,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污染及并发症发生,简便可行,效果肯定,可替代传统颈部手工吻合方法,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讨论分析1998年6月至2010年6月12年间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术的优越性。结果本组60例均一期愈合,未发生1例吻合口瘘,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经多次扩张术治愈。术后全组病例行均行全食管床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为51%。结论经右胸、右颈与上腹部三切口行胸上段食管癌根治术,直视下锐性切除食管癌组织和清扫颈、胸、腹三野淋巴结,能够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胸段食管癌外科治疗常用术式有经左胸切除食管后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术、经左胸切除食管后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经左胸切除食管后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右胸和上腹正中径路切除食管后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术、经右胸-腹正中-颈部三切口食管切除术、食管癌切除及结肠移植重建术等多种术式.各种术式均有其优缺点。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食管癌颈部淋巴结的超声学特点,评价彩超对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进行颈淋巴结彩超检查,记录其特征,包括大小、短长径比率(S/L)、血流分级,对血流分级I级以上者测定最大血流速度(Vmax)及阻力指数(RI),将S/L〈0.5、无血流或血流〈I级者视为非转移性淋巴结,其余为转移性,对比彩超与病理结果,计算诊断符合率、特异度及敏感度。结果150例患者中,病理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61例,无转移89例;彩超判定转移66例,非转移84例;其中假阳性9例(6.00%),假阴性4例(2.67%)。彩超的敏感度为93.44%(57/61),特异度89.89%(80/89)。转移性淋巴结大多S/L〉0.5,血流分级Ⅱ级以上,高流速,高阻力。结论彩超可作为食管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无创、定性的一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秦亚东  支立才 《河北医药》2000,22(4):260-261
目的 探讨食管中、上段癌行食管次全切除术式的利弊及疗效评价。方法 采用经右胸、上腹和左颈(三切口)或左胸和左颈部(二切口)切除食管病变。结果 此术式肿瘤切除和淋巴结清切彻底。虽然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较高(12.8%),但伤口容易引流,预后良好。结论 食管癌次全切除,左颈部史拾治疗中,上段食管癌利多弊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并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胃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时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AGC)手术中亚甲蓝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最佳时同.方法:对2003年2月~2007年3月收治的AGC手术中,将亚甲蓝-丝裂霉素溶液在癌灶周边浆膜侧分3~5点浆膜下注射.分别在5~10 min及2~4.9 min两个时间段切取SLN进行病理学检查.如果常规HE染色病理检查阴性,则加作免疫组化检查.比较两组SLN的数量,阳性发现及其与分站的关系.将人组的55例AGC按SLNB时间分为SLNB-组(5~10 min切取SLN)及SLNB二组(2~4.9 min切取SLN).结果:(1)SLNB一组30例均有SLN发现,共找到SLN78枚,平均每例2.6枚,SLNB二组25例有15例发现SLN,共找到SLN16枚,平均每例0.64枚,P<0.05.(2)SLNB一组.78枚SLN中肿瘤转移共66枚,7枚免疫组化检查发现,淋巴结转移阳性率84.6%.30例中有28例SLN转移,转移病例阳性率93.3%.SLNB二组16枚SIN中肿瘤转移共13枚,淋巴结转移阳性率81.3%.25例中有11例SLN转移,转移病例阳性率44%,两组转移SLN比较P>0.05,转移病例比较P<0.01.(3)SLN与淋巴结站组的关系分别是SLNB一组N1 60枚(76.9%)、N2 15枚(19.2%)、N3 3枚(3.8%),转移SLN数目与淋巴结分站的关系依此为N1 58枚(87.8%)、N2 5枚(7.5%)、N3 3枚(4.5%),SLNB二组1 15枚(93.7%)、N2 1枚(6.3%)、N3 0枚,转移SLN数目与淋巴结分站的关系依此为N1 2枚(923%)、N2 1枚(7.7%)、N3 0枚,组间比较P>0.05、组内比较P<0.05.绪论:(1)用亚甲蓝一丝裂霉素溶液作为示踪剂进行SLNB,5~10 min切取的SLN数目多、阳性率高,对手术的指导价值大;(2)当手术中SLN出现在第三站时,及时改行扩大手术可望提高手术根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胃癌肝转移患者化疗治疗后,经多学科诊疗(MDT)评估为临床缓解,行转化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胃癌肝转移患者10例,采用化疗2~8个周期,术前MDT评估肿瘤分期,在D2根治术的基础上统计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淋巴结转移率,观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止至2018年4月。结果 胃癌肝转移患者7例化疗后获得降期,降期率为70%(7/10)。胃癌肝转移化疗后增强CT下的T分期准确率为70%(7/10),N分期的准确率为50%(5/10)。MDT评估疗效的有效缓解率与病理学评估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8例患者行治愈性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食道与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行治愈性远端胃大部切除+D2淋巴结清扫+近端胃与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行全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食道与空肠Roux-en-Y吻合术。胃癌肝转移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22.40±11.19)枚,其中阳性淋巴结转移率33.04(74/224)。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0.1 min、7.9 d及115.0 mL。9例为R0切除,1例为R1切除。10例全部治愈,无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8.0(10~3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5.0(5~31)个月。结论 胃癌肝转移患者以MDT指导临床评估及术前化疗为基础转化后行根治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术中异硫蓝染色定位前哨淋巴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中异硫蓝染色定位前哨淋巴结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4例结直肠癌患者术中肿瘤周围注射异硫蓝,定位前哨淋巴结,手术结束后,对前哨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结行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术中44例患者共检出前哨淋巴结114个,每例患者的前哨淋巴结为1—5个,平均(2.6±2.1)个,44例患者非前哨淋巴结共检出792个,每例患者的非前哨淋巴结为9—35个,平均(18.0±8.7)个,44例患者中有28例(64%)有淋巴结转移,16例(36%)无淋巴结转移。28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26例(93%)有前哨淋巴结转移,2例(7%)无前哨淋巴结转移。结论结直肠癌术中异硫蓝染色定位前哨淋巴结准确性较高,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声门上型喉癌患者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特点和颈部淋巴清扫区域及范围。方法 89例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临床诊断阴性患者行喉切除术同时行选择性颈清扫术。对清扫的淋巴结分区域进行病理连续切片观察,明确转移及复发区域。结果 89例患者32例有转移,转移率36%。发现61 枚有转移的淋巴结分布在:Ⅰ区1枚,Ⅱ区42枚,Ⅲ区13枚,Ⅳ区4枚,Ⅴ区1枚,Ⅵ区未见转移。其中Ⅱ、Ⅲ区共55枚,占转移数90.2%。颈部复发6例分别于Ⅱ、Ⅲ、Ⅳ区,复发率6.7%。结论声门上型喉癌患者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较高,而早期临来诊断较难,故临床处理应积极行选择性区域性颈清扫术,而重点行Ⅱ、Ⅲ区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胃癌淋巴结转移对手术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988年1月—2006年6月胃癌手术治疗165例中淋巴结转移的82例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5%(48/82),26.8%(22/82)和18.3%(15/82)。按淋巴结转移数进行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期决定其预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转移仍是其主要死因;术后必要的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07~2010-12对253例Ⅰa2~Ⅱb期的子宫颈癌,在全身麻醉下,腹腔镜下施行广泛性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切除,并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5例中转开腹外(1例因腹腔镜手术器械的故障中转开腹,3例因髂血管损伤开腹修补,1例因缝针残留开腹寻找缝针断端),余248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时间155~276 min,平均210 min,术中出血量150~510 ml,平均321 ml。切除盆腔淋巴结10~21枚,平均15枚;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3 d,平均2.5 d;术后留置尿管时间9~20 d,平均15.5 d。术中并发症18例:髂血管损伤7例,膀胱损伤3例,闭孔神经损伤3例,大网膜损伤2例,肠道损伤2例,缝针遗留腹腔1例。术后近期并发症30例:其中,阴道残端感染8例,麻痹性肠梗阻3例,尿道阴道瘘5例,膀胱阴道瘘4例,下肢深静脉栓塞6例,淋巴囊肿4例。术后远期并发症:膀胱功能障碍47例,直肠功能障碍48例。复发率7.5%,转移率7.0%;术后1年生存率为95.4%,术后3年生存率为85.8%。结论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宫颈癌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组和ER(-)PR(-)组,各9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C-erbB-2阳性检出率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结果 ER(+)PR(+)组患者的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Ⅵ区淋巴结清扫在cN0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84例cN0分化型甲状腺癌且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例资料。对照2000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61例cN0分化型甲状腺癌且未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例资料分析。结果 cN0分化型甲状腺癌Ⅵ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53.6%(45/84);5年内出现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再次行颈侧区清扫术,无喉返神经损伤,无永久性低钙抽搐;对照组5年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9.68%,行颈部淋巴结清扫出现喉返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损伤率情况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N0分化型甲状腺癌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有效的,安全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三阴乳腺癌(TNBC)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分析三阴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9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复发转移19例,其中胸壁复发7例(其中5例为胸壁复发并远处转移)、脑转移3例、肺转移4例、骨转移3例、肝转移1例、内乳锁骨上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其中多处转移4例。不同年龄、月经是否绝经、是否脉管转移、不同原发肿瘤大小、不同Ki-67水平、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手术方式、有无淋巴清扫患者复发转移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6、0.849、3.437、3.723、0.416、4.998、0.176、2.070,P>0.05);有淋巴转移患者复发转移率为36.1%(13/36),高于无淋巴转移患者的9.5%(6/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42,P<0.05)。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年龄、月经情况、有无脉管转移、原发肿瘤大小、Ki-67、组织学分级、手术方式、是否行腋淋巴清扫与术后发生复发转移无关。结论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三阴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Ⅵb区)转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136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Ⅵb区转移率及影响因素.结果:136例中,浅层淋巴结(Ⅵa区)转移96例(70.59%),Ⅵb区转移31例(22.79%).清扫方式、病灶直径、Ⅵa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