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就诊并各项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身体健康的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员空腹取血,检测血糖、胰岛素水平和5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PA、DBP、BBP、DEHP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OP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总体来说,实验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含量高于对照组。结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造成糖代谢紊乱引发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2.
工业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种种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存在于环境中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具有体内雌激素的生物效应,可以干扰鸟类、爬行类以及哺乳类野生动物或实验动物正常的内分泌功能,改变动物在发育和成年阶段胞内信号过程,并由此造成动物的雌雄性别的改变以及畸形等病变,人们称这类物质为环境雌激素、内分泌干扰剂、内分泌活性化合物或分泌干扰化合物等[1] . 环境雌激素是指一类外源性化合物进入机体后,具有干扰体内正常分泌物质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等过程,激活或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破坏其维持机体稳定性和调控作用的物质[2].在环境污染物中有许多物质具有雌激素活性.世界范围内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目前尚无准确之论,大约有50~70种[3],主要有农药(如DDT及其代谢产物) 、工业化学物(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多氯联苯)、人工合成的药用雌激素(如DES)、植物雌激素( 如类异黄酮、玉米赤霉烯酮)和环境污染物(如二NFDA2NFDA3)[4].大量研究表明人和动物接触环境雌激素对健康可产生危害作用.BPA(bisphenol A),又称双酚A,是塑料工业制造聚碳酸脂、环氧树脂、聚酚树脂及聚氧树脂等的重要原料.近年来有报道,表明其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影响生殖功能[5].但是,关于BPA对雌性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对于雄性生殖系统的影响报道很少.因此,为了解BPA对雄性哺乳类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我们对染毒小鼠精子数量、活动力及形态,并对睾丸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活力、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3.
内分泌干扰物筛检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环保局 (EPA)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测试顾问委员会 (EndocrineDisruptorScreeningandTestingAdvisoryCommittee,EDSTAC)将能通过干扰内分泌功能 ,引起个体、后代或人群可逆性或不可逆性生物学效应的化合物称为内分泌干扰物 (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 endocrinedisruptor,E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与儿童性早熟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3月至2005年9月在性早熟专科门诊就诊的初诊患儿110例及正常儿童100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性早熟患儿及正常儿童血清中辛基酚(OP)、双酚A(BPA)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同时测定患儿的子宫、卵巢体积和血清雌二醇(E2)含量。将血清EEDs含量与靶器官发育的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儿童中,5.0%血清检测到OP(中位数,下同)为2.72ng/ml,2.0%检测到BPA(2.11ng/ml),4.0%检测到DBP(0.52ng/ml);性早熟患儿中,33.6%血清检测到OP(7.38ng/ml),40.9%检测到BPA(9.15ng/ml),27.3%检测到DBP(2.76ng/ml)。性早熟患儿血清中EEDs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01)。患儿血清OP、BPA、DBP含量与其子宫体积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血清OP、DBP含量与其卵巢体积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当前的正常儿童已有一部分暴露于EEDs,性早熟患儿EEDs的暴露程度比正常儿童严重得多。EEDs与性早熟的发病密切相关,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机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范琰妍  张炜 《江苏医药》2007,33(5):508-510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是指环境中天然存在或污染的,可模拟体内激素的生理、生化作用,干扰或抑制内分泌、神经免疫和生殖系统功能,产生可逆或不可逆性生物效应的一大类外源性化合物.随着人们对EEDs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证实与EEDs相关.本文就EEDs的种类、作用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和双酚A(BPA)混合染毒对大鼠睾丸损伤作用及与氧化应激关系。方法将32只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750 mg/kg·bw DEHP、100 mg/kg·bw BPA、750 mg/kg·bw DEHP+100 mg/kg·bw BPA和溶剂对照组,每组8只;用玉米油配制成相应浓度,以5 ml/kg·bw容积连续灌胃染毒6周,1次/d。观察大鼠睾丸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改变、精子数目、血清睾酮(T)和雌二醇(E2)含量,检测睾丸组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以及氧化应激相关因子SOD、GSH-Px、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合酶(HO-1)、γ-谷氨酸半胱氨酸合成酶(Gclc)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xnrd)的基因表达。结果 DEHP组及混合剂量组睾丸脏器系数及3个剂量组精子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曲细精管萎缩、生殖细胞大部分消失;混合剂量组血清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剂量组MDA含量升高、SOD活性下降,DEHP组MDA含量和GSH-Px活性均升高,BPA组SOD活性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染毒组的SOD1基因表达降低、SOD3和GSH-Px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染毒组Gclc、Txnrd和Nrf2表达低于对照组,DEHP组Txnrd表达也降低,而BPA组Txnrd、Nrf2表达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HP和BPA单独及混合染毒均能导致大鼠睾丸发育不良,生精细胞减少,精子总数下降;可诱导睾丸产生氧化应激,破坏体内抗氧化稳态失衡;DEHP和BPA混合染毒可导致更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7.
重组基因酵母细胞对DDT类农药的雌激素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滴滴涕(DDT)类农药是一类持久性污染物之一,可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在人体内蓄积,DDT英文名为2,2-bis(4-Chlorophenyl)-1,1,1-trichloroethane,别名为2,2-双(对对氯苯基)-1,1,1-三氯乙烷(p,p-′DDT),主要同分异构体为2,2-双(邻对氯苯基)-1,1,1-三氯乙烷(o,p-′DDT),同系物为p,p-′DDE(对,对-二氯二苯基二氯乙烯)和p,p-′DDD(对,对-二氯二苯基二氯乙烷)。DDT类农药对环境污染较广泛,对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危害。通过调查和动物实验发现,DDT类农药具有雌激素样作用[1-2],即属于内分泌干扰物(EEDs),又称为环境雌激素(EHs),可干扰机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酚A(BPA)对胚胎干细胞(ESC)分化潜能的影响,为合理评价BPA的安全性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制备及培养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和小鼠ESC,用BPA 0.1,1,10,100和1000μmol·L-1持续培养8 d,CCK-8法检测MEF和ESC细胞存活率并计算IC50;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SC中α肌球蛋白重链m RNA表达并计算其半数最大分化抑制浓度(ID50)。悬滴悬浮法培养的拟胚体,用BPA 0.001,0.01,0.1和1μmol·L-1持续培养10 d,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拟胚体各胚层标志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BPA对小鼠ESC的IC50为5.22×10-4mol·L-1,对MEF的IC50为6.25×10-4mol·L-1,对小鼠ESC体外心肌细胞定向分化的ID50为7.0×10-7mol·L-1。BPA 0.001和0.01μmol·L-1可以上调拟胚体的中胚层标志基因胎肝激酶1和球蛋白转录因子1的表达。结论 BPA属于强胚胎毒性化合物。低浓度BPA对小鼠ESC分化为中胚层细胞有促进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分析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诚  刁悦  沈卫阳  胡育筑  陈建秋 《药学进展》2008,32(12):548-555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针对不同环境样品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分析研究,分类介绍了液体、固体或类固体环境样品的前处理技术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各种仪器分析和生物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邻苯二甲酸酯类被广泛用作增塑剂,在某些塑料产品中,含量甚至高达50%。由于其应用广泛,及易于从塑料中迁移出来,故对环境污染严重。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用量占了增塑剂的25%,主要用于食品包装和医用器材等。动物实验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类具有致畸性,亦有资料表明它是内分泌干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