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 QTd的关系。方法 :分析 3 2例儿童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 50例对照组儿童心电图的 QTd,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及对照组的QTd。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的 QTd显著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 ,二者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 .0 0 1)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的 QTd虽高于对照组 ,但二者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 QTd增加的患儿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表明 QTd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患儿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和评估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344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d值,再以其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结果,分成室性心律失常组144例,无室性心律失常组200例,测量并计算各组QTd值及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值后,进行比较。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组QTd为54±18ms,QTcd为56±19ms,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值为41±13ms,QTcd为41±12ms,以上4组数据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QT离散度的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且室性心律失常越严重,QT离散度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3.
<正> 茚丙胺(茚满丙二胺、安室律定、aprin-dine)是一种具有局部麻醉、扩血管和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并取得较好效果。其作用与利多卡因相似,对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尤为显著。可用于治疗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以及预防心肌梗塞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对难治、危及生命和复发性室性过速性心律失常,茚丙胺及乙胺碘呋酮是两种极为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且口服有效、作用持久(其半衰期为  相似文献   

4.
吴琼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3):271-27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大Q-T离散度异常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观察180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出左室肥大者67例,左室正常者113例。采用计算机软件测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离散度(QTd),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左室肥大组及左室正常组QTd分别为67.31土13.57和38.8土8.55m(sP<0.00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左室肥大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2.5%,其中复杂性者为64.2%,室速为23.9%,该组中OTd>60ms3项检出率均高于60ms及左室正常组中QTd>60ms者,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速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提示高血压左室肥大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速有一定关系,结合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Q-Td可作为评估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效果及优势。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2组患者治疗前均接受常规检查,对照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胺碘酮治疗。对比2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值<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DCM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抗心肌抗体联合CRP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53例DCM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研究对象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将其分为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n=52)和未合并组(n=101).分析DCM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抗心肌抗体联合CRP对DCM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扩张性心肌病 (DCM)QT离散度 (QTd)、校正过的QT离散度 (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方法 :对 10 7例DCM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测量值及 89例健康体检者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 ,并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率间的关系。结果 :DCM组的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QTd≥ 6 0ms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QTd <6 0ms者 (P <0 0 1) ,猝死者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QTd可能是DCM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o莫雷西嗪(Mor)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与抗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Mor 600~800mg/d po,治疗前及治疗后d5~8描记标准12导联ECG及Holter,分别测算QTd和记录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结果:Mor抗定性心律失常的显效率为74.2%,总有效率93.5%,室性早搏(室早)抑制率(91.4±16.6)%;室早抑制率<75%组、75%~<100%组和100%组,QTd较治疗前分别减少(6±9)%(P=0.1778),(35±10)%(P<0.0001)和(43±9)%(P<0.0001).结论:Mor是高效的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其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与其减少QTd密切相关,QTd可能是预测基本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胺碘酮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0例CHF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组(治疗组)15例与美托洛尔组(对照组)15例,观察两组心律失常好转情况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VEDV、LVESV和6min步行试验均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疗效较好,使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QT离散度(QTd)反映心室肌有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区域性变化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本文分析Lown Ⅱ级、ⅣA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QTd与QTcd值,旨在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室晚电位(VLP)各项异常指标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500例老年COPD患者,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186例)、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组(112例)与对照组(202例),结合临床各项相关资料,进行VLP结果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组186例,VLP阳性32例,阳性率17.2%。合并有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者82例,VLP阳性21例,阳性率25.6%;而不伴有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者104例,VLP阳性11例,阳性率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组112例,VLP阳性34例,阳性率30.4%;对照组202例,VLP阳性18例,阳性率8.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梗死伴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组与对照组相比,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LP是种非创伤性检查技术,可以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尤其对老年COPD患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CHF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应用胺碘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抗室性心律失常、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再住院率、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抗室性心动过速(VT)、心脏性猝死、人均再住院次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积极治疗心力衰竭且把握好剂量的基础上,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13.
参松养心胶囊对兔实验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并比较参松养心胶囊、美西律对兔实验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方法 用氯化钡(4 mg/kg)耳缘静脉推注制作兔室性心律失常模型,观察参松养心胶囊、美西律对心律失常的预防效果.结果 (1)参松养心胶囊在推迟室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恢复时间优于美西律(P<0.05).(2)参松养心胶囊在减少室早、室速的发生率略差于美西律(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对氯化钡所致心律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略优于美西律.  相似文献   

14.
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选择CHF合并重度OSAS患者7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接受nCPAP及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36例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均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和发生率,并观察行nCPAP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及窦性停搏发生次数显著减少(P<0.01),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 nCPAP能有效降低CHF合并重度OSA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预后的影响。方法172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根据24hCCU或Holter检测结果,诊断为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者(阳性组)58例,与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阴性组114例)进行对比研究。终点:患者死亡或治愈出院日期,并以此计算死亡率及生存率。结果阳性组总体死亡率(51.72%)及猝死率(27.59%)明显高于阴性组(29.82%和7.89%)(P<0.01);阳性组86.4%的死亡者临终心电图表现为室速或室颤,而阴性组则以慢性心律失常或停搏为多(P<0.01);阳性多源性室早及R-ON-T室早猝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6.63%和20.00%)(P<0.01及0.05)。结论老年重度CHF并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时总死亡率、猝死率均明显增加,其中成对室早及非持续性心动过速的危险性最大。可能作为老年CHF患者总死亡率增加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的严重并发症,临床症状危急,病死率高。有资料表明,缺血性心脏病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病死率为30%~50%。因此,快速有效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是抢救成功关键。研究表明,胺碘酮是目前最有效和安全性高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用于心肌梗死和心衰患者,能有效抑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并能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病死率。从1996年1月~2003年12月收入心脏病监护治疗病房(CCU)93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抢救治疗基础上,使用胺磺酮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临床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迟玉法  赵庆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2036-2038
目的 研究氯沙坦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作用.方法 选择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氯沙坦组(62例)和依那普利组(5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血压、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患者给予氯沙坦(50 mg,1次/d,口服)或依那普利(10 mg,1次/d,口服),每周测量血压至少一次,记录血压值,疗程结束后检测患者心率、血压、描记心电图,比较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复发情况.结果 依那普利治疗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减少[(3 198.8±264.7)比(2 035.6±207.1),t=26.42,P<0.01]与血压下降(收缩压r=0.538,舒张压r=0.439,均P<0.01)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降低(r =0.567,P<0.01)密切相关.氯沙坦治疗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减少[(3 253.7±259.9)比(654.2±195.4),t=62.94,P<0.01)]与血压下降(收缩压r=0.098,舒张压r=0.101,均P>0.05)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降低(r=0.081,P>0.05)无明显相关.结论 氯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但是和依那普利相比,氯沙坦治疗有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CHF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组(治疗组32例)与美托洛尔组(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心律失常好转情况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抗心律失常有效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CHF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好,使用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素(adrenaline Adr)诱发家兔室性心律失常(VA)后,血浆及组织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LPO)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明显增加。而奎尼丁(quinidine,Qui)6mg/kg iv 能有效地防止 Adr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并能显著抑制 MDA 的生成,结果提示 Qui 抗 Adr 性心律失常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