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胎蛋白(a-fetoprotein,AFP)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分子量70KD,通常成人血清中AFP的含量极低.AFP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诊断是一项有价值的指标,因此,AFP首先被运用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诊断[1].通过对我院感染科300例肝炎患者的血清AFP水平的动态观察,发现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AF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含量测定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静  柳伟  马楠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088-3089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的含量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正常健康成人组50例和病情严重程度不一的病毒性肝炎组184例患者进行血清透明质酸检测结果比较.结果:肝实质受损时间越长,肝功能损害越甚,血清透明质酸含量也逐步增高,以152.6 ng/ml为界鉴别临床诊断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准确率为90.5%,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7.8%,阳性预测率98.1%,阴性预测率为83.0%.结论:血清透明质酸测定对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和判定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具有较大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血清Ⅳ型胶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微  曹立森 《江苏医药》1997,23(6):412-412
本文检测了14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Ⅳ型胶原(CN)的含量,以探讨血清CIV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一、对象住院病人146例,按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型。肝硬化(LC)ZI例,慢性活动型肝炎(CAH)55例,慢性迁延型肝炎(CPH)26例,急性黄疽型肝炎(AIH)44例。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二、方法全部受检者于晨空腹抽血。血清CN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结果一、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CIV含量变化见表1表1各型肝炎M清CIV含量(】土s,ng/ml)二、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Cw异…  相似文献   

4.
张菁 《北方药学》2012,(11):46-46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血清PA)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6月~2011年12月来本院门诊部以及住院部收治的560例病毒性肝炎进行血清PA的含量检测。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与慢性肝炎轻度者比较,慢性肝炎轻、中、重度各组之间比较,以及肝炎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比较,血清PA值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A是判断肝功能是否受到损害的一项灵敏指标,检测血清PA的动态变化有利于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检测,探讨IL-8在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9例病毒性肝炎病人中血清中IL-8的含量,结果:4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8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中IL-8含量的测定对判断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检测了49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含量。结果表明,血清胆碱酯酶含量与肝细胞损害呈相关性,随胆碱酯酶含量升高病情也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11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转运铁蛋白水平。结果显示,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转运铁蛋白含量与正常人组相比均下降,且有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血清转运铁蛋白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将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248例,进行肝炎病毒指标研究包括乙肝5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甲胎蛋白(AFP)检测。结果HBV感染196例,占248例原发性肝癌79.03%。结论HBV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主要病因。HBsAg(+)AFP升高82.14%,HBsAg(-)AFP升高23.07%,可能是由于乙型病毒感染HBV复制造成的肝细胞损伤,随之发生的肝细胞再生和修复,促进了AFP合成增加[6],是造成HBsAg(+)和HBsAg(-)患者血清水平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周宁  汪建华 《江苏医药》1994,20(6):326-327
本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9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NF含量,探讨了肿瘤坏死因子(TNF)在病毒性肝炎发病中作用以及TNF同血清胆红素和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一、检测对象正常对照组:25例为健康献血员。病毒性肝炎组:96例(男65例,女31例,年龄12~72岁),其中  相似文献   

10.
杨微波  段勇 《云南医药》1995,16(3):188-188
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NAG检测杨微波,陈镇英,张俊新,韦嘉,徐家贵,段勇,王玉明,张秋霞本文对我院1994年初住院及门诊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检测血清NAG值,与55名正常成人作对比,并探讨NAG值与临床症状、体征及某些化验指标的关系。病毒性肝炎的...  相似文献   

11.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并动态监测其变化。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异常率高达83.6%,急性重型肝炎血清AFP异常率显著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均P〈0.01);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高水平组存活率显著高于AFP正常组及AFP低水平组(P〈0.01~0.05);重型病毒性肝炎存活者血清AFP水平显著高于死亡者(P〈0.01)。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测定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患者血清AFP呈高水平,说明其肝细胞再生活跃,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沁源县1858名食品从业人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胚胎性球蛋白,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AFP在病程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本研究对其变化的意义进行探讨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肝纤维化标志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标志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5 8例病毒性肝炎病人及 39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血清HA、PCⅢ、Col Ⅳ、LN含量 ,并结合肝活检组织分期和治疗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病人血清HA、PCⅢ、Col Ⅳ、L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与肝纤维化组织分期基本一致 ;治疗前后血清HA、PCⅢ、Col Ⅳ、LN含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检测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HA、PCⅢ、Col Ⅳ、LN含量可反映肝纤维化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常见的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9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可溶性CD30(sCD30)水平以及运用生化检测仪对患者血清中的ALT的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另外选择40例ALT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作为乙型肝炎对照,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sCD30以及ALT水平均要显著地高于健康对照组,ALT水平升高的乙型肝炎患者较ALT正常的HBV携带者血清中的sCD30水平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各种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sCD30水平与ALT水平呈现出正相关性(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可溶性CD30(sCD30)能够作为肝炎活性的一个重要的检测化验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掌握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血清学分型,有助于对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为此,我们对佳木斯地区被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进行了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等五型病毒性肝炎病原感染的血清学调查.1资料来源与方法 收集佳木斯市内各医院临床诊断的各类病毒性肝炎的当地住院患者血清,进行 HAV、 HBV、 HCV、 HEV感染水平的检测,收集门诊检出 HBsAg阳性患者血清进行HDV感染状况的检测.使用上海科华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状况,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及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检测门诊及住院12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幽门螺旋杆菌.结果:其中79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感染率达61.72%.结论:此结果说明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胃炎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TTV肝炎6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英  谢宏琼 《云南医药》1999,20(3):188-189
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被发现后,为大多数肝炎患者找到了病原依据,但仍有部份肝炎患者病原不能确定。1997年日本学者报道TTV可致病毒性肝炎。我们采用PCR法对80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检测TTVDNA,结果6例阳性,现报道如下。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甲胎蛋白(AFP)和α~L岩藻糖苷酶(AFU)联合检测对不同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方法 分别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和CNPF速率法对不同肝脏疾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清AFP和AFU进行测定.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AFP和AFU两者均明显增高,并均达阳性值;肝硬化患者两者均增高,但未达阳性值;慢性肝炎患者两者均增高,但不明显.急性肝炎患者AFU明显增高,而AFP少见增高.结论 AFP和AFU联合检测可提高肝脏相关疾病尤其是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并且两者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本地区急性肝炎病原学的构成,为临床决策与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试剂盒检测入选患者血清各型肝炎病毒的标记物,运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与肝脏有关的自身免疫性抗体及其他相关指标,结合临床资料,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3例患者中病毒性肝炎56例(36.60%),药物性肝炎47例(30.72%),胆源性肝损21例(13.72%),自身免疫性肝病12例(7.84%);非酒精性脂肪肝10例(6.54%);肿瘤5例(3.27%);酒精性肝炎2例(1.31%);药物性肝炎中老年组19例(44.19%),非老年组为28例(25.45%),病毒性肝炎中老年组9例(20.93%),非老年组为47例(42.73%)。结论非老年组以病毒性肝炎为主,老年组以药物性肝炎为主,其中又以中药引起的肝功能异常为常见,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炎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20.
重型病毒性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定量测定值与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1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FP测定结果及不同水平的分布.结果 AFP异常率68.1%,急性重型肝炎AFP异常率明显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P<0.01).AFP<20 μg/L患者的病死率86.8%,AFP 20~400 μg/L患者病死率58.8%,AFP>400 μg/L患者病死率20.9%.213例重型肝炎存活85例,AFP(248.0±72.5)μg/L;死亡128例,AFP(97.6±50.4)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随着AFP水平的升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下降,生存率逐渐升高,提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