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1].目前,溶栓疗法已成为早期AMI患者的主要急救措施.早期严谨、周密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AMI患者抢救成功率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24例行溶栓治疗的AMI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1]。目前,溶栓疗法已成为早期AMI患者的主要急救措施。早期严谨、周密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AMI患者抢救成功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变化快,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AMI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及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降低AMI患者死亡率的关键[1].2008年1月-2010年l月,我科治疗76例AMI患者,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类型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的急性坏死.是临床上的一种危急重症.了解掌握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理特点,施予针对性护理,对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现将我科2002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70例的心理类型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孙洪波 《哈尔滨医药》2012,32(2):151-15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需要紧急抢救处理.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AMI急性期病死率由过去的30%下降至4%左右.为了探讨AMI的临床护理,本文对我院2005年8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85例病人作了初步分析,结合临床实践,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主要表现为:剧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发热,心功能减退等.不仅对患者躯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和护理[1],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现将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的急性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因此正确、及时诊断、治疗和精心护理,严密观察病情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之一.我科2006年2月~2009年3月对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心肌坏死,严重者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所以,应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对AMI的整个治疗过程而言,护理和医疗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现将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21例AMI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持久与严重的缺血使局部心肌发生坏死,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的危重症,病情重,变化快,早期病死率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我科近3年来收治32例AMI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先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98例临床治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1]。临床上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常并发心力衰竭、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做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是(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1].是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是社会危急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例,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本文分析AMI的主要治疗手段,现报道如下。1药物溶栓治疗AMI早期有阻塞性血栓形成占80%~90%以上,即刻再灌注可阻止心肌坏死的进展,近年来大量随机对照的AMI静脉溶栓实验证明了溶栓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1].AMI是内科危重症之一,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心律失常与休克,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顾秀芳 《中国医药》2012,7(1):115-11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及早开通闭塞的血管,缩短患者的总体缺血时间是治疗的关键.但AMI一旦出现并发症,如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脏破裂等,患者病死率仍然较高,且预后极差.因此,我们在实施溶栓治疗的过程中,积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烦躁、恐惧情绪,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作为重大疾病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现实生活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突然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AMI是一种常见的急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因此对AMI患者进行急救治疗与护理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1月救治AMI患者99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崔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5):2050-205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而使部分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缺血所引起的局部坏死,以心前区剧烈而持久的疼痛为主要症状,是老年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AMI早期死亡率最高,因此一旦确诊,应紧急救治。保护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预后。1临床资料我院急诊科在2002年1月~2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引起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静脉溶栓可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梗死心肌。选择我院2005年以来104例STEAMI患者,分别应用r-SK、UK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观察如下。  相似文献   

18.
侯燕 《中国实用医药》2010,5(4):227-228
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本病欧美常见,近几年我国发病率明显增多,死亡以老年患者居多。本院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60例急性老年心肌梗死(AMI)患者,通过细心地治疗和护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艳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72-3173
急性心肌梗死(o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常见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其早期病死率很高.因此,一经确诊,应紧急处理,保护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预后.溶栓治疗可使冠脉再通,挽救濒死心肌,维持心肌功能,降低死亡率.及时、准确、仔细观察和护理是溶栓成功的基本保证.2008年2月~2009年8月我院对12例AMI患者采用了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其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部分患者无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等,含服硝酸甘油无效,血清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且凶险,病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因此,严密观察病情,做出早期诊断、积极抢救和有效的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2008年8~12月,本院综合内科成功救治了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