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调查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了解中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旨在关注用药安全.方法对84例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84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涉及中药品种有19种.药物不良反应按系统分,其中变态反应占84.52%.所有不良反应均由静脉给药引起.结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中药注射液很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应加强对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84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调查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了解中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旨在关注用药安全。方法 对84例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84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涉及中药品种有19种。药物不良反应按系统分,其中变态反应占84.52%。所有不良反应均由静脉给药引起。结论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中药注射液很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应加强对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药注射剂发生新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品种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中药注射剂出现的新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新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为36例,分别是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参麦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结论 临床应重视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193例中药注射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荆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原因,更好的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WHO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对全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2年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库中的193例中药注射制荆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中药注射荆引起的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一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其次为发热。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三种药物是: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结论 随着中药注射液品种和使用的不断增加,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临床医生在使用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振伟 《中国药事》2010,24(2):200-202
目的分析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根据相关因素制订相应防范措施。方法检索1999-2007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期刊,收集有关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分析其机体、药物、配伍禁忌、反复用药等因素的关系。结果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与机体、药物、配伍禁忌、反复用药等因素有关,其中相当一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并未完全清楚。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尤其应加强对年老、婴幼儿患者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郑雪 《海峡药学》2014,(10):153-155
对我院2012~2013年度116例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占全部不良反应/事件的11.6%,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胸闷、心悸、注射部位疼痛、寒战、发热、过敏性休克等。我院不良反应/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药物为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丹红注射液。  相似文献   

7.
84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2006-2009年临床报告的356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选择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按药物、严重程度、类型、主要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84例,占全部报告的23.60%,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排在首位,循环系统损害次之;涉及的药物19个,以清开灵注射剂为首,痰热清注射剂次之。报告中严重的不良反应8例,新的不良反应27例。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83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83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品种为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不良反应以皮疹、过敏样反应为主,涉及双黄连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51个品种。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9.
我院2011年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传 《安徽医药》2012,16(11):1713-1714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该院收集到的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43例(占65.15%),男性23例(占34.85%),且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有58例(约占87.87%)。引起不良反应的的药物中多为生脉注射液(13例),参麦注射液(13例),注射用双黄连(12例),痰热清注射液(6例)等。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率最高的为全身性损害,有31例,约占38.75%,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有12例,约占15.00%。结论辩证看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中药注射剂用药监护,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6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视.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4-2007年本院各科上报的139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ADR(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及其特点.结果:中药注射剂是诱发ADR主要原因.本组不良反应报告中,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64例,占46.04%.ADR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老人19例,占29.69%.ADR发生率较高的前5位药品依次为喜炎平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注射用双黄连、血塞通注射液和葛根素注射液.结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测,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that adverse reactions and drug interactions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homeopathic and herbal medicines could lead to confusion when adverse reactions to conventional medicines are reported.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was conducted on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drug interactions following the use of homeopathic or herbal remedi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these to confound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to conventional medicines considered. The survey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for herbal remedies and homeopathic products, to produc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or drug interactions, and shows the scope for potential for confusion with those arising from conventional medicines. There is a need for greater awareness that adverse reactions apparently due to a conventional medicine, might in reality be due to a herbal medicine or a drug interaction between a herbal medicine and a conventional drug, particularly when a health professional is unaware of the extent of a patient's self-medication with alternative therapies.  相似文献   

12.
6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丰  王锦燕  陈燕敏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23):2069-2070
为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我院2003—2005年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表明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表现对皮肤附件、胃肠道、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损害。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14.
为合理使用中药,避免药害(drug misadventure,DM)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本文提出了中药DM与中药ADR的区别,并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探讨了相应对策。认为医师用药不当、患者对中药治疗的不依从性及药物本身原因都可造成中药ADR及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的发生。临床使用方法得当,就可以避免中药DM和减少中药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百乐眠胶囊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根据入院用药史问诊,分析百乐眠胶囊中的首乌藤成分和肝损伤的相关性,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护和用药教育,提供患者和医生常见致肝损害中药药品信息,并对致肝损害中药的管理级别和说明书不良反应的修改建议。结果:患者停用百乐眠胶囊并使用保肝、降酶和退黄药物治疗后肝功能明显好转,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并对致肝损害中药品种有所了解。结论:临床药师可通过用药史的问诊、参与治疗方案的制订和提供的药品信息,协助了医生诊断、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反应特征,以为临床中的中药使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我院所接收的300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探讨其不良反应和患者年龄、性别、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的关系,并总结其对系统和器官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结果患者中药不良反应的出现和其性别的关联性不大,其中50岁以上的患者不良反应所占构成比最大,占到60.3%;其药物品种主要为注射剂、口服成药、口服草药以及外用;其中静脉注射所占构成比最大,达到49.3%;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皮疹、呼吸困难、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等,累计系统和器官包括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结论中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原因比较复杂,必须对中药制剂的使用加强监测,才能有效的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我院患者服用中药制剂之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探讨中药毒性与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可靠和准确的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服用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病例共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例报告,统计和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寻找合理的用药管理对策。结果使用中药制剂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段集中于4960岁,导致患者用药之后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中药制剂包括注射剂、外用膏剂和口服制剂等,发生不良反应的服用途径为静脉注射和局部外用给药;患者不良反应病灶主要集中于表皮损害和消化系统伤害。结论中药毒性会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用药管理规定,严密监测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提高不良反应控制意识,做好防范工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痰热清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痰热清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2009年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制剂诱发的不良反应共41例,涉及18种中药制剂,其中痰热清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为8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皮肤及附件损害等。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不是很多,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密切观察,以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评价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呈报的基本情况和填报质量,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广东省ADR监测中心数据库下载我院上报且省中心已做出评价的ADR报告表,进行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类别、ADR过程描述、关联评价统计、分析。结果360份ADR报告涉及的药品有16类共98种药品,其中抗微生物药品31种和中药制剂13种,位居前列(依次为203例、28例)。ADR所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63%),其次为消化系统(21%)。绝大多数ADR的转归良好。静脉给药导致的ADR例数为235例(65%);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上报较少;报告质量有待提高。结论应强化培训工作,增强ADR呈报意识和责任感,以提高ADR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正确评价双黄连、清开灵、刺五加、茵栀黄和鱼腥草5种常用中药注射液在临床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指导合理用药。方法:收集1994~2008年国内文献报道的1 056例中药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归纳总结出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论:临床应加强对中药注射液的合理应用,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