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痛风性关节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有人以本病病变在骨质与关节,日久可引起骨关节畸形,故认为当属祖国医学中的"痹证"范畴,<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才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名以其重感于'风寒湿也".近年来我科收治了34例此类患者均进行了X线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医辨证施治类风湿关节炎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有易反复难治愈的特点,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失治误治的病例,其病情复杂而且顽固,给患者带来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上我们对类风湿关节炎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机关键为本虚表实“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有内,邪不可干”,这两句经文是对类风湿病因的高度概括。本病首先有正气内因,而久病不愈则正气更虚。因此,气虚气血不足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内在因素,是发病的根本。《素问.痹论》说“风寒湿润至,合而为痹也”,这说明本病初起以风寒湿侵入为主,病久不…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历代各医家对本病均有不少论述。素问痹症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说:“痹在骨则重,在脉则血凝而不流……。”“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从以上几节经文可以说明本病是由于风寒湿之邪,侵袭肌肉关节,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化热入里,由血脉侵入心而引起。关于心痹发生后的临床所见,历代记载亦甚详细。素问痹症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  相似文献   

4.
风寒湿痹是由于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闭阻,运行不畅而成。以肌肉、筋骨、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感邪偏盛的不同,临床表现也就有所差别。正如《素问·痹论》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  相似文献   

5.
康艳新  姜布平 《河北医药》2013,(22):3496-3497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OA)是属于中医骨痹范畴,发病率高,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以膝痛、僵硬、肿胀,关节积液及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1],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由肝肾亏虚、筋脉失养、风寒湿邪痹着关节、筋肉所致,如《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医院和邯郸市中医院科自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来运用痛点阻滞、针刀松解、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4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的痹证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其病因正如内经《素问·痹证篇》所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另外,也有因素体阳盛,内有蕴热,寒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引起的热痹。 针灸治疗痹证方法很多,如采用针刺法,拔罐法,电针法和灸法均对痹证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自1991年~1995年,我们在临床对痹证中的行痹(风痹,化热不明显者)、寒痹(痛痹)、湿痹(着痹)采用温  相似文献   

7.
风湿病是一个常见而遍存于世界各地的疾病,祖国医学在两千年前就提到此病,内经素问痹论篇这样记载:“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①在灵枢经周痹篇提及“……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  相似文献   

8.
痹证是临床中常见病之一,其病因症状早在两千年以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痹论》载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其主要症状为疼痛、麻木、拘急、重着、变形、关节肿胀,甚则一身悉痛不可转侧。此病多属现代医学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几年来临床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65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尯痹冲剂与痹病唐敏,刘艳真,梁强,赵玉杰(解放军第213医院沈阳116100)痹病是一个中医学上的名词,最早文献出现于“内经”。“内经”中“素问·痹论”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全书有四十二篇一百七十一处谈论痹,对痹病的概念、发病原因、机理...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厥心痛"、"真心痛"范畴。《金匮要略》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明确指出上焦阳气虚是冠心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在其基础上浊邪上乘,阻遏胸阳,形成气滞血瘀、痰浊,使血脉不通而发痛。《素问.痹论》谓:"心痹者,脉不通。"说明心  相似文献   

11.
风湿病,属于中医的"痹症"的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故痹症的病因总的以风、寒、湿相互胶结所致,李延教授认为邪气多趁人体正气虚时而入侵,初在皮表,次及肌肉,再次及脉络,更次及于筋,最深至于骨,故疾病应须在早期遏制,以防传变。李延教授诊疗此类疾病时,常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散风、逐寒、祛湿、清热、通络、活血、行气、补虚八法,临床视证候情况合用各法以治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胸痹本虚标实,其本虚多以心气亏虚为主,或累及心阳、心阴、心血。《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液之所以能够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全赖心气之推动。脉管是血液运行之通道,为血之府,通于心。其通畅与否,主要取决于心气之盛衰。《灵枢·经脉篇》云:“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相似文献   

13.
痹证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即风、寒、湿气侵袭人体肌表,流注经络,客居于内,阻滞气血不畅,出现局部关节处酸楚、麻木、疼痛等。每当气候变化,阴雨或气温降低则加剧。如迁延不愈,可波及内脏。《素问》痹证中说:“病久而不去者,内舍其合也”。笔者应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痹证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的疼痛、肿胀、重着、麻木、甚至活动不利的一类疾患。类似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刺病、骨膜炎、软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网球肘、肩周炎等病。根据病邪的性质《素问·痹论》将痹证分为行痹、着痹、寒痹、热痹。“风寒湿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进行性及侵蚀性的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如不给予适当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祖国医学属痹症范畴。《素问·痹论篇》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分类作了精辟的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目前西医治疗RA尚无特效方法,且长期服药毒性和不良反应较大。而中医药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  相似文献   

16.
王昶 《黑龙江医药》2005,18(4):312-31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中医学认为RA是由于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湿、瘀血,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筋骨气血受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乏、变形,治疗有内服药和外治法。而针灸可减轻局部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五加皮和香加皮均为常用药材。五加皮是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 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 的干燥根皮;而香加皮为萝摩科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num Bge 的干燥根皮。前者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作用。一般用于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四肢拘挛、腰膝软弱、小儿行迟、体虚乏力等证。而后者有毒、具祛风湿、壮筋骨,强心之功,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等症。几年来笔  相似文献   

18.
小儿败毒散     
败毒散乃宋朝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治小儿外感风寒湿而设。明朝《摄生众妙方》认为体未虚者,可去人参,并加荆芥、防风以增强祛风散寒之力,因此而创制了荆防败毒散。两方之功效甚为相似,但荆防败毒祛风散寒之力较强,适于风寒湿邪较甚而正气未虚者。  相似文献   

19.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肺、脾、胃经。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属上品类。其功能《本经》说:“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药性本草》说:“治肺痿,肺气积脓血,咳嗽涕唾上气。”应用时分生、熟:健脾渗湿,宜用生者:健脾止泻,宜用炒者。  相似文献   

20.
高静民 《首都医药》2004,11(9):38-38
《灵枢》篇指出“六经调者,谓之不病”即人体经脉疏通,经气畅达,则百病不生,反之,由于“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假如“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必须“守经隧焉”。《素问·调经论》对疾病的发生原因及治疗原则作了深刻的阐述,当经气不能正常发挥其输布营养、协调阴阳、保卫机体的作用,百病乃变化而生,治疗必须疏调经气。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百病皆生于气”。只有重视气血的调理和气机的调畅,才能使经气疏通,益寿延年。在《灵枢·营卫生会》篇中,对老年出现白天精神不济,夜晚睡眼不佳的原因作了分析,指出“壮者之气血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