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思虑较多,造成人们的情绪不稳定,情志病、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增高,全社会的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明显。中医学认为:情志病与脾胃病关系密切,二者之间相互影响。脾胃功能失常不能滋养各脏腑所主管的情志;同时,情志问题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从脾胃与情志病的生理、病理机制及情志病的治疗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恶心呕吐不仅是脾胃病的症状,也可以是七情内伤所致之肝(胆)病、心病、Ⅱ类脾病(脾心病)以及病机属于痰饮、瘀血的郁证表现。凡由情志不遂所引起且从郁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的呕恶即为郁证性呕恶,可见于精神心理因素诱发并有呕恶表现的一类疾病。郁证性呕恶存在单纯郁证和病郁同存两种形态。单纯郁证病位在肝、胆、心、脾,与胃无涉;病郁同存即郁证与脾胃病同时存在。单纯郁证呕恶需要从郁论治,病郁同存呕恶可从郁论治结合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3.
心胃相关理论溯源及其现代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胃相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典医籍入手,回顾了祖国医学关于心胃相关理论的有关论述,包括心胃生理上的经络相通、气血相依、五行相生,病理上的母子相传及治疗上的心胃同治;初步理清了心胃相关理论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随着心胃相关理论的日臻完善,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特别是在指导治疗心系、神志疾病及脾胃消化系统疾病中,重视心胃发病的相关性,认为情志因素是脾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阳明胃腑的寒实闭阻可导致心胸气血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心系疾病;治疗上心胃兼顾,在脾胃疾病诊治上除了调理脾胃之外应重视养心安神,诊疗心系疾病时不忘温中而散胸痹之寒、通胃腑而畅心脉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位在脾、胃,与脾、胃、心、肝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心气郁、肝气结、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胃痞病。李永成教授应用“开心气,泻肝气”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开心气之郁,散肝气之结,以平调脾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心病从脾(胃)论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认为:“心胃同病”。从心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愈心的实践性,重视脾胃升降治疗心病的重要性及心脾(胃)同治中标本缓急的从属性等方面探析说明心病应重视从脾(胃)论治。  相似文献   

6.
从心与脾胃部位相邻、经络相通、五行相关、功能相关、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制5个方面讨论心胃相关,探讨"心胃同治法"的理论依据;强调心与脾胃生理关系密切,病变易互相影响,调理脾胃对胸痹、心痛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应用,验证了"心胃同治"法的合理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心胃在位置、经脉、功能等生理、病理方面的影响与联系,阐述心胃相关理论。结合名师从心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即从泻心、养心、宁心、化瘀等方面论治脾胃病,进而探讨心与脾胃病的内在关系,探索从心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为临床从心论治脾胃病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8.
于睿教授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脾胃关系密切,应依整体观念,见心之病不独治心,辨证施治,方可收效。脾胃与心经脉相互络属,五行母子相系,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功能失调,经过一系列病理改变所致"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是冠心病基本病机,提出脾病则五脏不安,胃病则脏腑失充;总结出益气健脾、疏肝理脾、补益心脾、温中散寒及化湿和胃等方法,从调理脾胃入手论治冠心病,并遣方用药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心脏疾病 ,如胸痹 (心痹 )、心悸、心衰等与中焦脾胃肝胆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家通过心胃同治、心肝同治、心脾同治、心胆同治、调理中焦脏腑功能 ,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焦脾胃肝胆与心病生理上相关 ,病理上相随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焦 (脾胃肝胆 )与心脏疾病的关系。从五行生克关系来看 脾土为心火之子 ,心火为脾土之母 ,肝木为心火之母 ,与胆为表里 ,肝胆内藏相火 ,心内藏君火 ,“相火炽则君火亦炎 ,君火衰则相火亦败” ,五行中木克土 ,临床常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四者在生理病理方面关系密切。心居于胸腔 ,膈膜之上为神…  相似文献   

10.
浅析脾胃与情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 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并从生理、病理、治疗三个方面,探析脾胃与情志的相关性,指出重视二者相关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明  丁艳亭  王新佩 《河南中医》2013,33(8):1197-1198
心与胃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在经络联系方面,二者在脏腑相关经脉、脉络分属、经筋分布方面关系密切;在功能联系方面,二者间有五行相生、血脉、宗气等联系.临证时仲景将心胃相关理论应用于神志疾病中阳明内热、阳明湿郁、胃虚饮停、胃虚湿滞、胃虚痞烦、胃虚血弱等证型及胸痹杂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蒋健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12):5-7, 34
情志不遂除可引起胁痛、脘痛外,还可引起心痛、胸痛、腹痛、腰痛、眉目痛甚至周身无处不痛;其病机除肝气郁结犯胃或气郁化火外,还与情志伤及心脾肾有关;疼痛的轻重变化可与心之躁寂有关。疼痛不仅与心理、精神因素互为因果,还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物质基础,可以是抑郁症的躯体症状。郁证疼痛的临床特征包括疼痛因情志波动而变化,具有功能性、多样性、广泛性、复发性、怪异性等特性,多表现为“不定疼痛”,从郁论治后可以缓解。郁证疼痛的病机包括但并不限于 “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痛证可考虑从郁论治。  相似文献   

13.
单兆伟教授临证数十年,治疗脾胃病经验丰富,尤其对慢性腹泻有独特见解。本文介绍单教授从张景岳"情志三郁"理论着手,结合心身疾病特点,基于肝、脾、心三脏的生理特性,分别从怒、忧、思论治郁证性泄泻,独具匠心,并自拟柴参解郁汤化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何璠  陆为民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193-1195
胃食管反流病病在食管,属胃所主,关乎心肝.病机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心与胃生理上位置毗邻、经络连属,病理上相互影响、上下传变;肝主疏泄之职,司脾升胃降,“土得木而达”,肝郁可致土壅.从心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是在调理脾胃功能的基础上,酌加清心、宁心、养心、疏肝、清肝及养肝之品,使心肝调和,胃降如常,诸症得缓.  相似文献   

15.
足少阳胆通过其枢机作用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脾胃的升降和运化腐熟功能均与之密切相关。少阳枢机不利,影响脾胃则易产生如气郁、火郁、湿热、痰饮等多种病理产物,疾病也容易呈现寒热虚实夹杂,多经合病的复杂态势。本文拟通过少阳为枢理论,从胆与脾胃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入手,阐明通过调节少阳枢机,从"胆"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即通过清热利胆,清胆利湿,清胆化痰,内泻热结,泄胆暖脾,清上温下等手段治疗脾胃病,对其理、法、方、药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深入挖掘胆与脾胃病的内在联系,为临床从胆论治脾胃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周福生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福生教授认为,气机失调是脾胃病主要病机,治疗宜畅达脾胃气机,恢复升降功能;脾胃病又以虚者居多,治疗常采用温补法;提出心胃相关理论,主张从心胃相关辨治以安神和胄;根据南方人体质多兼湿热,喜用岭南药材;擅用古方化裁,灵活用药,构思巧妙;强调治疗应注意饮食(食疗)与情志调护,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中医学理论认为情志是人体对于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正常反馈,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过大,思虑太过,情志不遂,情志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中医治疗独具特色,对情志病的辨治多从心、肝、肾入手,而对脾胃论述较少。脾具有主思、藏营、舍意的功能,脾与胃以膜相连,互为表里,是一身气机升降的通路,能够协调全身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又在调节情志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笔者认为情志病从脾胃论治尤为重要,兹将  相似文献   

18.
王红霞  王威  周正华 《天津中医药》2020,37(9):1031-1033
通过心与胃在位置、经络等生理及病理联系阐明心与胃的相关性。总结临床经验,从补心、宁心、清心、泻心角度辨证治疗脾胃疾病,为消化科临床医生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小肠作为六腑之一,具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等功能。小肠与心、脾、胃、肺、肝、肾和膀胱以及大肠等脏腑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其病变亦相互转化。从小肠与心、小肠与脾胃,小肠与肺,小肠与肝,小肠与肾及膀胱,小肠与大肠等方面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变来探讨小肠与其他脏腑之间病证的传变规律,以期进一步完善小肠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20.
消化性溃疡归属中医"胃脘痛"、"胃痛"、"心下痞"、"呕吐"、"心痛"、"吞酸"、"吐血"、"便血"、"胃痈"等范畴[1],但以"胃脘痛"为多.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运纳失常、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进而产生痰湿瘀热等病理因素,最终胃肠功能紊乱、脉络受损、腐肌噬脏而形成溃疡[2].胃脘痛主要由肝、脾、胃此病及彼,彼病及此,相互影响,使三者功能失常所致[3].中医学对溃疡病的认识, 呈现出在脏腑定位上以脾、胃、肝为中心,病机病性以虚为重点[4],治疗在辨证施治基础上,以疏肝健脾和胃、理气活血为主[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