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及时撤离机械通气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目前仍缺乏全面反映患者自主呼吸能力的指标。胃肠黏膜pH值(gastric intramucosal pH,pHi)作为一种评价组织氧代谢的指标,近年来被应用于评价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指导脱机。本文就pHi及其在脱机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撤离的预测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通气的撤离包括脱机和拔管两个部分。成功脱机并拔管可以减少机械通气带来的副作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但如果拔管失败,则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延长住院时间。因此有必要选择合适的指标,提高预测脱机、拔管的准确率。脱机和拔管指标包括呼吸力学指标和自主呼吸试验,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个指标结合在一起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降低患者机械通气条件或脱机主要是根据肺的机械特征变化和临床情况来决定。除常规的标准脱机指标,呼吸功、口腔闭合压(P_(0.1))和RR/VT等参数亦认为能预测脱机,其中呼吸功被认为是指导脱机的最佳指标之一。作者通过测定24例患者的呼吸功,前瞻性的评价呼吸功对脱机的指导作用。 方法 在内科及外科ICU中,24例准备脱机的机械通气患者纳入观察组,原发病分别为ARDS、COPD、肺炎、肾衰。插入气囊食道导管测定胸腔内压,利用  相似文献   

4.
使用呼吸机治疗者尽早脱机是一个治疗原则,把握患者脱机时机是一个重要选择,虽然有一些相关指标,但是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因不同,参考价值有限。自主呼吸测试(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能有效评估患者能否脱机,为此,SBT在临床治疗中运用比较广泛,成为大家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方法,关于SBT时间长短存在争议,各个治疗中心经验不同。为了探索尽可能在短时间SBT条件下确定脱机拔管方法,本研究对125例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脱机前评估和脱机后记录,旨在为临床运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智能脱机模式在机械通气脱机阶段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辉  俞森洋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3):1014-1017
脱机是从完全通气支持向自主呼吸转变的一个过程,不同的通气技术被用于患者的脱机,常用的脱机方法包括T型管自主呼吸实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以及压力支持通气(PSV)。它们各有优缺点。新的通气模式开始应用到机械通气的脱机阶段,它们包括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Automode模式、分钟指令通气模式(MMV)和Smartcare模式等。它们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脱机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脱机是从完全通气支持向自主呼吸转变的一个过程,过去常用的脱机模式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变化,便于及时调节呼吸参数,无疑增加了医务人员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新的闭环通气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患者的脱机效率、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均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此阶段的观察及护理配合对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脱机进程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闭环通气模式阶段的观察及护理配合谈谈自己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闭环通气模式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与自主呼吸实验(SBT)两种脱机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脱机的疗效。方法将60例需要接受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纳入观察。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SV组(30例)和SBT组(30例)进行脱机,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入重症医学科时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及脱机前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等指标。两组患者除撤机方法不同外,其他处理均相同,统计两组患者的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再插管率以及ICU住院时间、住ICU病死率。脱机成功标准为脱机拔管48 h以上未再进行机械通气。结果 ASV组的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少于SBT组(P=0.000 1、P=0.000 5),但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与SBT组比较无差异(P=0.283)。脱机成功率及脱机48 h后接受无创通气率两组间无差异(P=0.222、P=0.765),再插管率两组间无差异(P=0.687)。重症医学科住院病死率和总住院病死率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553、0.640)。结论可以通过闭环通气模式对COPD患者进行脱机,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可能略优于自主呼吸实验法,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l,SBT)是指在有创通气撤离过程中,对患者使用T管吸氧或低压力支持水平的自主呼吸模式,通过短时问的密切观察(30~120 min),判断其自主呼吸能力是否恢复,以帮助医生决定是否脱机的一种技术~([1-3]).该技术在国外已有十几年临床应用的历史,已广泛应用于COPD急性加重(AECOPD)、ARDS、心力衰竭、肺炎、创伤及昏迷等多种疾病导致的呼吸衰竭患者中.  相似文献   

9.
机械通气可减少患者呼吸功,但气管插管、呼吸机管道和按需活瓣的阻力导致的附加功(WOBimp),可能使患者总呼吸功(WOBtot)明显增加,如超过患者呼吸肌做功能力,呼吸肌则发生疲劳,导致患者脱机困难,甚至呼吸衰竭。当WOBimp很高时,尽管WOBtot可能很高,但生理呼吸功(WOBphysi)可能是正常的,及时的脱机拔管有可能成功。作者通过测定患者WOBtot及WOBimp,以说明WOBphysi在正常范围时,脱机拔管可能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机械通气效果。方法选择血色素(HB)≥150 g/L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60例,随机分为稀释组和常规组。血液稀释前后监测循环、血常规、血气和心力衰竭(心衰)标志物各参数,观察比较两组机械通气至首次自主呼吸试验(SBT)时间、首次脱机成功时间、简单脱机率、困难脱机率、延迟脱机率、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血液稀释后患者循环稳定,血液稀释效果明显,血气和心衰指标改善,且比常规组有更短的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时间和住ICU时间及更高的拔管脱机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在AECOPD的治疗中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前常用的脱机技术包括T型管自主呼吸试验(SBT)、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在脱机过程中,需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没有呼吸困难,需要多次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然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的参数,这无疑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患者的痛苦。为克服这些不足,新的闭环通气模式(closed-loop mechanical ventilation)逐渐开始应用于脱机阶段。  相似文献   

12.
机械通气脱机参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脱机参数用于预测患者成功地维持自主呼吸以及足够氧合的客观标准 ,而这些参数给予机械通气患者揭示通气衰竭总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如神经肌肉能力减低、呼吸系统顺应性减低或流速阻力的增加 )。一些疾病主要影响神经肌肉功能 ,减弱呼吸泵能力 (如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类固醇肌病 ) ,而其它由呼吸系统超负荷引起继发性呼吸泵衰竭 (如危重哮喘、肺纤维化 )。危重病人可以减低呼吸泵功能 (如败血症、电解质紊乱、使用麻醉剂 )并且增加了通气负荷 (如支气管痉挛、肺水肿、高代谢 )亦并非少见。因病人的氧合状况通过血气分析和经皮氧饱和…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的撤离和气管导管的拔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运波  李堃 《山东医药》2003,43(31):57-58
1 机械通气撤离1.1 撤机指征 ①一般状况好转:准备撤机的患者一般状况应较稳定,神志清楚,精神状况良好,体温正常,呼吸、循环平稳,无新并发症发生。②呼吸功能改善:主要指标有:a.自主呼吸能力增强,表现为机械通气时辅助通气频率减少且以自主呼吸为主,自主呼吸频率<20次/min。b.咳嗽有力,自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呼吸训练及心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大疱切除术后减少肺感染和促进呼吸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40例COPD肺大疱切除术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训练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均在术前行常规护理宣教,训练组行深慢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咳嗽训练等呼吸训练以及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肺感染发生情况、脱机时间和肺功能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训练组患者术后肺感染发生人数明显减少,脱机时间明显缩短,肺功能及六分钟步行实验改善明显,住院时间缩短、费用减低明显(P〈0.05)。结论术前常规呼吸训练结合心理干预有利于COPD肺大疱切除患者术后减少肺感染,促进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失败的原因分析,探讨相关治疗对策,提高脱机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对97例机械通气脱机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97例脱机失败中,生理学指标变化65例(67.0%),原发病恶化27例次(27.8%),脱机策略不当5例(5.2%)。结论机械通气失败的原因包括生理学指标异常、原发病恶化、脱机策略不当以及心理因素等,因此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时应积极纠正生理学指标、治疗原发病、营养支持、掌握适宜的脱机时机与策略以及适当的心理治疗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非心脏术后心肌损伤患者脱离机械通气(简称脱机)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286例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MINS)患者资料,比较脱机成功组(n=205)患者和脱机失败组(n=81)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手术情况、术后氧合以及cTnI水平等多个指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MINS患者脱机失败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cTnI水平对患者脱机的预测价值。结果:脱机失败组患者的cTnI水平显著高于脱机成功患者[2.04(0.20,10.05)ng/ml vs 0.11(0.05,0.55)ng/ml,P<0.001]。对两组患者多个脱机相关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高(OR=1.086,95%CI:1.009~1.168;P=0.027)和cTnI水平升高(OR=1.462,95%CI:1.264~1.692;P<0.001)是MINS患者脱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cTnI水平预测脱机失败的AUC为0.760,若cTnI水平联合APACHEⅡ评分预测,则AUC为0.763。结论:cTnI水平是MINS患者脱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脱机失败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使用呼吸机患者一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简介 患者,男,63岁,于2002年4月2日上午10时因剧烈头痛伴频繁呕吐急诊入院,经CT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脑干、小脑),遵医嘱给予支持疗法,约8h后,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血压测不到,立即心肺复苏术。2min后心跳恢复,血压升至80/50mmHg(1mmHg=0.133kPa)。但自主呼吸尚未恢复,随即行气管切开术,利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使用呼吸机1002h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自主呼吸恢复,逐步脱机,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非心源性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及28 d病死率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心源性机械通气患者67例,在其上机24内测量NT-proBNP水平,并记录各项化验指标和临床生理指标,记录机械通气7d脱机成功的人数,随访28 d患者是否死亡,比较不同结局患者NT-proBNP水平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寻找预测患者结局的最佳NT-proBNP水平。结果机械通气7d脱机失败组较7d脱机成功组、28 d死亡组较存活组,其NT-proBNP中位数水平明显高于后者(3 830ng/L比492 ng/L,4 383 ng/L比706 ng/L)。NT-proBNP预测7d脱机率和28 d病死率的AUC分别为0.777±0.058和0.790±0.057,最佳界值点分别为780 ng/L和2262 ng/L,NT-proBNP预测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7d脱机率和28 d病死率的能力优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结论血NT-proBNP可成为非心源性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对于此类机械通气患者应改善心功能以争取及早脱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接受呼吸机治疗患者首次脱机失败率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80例COPD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患者,按照脱机前RDW水平分为RDW增高组(RDW15.4%,n=31)及非RDW增高组(RDW≤15.4%,n=49),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首次脱机情况。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RDW与患者首次脱机失败的关系,并应用ROC曲线评估RDW水平预测患者首次脱机失败临床价值。结果与非RDW增高组比较,RDW增高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较长(P0.001),入院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较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P0.001);首次脱机失败率亦较高(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显示,RDW水平与入院APACHEⅡ评分、血糖、hs-CRP、机械通气时间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RDW增高是患者首次脱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RDW水平预测首次脱机失败曲线下面积(AUC)为0.86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8%,77.5%,最佳诊断截点为15.69%。结论 RDW可能是COPD接受呼吸机治疗患者首次脱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首次脱机失败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脱机筛查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序贯通气治疗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气分析指标影响.方法 将118例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对照组患者继续接受有创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改为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结果 观察组VAP、再插管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及有创通气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脱机时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总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脱机时血压、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可显著减少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死率及合并症的发生,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