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法在新生儿通过下肢静脉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经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行体表测量+术后胸部X线检查定位;观察组患儿行体表测量+心电定位+术后胸部X线检查定位。收集并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置管一次性到位率及置管耗时,并评估心电定位效率。 结果 观察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高于对照组(92% vs 75%;P<0.05),且置管耗时短于对照组[26.5±3.0)min vs(31.8±2.8)min;P<0.05]。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技术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90.9%)和特异度(100%)。 结论 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过程中,利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可提高置管一次性到位率,减少置管耗时,并具有良好的定位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危重新生儿长期静脉营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导管相关性感染(CRI)是其常见并发症。本研究对全合一静脉营养液中加入微量肝素持续输注对PICC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进行观察,探讨减少CRI的有效措施。方法:83例行PICC置管的患儿分为两组,肝素组(n=43)在营养液中加入肝素0.5 U/mL,对照组(n=40)不加肝素,观察两组CRI的发生情况。结果:肝素组发生导管堵塞2例(5%),对照组8例(20%);肝素组导管内细菌定植1例(2%),对照组7例(18%);肝素组无一例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对照组5例(13%),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静脉营养液中加入小剂量肝素可减少PICC堵管,预防CRI的发生。[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2):983-985]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比较新生儿经上肢静脉和经下肢静脉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置管效果。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Web of Knowledge、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中有关新生儿经上肢静脉行PICC与经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效果比较的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符合要求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项研究,其中8项为随机对照研究,10项为队列研究,包含研究对象4 890例。经下肢静脉行PIC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RR=0.83,95% CI:0.75~0.92,P < 0.05)、感染发生率(RR=0.77,95% CI:0.60~0.99,P < 0.05)、导管异位发生率(RR=0.28,95% CI:0.18~0.42,P < 0.05)、液体渗漏发生率(RR=0.52,95% CI:0.40~0.70,P < 0.05)、非计划性拔管率(RR=0.82,95% CI:0.69~0.98,P < 0.05)均低于经上肢静脉PICC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上肢静脉PICC组(RR=1.17,95% CI:1.05~1.30,P < 0.05),留置时间短于上肢静脉组(MD= -0.93,95% CI:-1.26~0.60,P < 0.05)。结论 目前证据表明,新生儿经下肢静脉行PICC优于上肢静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新生儿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的优缺点,为需要长期使用静脉治疗的患儿寻找稳定有效的手段。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06年4月至2008年2月间在该科住院,使用PICC的65例新生儿和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PIV)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两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导管机械性并发症、败血症以及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PICC的置留时间为18.75±7.62 d(7~62 d);PIV为1.49±0.57 d(0.5 h至4 d),PICC明显长于PIV(P<0.01);PICC组机械性并发症发生率为27.7%,PIV组为63.8%,PICC组明显低于PIV组(P<0.01);PICC与 PIV组的败血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PICC对新生儿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明显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2):100-103]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周围静脉留置针(PIV)在危重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8月至2007年2月113例放置PICC和102例置PIV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PICC组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6%,PIV组为7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22.5±13.4)d,PIV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14.7±9.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期间PICC组患儿的体重增长为(16.6±12.5)g/d,PIV组体重增长为(14.4±22.1)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可显著减少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静脉穿刺的次数,延长静脉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普通儿科病房中需中长期输液患儿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为普通儿科病房开展PICC置管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和消化科病房住院的符合PICC适应证且监护人同意PICC置管的连续病例,对置管原因、并发症、导管结局及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分析。结果:60例PICC置管患儿(其中1例为禁忌证置管)进入本文分析,男38例,女22例,年龄1月4 d至14岁。置管原因包括输注胃肠外营养(PN) 45例(75.0%),静脉输液>6 d 9例(15.0%),可预计的外周静脉通道无可选择的风险6例(10.0%)。导管实际留置时间(17.2±10.7)d,总留置时间为1 033导管日。22例患儿出现并发症23例次(22.3例次/1 000导管日)。其中,导管异位7例次,导管堵塞6例次,静脉炎3例次,导管破/断裂3例次,误伤动脉2例次,静脉痉挛1例次,静脉回流受阻1例次。经原位治疗后18例次导管继续使用,5例次拔管。导管结局:计划拔管42例(70.0%),非计划拔管5例(8.3%),包括导管破/断裂、导管堵塞无法再通各2例,无法纠正的静脉回流受阻1例,带管转科/出院13例(21.7%)。平均穿刺时间(68.2±43.5)min,PICC置管费用/住院总费用为7%。结论:普通儿科病房中长期输液患儿行PICC置管必要且可行,使用中需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脐静脉插管(UVC)致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病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收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施行PICC和(或)UVC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施行PICC的50例新生儿中有9例发生CRBSI,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率为6.2/1000血管内导管日(9/1455),施行UVC的111例新生儿中有7例发生CRBSI,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率为11.6/1000血管内导管日(7/601)。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包括出生体重(OR=0.107)、胎龄(OR=0.320)和性别(OR=5.526)(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OR=0.068,95%CI0.009~0.495)、性别(OR=9.665,95%CI1.976~47.263)是患儿发生CRBSI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在检出的病原体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54.5%,主要是多重耐药菌,表现为耐甲氧西林和β内酰胺酶阳性。结论 新生儿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为出生体重、胎龄和男婴,致病菌大多为多重耐药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核查表单对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4年3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在邯郸市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患儿中,纳入脐静脉置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08例)与对照组(210例),均在入院后24 h内完成脐静脉置管,并采用统一的拔管指征。观察组参考手术核查表单,制定脐静脉置管的核查表单,记录患儿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置管前准备和评估、置管中手术核查、术后导管维护、导管拔除等内容;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管理。CRBSI感染率指每1 000个中心静脉导管日的CRBSI感染数。采用t检验、χ^2检验、二项分布的z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入院日龄、出生时胎龄、性别、置管时间、患儿来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一例发生物品准备不足;对照组中,56例在手术过程中发现缺少物品。观察组中3例无操作前患儿评估的签字记录,对照组中102例病历书写中未记录患儿评估情况。观察组中记录到23例抽回血慢,12例调整置管长度;对照组病历及护理表格中未记录操作过程中的意外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置管天数分别为2 082 d与2 103 d,感染例数分别为1与7例,CRBSI感染率分别为0.48与3.32人次/千导管日,观察组CRBSI感染率低于对照组(z=2.10,P<0.05)。结论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过程中采用核查表单,有助于术者和后期维护人员保持警惕,消除安全隐患,预防错误,持续改进,保障患儿安全,有效降低CRBSI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介绍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NICU的100例应用经验,对NICU住院新生儿100例,采用1.9 Fr规格导管行置管术.结果显示导管留置3~131天,平均21.47±18.42天.100例中7例因各种原因2次置管,实际完成107例.穿刺贵要静脉66例次,正中静脉27例次,头静脉12例次,大隐静脉2例次,经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导管顶端到达上腔静脉发生率为59.09%、33.33%和25.7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100例中死亡或放弃治疗9例,余91例患儿中完成治疗计划拔管81.32%,因静脉炎拔管3.30%,因导管堵塞或脱出拔管各5.49%,因导管破裂拔管3.30%,因穿刺部位局部感染拔管1.10%.因此,NICU患儿应用PICC能有效地解决建立通畅静脉通道的问题;其使用安全简便,适用范围广;穿刺血管以上肢肘部静脉为宜;规范操作规程能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在预防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86例需行PICC置管术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标准操作规范置入PICC,地塞米松组92例置管前使用地塞米松0.08 mg·mL-1稀释液50 mL浸泡PICC导管,生理盐水组94例使用生理盐水50 mL浸泡PICC导管,浸泡时间均为5 min。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术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出现时间、严重程度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地塞米松组静脉炎发生率14.1%(13/92),平均出现时间为(4.4±1.0)d,生理盐水组分别为33.0%(31/94)和(2.8±0.8)d,地塞米松组静脉炎严重程度低于生理盐水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产儿PICC置管前,使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能降低PICC所致静脉炎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且能延缓静脉炎出现时间,未增加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将2018年1~12月入院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61)和对照组(n=63)。观察组给予光疗+布拉氏酵母菌散,对照组给予光疗+安慰剂,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72 h后收集患儿粪便样本,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24、48、72 h后的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需要再次给予光疗的新生儿比例(12例,20%)显著低于对照组(47例,75%)(P < 0.05)。治疗72 h后观察组肠道内拟杆菌属丰度较对照组高(P < 0.05),大肠埃希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丰度较对照组低(P < 0.05)。结论 光疗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对于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及预防黄疸退而复现有较好的疗效。布拉氏酵母菌可能通过调节患儿肠道菌群改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肺出血(NP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 年1 月至2014 年6 月确诊为NPH 的122 例患儿,按胎龄分层后,随机分为HFOV+PS 治疗组(简称试验组)和单纯HFOV 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每组61 例。两组患儿均在发生NPH 后行HFOV,试验组在行HFOV 后2~4 h 给予气管内注入PS,然后继续HFOV。观察两组患儿上机时及上机后6、12、24 h 的血气分析、OI 值、PaO2/FiO2(P/F)值的动态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肺出血时间、上机时间、并发症和治愈率。结果 试验组在上机后6、12、24 h 的PaO2、PaCO2、OI 值、PaO2/FiO2(P/F)值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肺出血停止时间及上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愈率(87%)与对照组(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 联合PS 治疗NPH 可以改善氧合,缩短NPH 时间及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与单纯HFOV 相比并不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宫内发育迟缓(IUGR)对新生儿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并研究IUGR新生儿胰岛素敏感性和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出生后24 h内住院的足月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IUGR组(82例)和非IUGR组(90例),均于出生24 h内测量体格生长指数,生后第7天检测空腹血糖、TG、LDL、HDL、血浆脂联素和胰岛素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 IUGR组和非IUGR组空腹血糖、TG、LDL和HDL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非IUGR组比较,IUGR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血浆脂联素水平较低,HOMA-IR较高,ISI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HOMA-IR与脂联素、出生体重呈负相关(P < 0.05)。结论 IUGR新生儿血胰岛素水平升高、敏感性降低,有发生胰岛素抵抗倾向,可能与IUGR新生儿脂联素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生儿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的初筛检测时长和影响检测时长的因素。方法 选择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472例新生儿为研究组,正常新生儿182例为健康对照组,评估两组新生儿首次AABR检测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分析影响NICU新生儿AABR检测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在AABR检测时间180 s、360 s和540 s的人数不通过率分别为41.5%、28.4%、24.4%,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1.3%、19.8%、15.4%,均随检测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 < 0.05)。两组检测时间180 s与360 s、540 s的检测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 < 0.75,P < 0.05),360 s与540 s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 > 0.75,P < 0.05)。研究组中位AABR检测时长为108 s(95% CI:97~120 s),长于健康对照组(中位时长75 s,95% CI:65~85 s)(P <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延长AABR检测时长的危险因素包括母亲年龄≥35岁、贫血、电解质紊乱(RR < 1,P < 0.05),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辅助呼吸时间延长为其保护因素(RR > 1,P < 0.05)。结论 新生儿AABR初筛检测时间延长至360~540 s有助于降低环境因素和危险因素导致的假阳性结果;对存在高危因素的NICU新生儿及时采取干预治疗措施可能有助于减少出院前AABR筛查假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磁共振(MRI)转运培养箱用于新生儿头颅MRI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120例在3家医院住院且需行头颅MRI检查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n=60)。试验组使用磁共振转运培养箱转运后,于转运培养箱内行头颅MRI检查;对照组使用普通暖箱转运后,在暖箱外行MRI检查。采集患儿主要有效性指标(检查时间)、次要有效性指标(检查次数、首次使用日MRI完成率),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生命体征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MRI检查时间、MRI检查次数及首次使用日MRI完成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检查前后不同时期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磁共振转运培养箱的使用未能显著缩短检查时间,但其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检查环境,且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可在更大样本人群中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患儿85例作为研究组,按1:2比例在同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未再入院病例中配对随机选取17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率为2.30%,中位再入院间隔天数为5 d。研究组首次出院时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首次住院期间蓝光治疗时间长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出生体重、胎龄、首次入院时年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合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比例和合并溶血病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多因素logsitic分析显示,胎龄小、首次入院时年龄小、合并G-6-PD缺乏症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分别OR=1.792、1.415、2.829,P < 0.05)。结论 对存在胎龄小、首次入院时年龄小、合并G-6-PD缺乏症等高危因素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应加强住院及出院后管理,防止该病再入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 32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伴有创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在撤机前1 h加用1剂维持量(5 mg/kg)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对提高撤机成功率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338例≤ 32周并给予有创机械通气的RDS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169)和常规组(n=169)。两组患儿均给予早期咖啡因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撤机前1 h加用1剂维持量咖啡因。比较两组撤机后48 h的再插管率、呼吸暂停的发作次数;撤机后2 h的血气分析及血糖、心率、平均血压的变化,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撤机后48 h内再次插管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34),呼吸暂停发作次数(≥ 2次/d)较常规组明显减少(P=0.015)。撤机后2 h,观察组动脉血气分析pH值较常规组升高,PaCO2较常规组降低(P < 0.05);两组患儿PaO2、血糖、心率、平均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住院期间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48);两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白质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撤机前1 h加用1剂维持量的枸橼酸咖啡因能安全有效地提高早产儿RDS的撤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发生产肺炎克雷伯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KPC-Kp)定植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为NICU 住院新生儿中有KPC-Kp 定植的新生儿9 例,随机选取同期NICU 无该菌定植的新生儿18 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行单因素及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定植KPC-Kp 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住院天数、呼吸机使用时间、先天性心脏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插管、外科手术、静脉营养时间、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使用时间、使用糖肽类抗生素。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时间(>4 d)是NICU 新生儿定植KPC-Kp 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7,95%CI:1.98~175.5,P=0.01)。控制该菌定植方法包括对定植KPC-Kp 新生儿的隔离、监测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结论 较长时间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NICU新生儿发生KPC-Kp 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