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兴运  陈水君 《陕西中医》2002,23(8):744-745
小剂量用药分两个概念 ,一是指单味药剂量小 ,二是指整个处方药物味数少。临床治疗中 ,药味之多少 ,药量之大小 ,要与病情相对应 ,要符合病机 ,用药目的要明确 ,针对性要强 ,要分清主次缓急 ,君臣佐使虽作用地位不同。现就药味和药量两方面谈谈小剂量用药。1 药味宜少的几种情况   1 .1 病情单纯或病情较轻者药味宜少 :病情单纯 ,病机简单者临床用药不应复杂 ,针对病机单刀直入 ,抓住要害一举取胜。如麻黄汤、桂枝汤、芍药甘草汤等汤证。病情较轻者用药物味数亦不应多且药量宜轻 ,如葱豉汤证等。1 .2 病情过于危重或过于复杂者治疗时药…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临床上中成药使用不够规范等现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发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强调必须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这将指导临床医师规范使用中成药,以提高中成药临床疗效、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中有 2卷“百病主治药”,历来不太受人重视。笔者研读之余 ,发现极具临床实用价值 ,称其为《本草纲目》之精华所在 ,似亦不会太过。现加归纳 ,介绍如下。1 检索方便 有类菜单《本草纲目》卷帙浩繁 ,博大精深 ,临床医生如想查阅希望得到的信息 ,往往因苦于无从下手而兴叹。其实李时珍早就考虑到这一问题 ,编制了“百病主治药”这一便捷的检索系统 ,方法先进 ,有类菜单。“百病主治药”以病证为纲 ,药物为目。病证之下 ,或分类型 ,或列病机 ,或提示辨证要点 ,或分析证候异同 ;药物之下 ,或点明功效 ,或简述配伍 ,或…  相似文献   

4.
在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误用和滥用现象。如下两种情况尤应值得注意。1对病不对证中成药,是根据历代有效、安全的名方,制成不同剂型(如丸、散、膏、丹、口服液、胶囊、片、冲剂)的现成中药。中成药的组方与其主治病症密切相关。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必须弄清其主治证候,才能发挥其应有疗效。但有些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由于忽略了辨证存在着笼统、模糊用药的情况。如在治感冒时,有的不分寒热虚实,不了解中成药组成,就一概让病人服用感冒清热冲剂或银翘解毒冲剂。殊不知中医不但讲辨病,而且讲辨证。辨证是论治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杜宇琼 《北京中医药》2005,24(2):111-112
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二方名虽仅一字之差,但二者出处、组方、功效等方面实有差别.桃仁承气汤同名有三首方剂,但三者病因病机、药物配伍、临证主治亦有所不同.桃核承气汤到桃仁承气汤之衍化过程,体现了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祖国医学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但因方名相近,易于混淆,故辨析诸方对临床辨证用药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宇琼 《北京中医》2005,24(2):111-112
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二方名虽仅一字之差,但二者出处、组方、功效等方面实有差别。桃仁承气汤同名有三首方剂,但三者病因病机、药物配伍、临证主治亦有所不同。桃核承气汤到桃仁承气汤之衍化过程,体现了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祖国医学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但因方名相近,易于混淆,故辨析诸方对临床辨证用药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田琳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726-1727
咳嗽之湿热证为该病的常见证型之一,但观现代中医教材,对此证的辨证施治多有忽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此证并非少见,且具有其病程长、症状难以缓解之特点.湿为阴邪,其性重着黏滞,与热相蒸,壅滞上焦,阻遏肺气,则形成湿热咳嗽,现总结该病的用药宜忌如下. 1 选药宜轻平 湿热证的治疗以燥湿、化湿及淡渗为常法、定法,常用方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泻心汤类及平胃散等.但此治法对病位在上焦的湿热咳嗽证疗效不佳.笔者阅读文献发现是因药过病所,或化湿、淡渗药过多所致.盖陈皮、半夏、苍术、厚朴、藿香等祛湿药皆味辛而散,多归中焦,上焦肺病用之,药过病所,反伤正气,正伤则湿邪难化,故选药宜平正、轻灵,具宣透之性者为佳,如大豆黄卷、淡豆豉、紫苏叶、荷叶、芦根、栀子等,取"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义,否则病轻药重,药过病所,反致无效,前贤用药皆以"平正、轻灵"著称.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在药物运用方面有诸多特点,特别在专药应用、协同配伍、加减化裁、炮制及煎服方法、用药途径等方面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用药的原则性与灵活性。1 据药功效,专病专药 《金匮要略》辨证用药,重视单味药物的主治功能,以其独特功效来克制病邪。如对狐惑病利用苦参之苦寒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煎水洗前阴,治前阴蚀烂,利用雄黄解毒杀虫之功效,火烧熏后阴,治后阴蚀烂;对寒疝病利用乌头之大辛大热破积散寒止痛,  相似文献   

9.
方剂辨证,渊源甚远,汉代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以病名方,以方识病;《内经》十三方,亦以病命方,如血枯方,即治血枯证的方剂,皆为方剂辨证之雏形。方剂辨证,就是根据方剂的主治病证与主治立法,对病证进行分析,并使之符合某一方证的辨证方法。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柴胡汤证等等。方剂辨证的方剂必需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很高的临床价值,必须得到医界公认,必须是古今的名方、效方、良方。由于方剂辨证的特点,它与中成药的组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异功散的临床运用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兴强 《光明中医》2008,23(3):388-389
“异功散”为北宋名医钱乙(字仲阳)所著的最早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之方,由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生姜、红枣七味药组成。功效有:健脾、益气、和胃。主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或呕吐泻下等证。本方的特点是:健脾益气,从而能够恢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病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本方作用专一,如运用得当,加减得法,其疗效亦比较明显,兹以临床病例为主,谈谈对其病机特点及方药作用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代建忠  崔敏 《河南中医》2005,25(3):74-75
药证,是中医用药的指征和依据,也称药物主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单元。仲景首先使用了以药名证的提法,如“桂枝汤证”、“柴胡证”,一旦相应证出现,用是药必具宏效。药证是构成方证的基础,方证是放大了的药证,二者本质上一致。仲景用药源自《神农本草经》较多,笔者在此推测仲景所本之方源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医家均在《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探讨旋覆花、代赭石的主治证及功效,以此二药组方用于临床主治反胃噎食,咳嗽痰喘,气逆不降者,靡不神效,很有临床研究价值。在用方化裁中,旋覆花、代赭石每每配对使用,且在剂量上很有考究。  相似文献   

12.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揭示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是防病治病、立法选方的依据。辨析病机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关键。吴复仓教授临证善于探求疾病的核心病机作为辨病用药的靶点通过以药测证(病机),找出部分疾病的核心病机,多角度、多层次选择适宜主药,为专病专方的确立奠定基础,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医为体,西医为用,根据疾病整体选方用药,使药效直达病所,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清代医家王堉,字蓉塘,号润园,山西介休人。自幼攻举子业。道光辛丑、壬寅年间,因母病始习医学,涉足歧黄之业。戊申年中秀才,越二年“选拔赴廷试”,成拔贡后,曾任“内阁中书”。著有《醉花窗医案》等书,乃其临证经验之结晶。全书论病切理,辨证细腻,选方用药亦多自出机抒,可谓能独树一帜者。本文仅选其临证精华略作介绍,以冀有益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古典名方,是古代医家创制流传至今、临床疗效确切的经方和时方。古典名方中成药组方严谨、炮制精细、疗效显著、应用广泛,功效及主治得到医家公认。文章从多方治一病,随证立方;一方治多病,细辩证型;功效主治相似,鉴别选方;加味中成药,细辨选用;中成药配合药引,提高疗效;中成药使用宜忌,谨慎甄别等六个方面探讨谢强教授临床使用古典名方中成药辨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经验,冀希对古典名方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用药繁简,关系临证疗效,不可不慎。然医者有用药精简者,亦有用药繁多者。虽个人用药习惯不同,亦有用药之特色所在,贵乎切中病机,诸药相合而成有制之师。故本文试从用药繁简比较,提出用药繁简当于切中病机为宜之论。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主治少阳病 ,病机重在“郁火邪结”。郁火是内因 ,邪结从太阳转化 ,表现为“呕而发热”,治疗上用柴胡解半表、用黄芩清半里。少阳病的辨证立法准确反映了仲景辨证处方的基本思想 ,即从主症辨病机 ,从病机抓疾病的本质。柴胡汤类方治疗少阳病之兼证、变证 ,同时体现了仲景证变、法变、方药亦变的灵活思维方式。从小柴胡汤及其类方的证、药分析上可窥见仲景辨证思想之一斑 ,并从中探讨中医辨证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出自《金匮要略》的甘麦大枣汤是治疗脏躁的基础方。刘持年教授认为其主治心阴不足、肝失所养、肝气不和之证,临床用以治疗脏躁、汗证、失眠等,取得良好效果。本着"辨治求精,同证异治;杂合以治,数方相合;明理活法,药精量当"的用方思路,刘教授临床强调精准辨证,针对异病同证、同病同证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推崇数方合用,善于将功能、治证病机相同或相近的小方叠加配伍;选药时注意审度用量,并适当参考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朝成药专著和用药法度,虽然成药制剂被人诋毁为"制药以俟病",但细研其在药物、剂型及服(用)药方法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治疗思想,即同类疾病有多种成药制剂以备辨证选药,不同剂型以配合不同的治疗需要,服(用)药方式随证千变万化,服(用)药因人、因时制宜.认真总结和研究这些用药规律,对当今中成药的辨证合理使用应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谢轶群 《河北中医》2008,30(5):539-540
药为治病者设,医者临证,虽贵在辨证准确、方药合拍,而药物剂量之多少亦至关重要。药轻病重则药不能胜病,药重病轻则徒伤正气。张仲景用药,尤为精当,同是大黄、厚朴、枳实,而剂量不同,方名为三,治证亦异。张锡纯深谙其道,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谓“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  相似文献   

20.
独活寄生汤为《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之方,为唐代名医孙思邈所创;具有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之功效;主治痹症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凡符合其病机者,黄俊卿教授认为皆可灵活辨证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