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原发性脾脏肿瘤12例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脾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2例脾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2例脾肿瘤中血管瘤5例,错构瘤2例,表皮样囊肿1例,恶性淋巴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血管肉瘤1例。8例良性瘤术后均无复发,4例恶性瘤于术后8月内死亡。结论 脾肿瘤较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B超、CT、MRI等影象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脾恶性肿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358例恶性淋巴瘤病例中,抽取经B超检查,CT扫描,淋巴管造影检查证实腹膜后及腹腔脏器侵犯者162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显示B超符合率为93.8%;CT符合率为93.8%;淋巴管造影符合率为76.3%。表明B超检查具有准确,方便、经济,无损等优点,值得临床普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双期动态CT扫描和腹部B超以及两者相结合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经胃镜活检证实为胃癌的患者行双期动态CT扫描,其中20例同时行经腹B超检查。将CT和B超术前分期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CT的T分期和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3.2%和58.0%,TNM分期准确率为56.7%。在20例同期有CT和B超检查的病例中,B超T分期准确率为50.0%,CT结合B超的T分期准确率为70.0%,与单独CT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B超排除了7例CT误诊肝、胰受侵的病例。CT结合B超的TNM分期准确率为90.0%,与单独B超准确率50.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动态CT增强扫描与B超结合,对胃癌TNM分期的准确率较高,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侵及邻近器官  相似文献   

4.
B超引导下经皮注射醋酸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所于1997年5月~1999年8月对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B超引导下采用36%醋酸进行瘤内注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 1997年5月~1999年8月在我所住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男18例,女2例;平均年龄37.6岁。肿瘤直径92.3mm±16.4mm,AFP增高17例。所有患者根据病史、体征、AFP、B超、CT或肝脏穿刺活检细胞学证实。1.2 方法 对20例肝癌患者先行B超或CT及肝功能、AFP检查,肝穿刺活检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征求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穿刺部位常规消毒,…  相似文献   

5.
金百治  蔡松良 《浙江肿瘤》1997,3(3):167-168
探讨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方法:对15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无典型的症状和体征1,例有高血压,术后血压恢复正常,1例有向心性肥胖,术后有所改善。14例术前B超,CT确诊,1例诊为肾上腺肿瘤。所有患者的肿瘤均手术切除,术后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肾上腺髓性脂肪瘤B超,CT多可确诊,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一例宋明患者男性,35岁,因单位体检B超发现“肝囊肿”,无症状。2个月后再B超复查和CT检查提示:右肾上腺占位。患者平素健康,无上腹及腰部酸胀痛,无高血压病史及泌尿系症状。检查:T36.6C,P70次/分,BP18.8/10.7KP...  相似文献   

7.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6例,经病理证实恶性8例、良性8例。患者以上腹部包块、黄疸、体重减轻、上腹及腰背部疼痛和消化道不全梗阻就诊,钡餐、B超、CT、ERCP、MRI检查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本病有诊断价值。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手术,本组16例中11例行手术切除,3例行内引流术,2例行单纯活检,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乏特氏壶腹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的壶腹癌患者,均在本院行CT及B超扫描检查,并有十二指肠低张双对比造影(5例)。B超扫描示总胆管末端截断6例,远端低及中低回声肿物4例。CT平扫示十二指肠内缘充盈缺损5例,总胆管远端截断5例,肿物4例。增强扫描见3例有胆管壁及/或局部肿物强化。CT及B超均检出局部肿大淋巴结(25mm)1例。肿物及胰周大血管轮廓不清,提示不能切除。门静脉及肠系膜动、静脉受压移位或变形,但轮廓清晰者则有切除的可能性。CT及B超对检出局部<10mm的淋巴结不敏感,对评估T、N分期的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9.
陈宇峰  洪建明 《实用肿瘤杂志》1998,13(4):245-245,249
我院于1991年1月至1996年3月收治脾脏肿瘤5例,均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病例临床资料见附表。附表5例脾脏肿瘤临床资料例数性别年龄主诉体检B超、CT、X线检查血象术式病理1女34左上腹肿物进行性增大伴胀痛、消瘦3个月左上腹肿块约24c...  相似文献   

10.
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益新  赵碧芬 《癌症》1994,13(2):189-189,185
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吕益新,孙文勇,李筠,赵碧芬,黄钧奎浙江省杭州肿瘤医院病理科(31002)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少见[1、2]。一般多在体俭时偶然发现。x线、B超及CT检查常误诊为癌。纤支镜活检也难诊断。术中冰冻切片与假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11.
我院近几年来B超检查后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的声像图特征分析如下 :40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 ,男 9例 ,女 31例 ,年龄 2 1~ 72岁 ,平均年龄 43岁 ,使用日立EUB -4 10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7.5MHz ,常规仰卧位 ,肩后垫枕对病变甲状腺作多方位扫查 ,同时探查颈部锁骨上有无淋巴结肿大。本组 40例经B超检查全部经手术后病理确诊 ,其中乳头状癌 2 9例 ,滤泡癌 5例 ,髓样癌 3例 ,未分化癌 2例 ,腺瘤伴局部恶性变 1例 ,2例探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超声漏诊 2例 ,误诊 3例 ,符合 35例。讨论 甲状腺癌可发生于各年龄段 ,女性多见 ,好…  相似文献   

12.
肾上腺皮质腺癌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月有  郑克立  戴宇平 《癌症》1999,18(4):449-45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本组27例,术前作B超(27例),CT(25例*),IVP(7例)检查。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结果:B超及CT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19%(23/27),84.00%(21/25)。绝大多数瘤体直径〉6cm。术后平均生存期16.4个月。结论:就诊时否有远处转移是影响,术后生存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78例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炜  闫洪飞 《中国肿瘤》2000,9(8):349-350
我院从1991年8月~1999年11月共收治原发性肝癌病人244例,其中在住院期间死亡78例,占整个住院肝癌病人的32%。死亡的肝癌病人曾经过手术、介入化疗、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现将其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死亡肝癌病人共78例,男性62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的为32岁,最大的78岁,平均年龄为60.2岁。经临床、病史、体征、B超、CT、MRI、AFP、肝功能及部分病理等综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临床分期:按1977年全国肝癌会议拟订的分期标准,其中Ⅱ期11例,Ⅲ期67例。 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4.
胸膜间皮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Dou J  Yu S  Bian C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5):387-388
目的总结19例胸膜间皮瘤的诊断经验。方法分析19例胸膜间皮瘤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石棉接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转移情况。结果19例患者均无明确石棉接触史;8例(42.1%)无明显胸痛;9例(47.4%)单纯右侧胸腔积液;2例(10.5%)臂丛神经受影响;1例(5.26%)胸水中查到恶性间皮细胞;9例(47.4%)B超检查发现胸膜肥厚或结节;13例(68.4%)CT检查发现胸膜结节状病灶。结论石棉接触史并非胸膜间皮瘤的唯一病因;胸痛并非胸膜间皮瘤诊断的必要条件;B超和CT检查对临床发现胸膜间皮瘤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复习报告2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资料。年龄31~70岁(平均44.5岁)。常见症状为腰、腹疼痛、包块、血尿、发热。2例有典型结节性硬化病的征象。临床上主要依据B超和CT检查诊断肾AML。资料表明,B超结合CT检查使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肾AML常表现为B超强回声和CT低密度影团块。本组11例行肾切除,但7例行保肾手术,3例随访,治疗效果同样良好。由于术前能诊断,肾AML的治疗趋向采用保肾手术或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颈部转移淋巴结的CT、B超扫描与临床触诊对比分析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Luo D  Shi M  Xu Z 《中华肿瘤杂志》1998,37(1):48-50
目的评价CT、B超扫描与临床触诊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分析CT、B超诊断颈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对60例74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做术前前瞻性CT、B超检查,术后与病理对照,双盲法观察及分析影像所见,将其结果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在74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中56侧有转移淋巴结,临床触诊检出其中46侧(敏感性82.1%,特异性83.3%,准确性82.4%)。CT扫描确诊其中的53侧(敏感性94.6%,特异性94.4%,准确性94.6%);CT可以确诊70%由临床漏诊的隐匿性转移淋巴结。B超扫描确诊其中51侧(敏感性91.1%,特异性94.4%,准确性91.9%);可以检出50%由临床漏诊的隐匿性转移淋巴结。结论CT、B超扫描评价颈部淋巴结的准确性明显优于临床触诊,可以检出50%~70%由临床漏诊的隐匿性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肝转移32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1984年12月~1994年11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32例。分析其病史、术前检查结果和肝转移灶的特点,发现病史超过半年、癌肿绕肠管3/4周以上和/或CEA异常增高者,肝转移的可能性很大。B超和CT是定位诊断的主要方法,但只能发现较大的转移灶,它们在本组的阳性率分别只有31%和46.2%。对于高度怀疑肝转移而术中仔细探查仍未发现转移灶者,术后密切随访有助于转移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腹部CT与B超对贲门癌手术切除可能性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腹部CT与B超检查对贲门癌手术切除可能性的评估。方法 223例贲门癌术前均行腹部CT与B超检查,将影像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比较。结果 贲门病变及区域淋巴结转移CT与B超诊断率分别为90.5%、76.2%和90.1%、65.2%,两者基本相同;深部淋巴结转移与局部浸润CT与B超诊断率分别为85.7%、62.5%和42.8%、37.5%,CT优于B组。结论 贲门癌术前行腹部CT与B超检查  相似文献   

19.
恶性胸膜间皮瘤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20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20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石棉接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1例病人有石棉接触史。13例病人(65%)有明显胸痛,14例病人(70%)发现胸腔积液,X线检查18例病人(90%)纵隔未向健侧移位,11例病人(55%)CT发现胸膜肥厚或肿块。4例病人胸水中查到恶性间皮细胞,B超引导下经皮胸膜穿刺活检确诊10例。结论  相似文献   

20.
B型超声在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附168例临床分析)魏成芳,陈玉荣,董贵红B型超声显像对卵巢肿瘤的诊断是一种实用和无损检查方法,它可帮助了解患者盆腔内肿块来自子宫还是附件以及有无恶性倾向。我院自1989年以来经B超诊断且手术治疗的卵巢肿瘤168例,就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