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味子,因同时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而得名。根据中医“五味入五脏”的基础理论,五味子五味俱全,五行相生,对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能发挥补益、平衡作用,是一味功效奇特的名贵药材。  相似文献   

2.
常用中药五味子系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lnensis 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是著名的滋补性中药,因其果实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故名五味子,又名五梅子、玄及、会及、山花椒等。北五味子为传统使用的正品,具有敛肺、涩精、止汗、止泻、生津、益智、安神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北五味子有效组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是著名的滋补性中药,因其果实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故名五味子,又名五梅子、玄及、会及、山花椒等。因主产于我国东北各地,也称为辽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益气强阴、养五脏、名目壮筋骨等多种功效。对于五味子的科属问题一直有争议,传统认为五味子归属于木兰科,  相似文献   

4.
北五味子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用中药五味子系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ohisandra ehinen-sis 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是著名的滋补性中药,因其果实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故名五味子,又名五梅子、玄及、会及、山花椒等.北五味子为传统使用的正品,具有敛肺、涩精、止汗、止泻、生津、益智、安神之功效.存在于五味子中的抗肝炎、降ALT的有效成分为五味子素类、五昧子酯类、翼梗五味子酯、五味子酚、翼梗五味子酸等10多个联苯环烯类木脂素化合物[1].  相似文献   

5.
五味子为传统中药,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五味子果实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故名五味子。俱有宁心安神、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之功效,可益五脏之气。结合其现代药理学研究,五味子含有五味子多糖、五味子挥发油、五味子木脂素和维生素等化学有效成分,分别对心肝脾肺肾五脏俱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是临床保肝降酶的首选药材。只要因病制宜,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疗效颇佳。现将其药理作用及临床效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Hist.,别名五味子,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因其果实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而得名。是名的滋补性中药,明代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其药用部位为成熟的干果。  相似文献   

7.
五味子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a.)Baill。和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 Rehd.et Wills的成熟果实,其五味俱全,以酸为主,酸能收敛。性温不燥能敛肺止汗,安神养心,滋肾涩精,应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中药五味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味子是临床上一味常用的中药材,除了常入收涩剂用外,还常配入补剂中使用。 近年来临床上还常用五味子降低谷丙转氨酶,治疗神经衰弱,美尼尔氏综合,菌痢和肠炎等病症。总之五味子不仅是一味常用中药材,而且是一味疗效突出的中药材。  相似文献   

9.
五味子,五味俱全,归五脏六腑,而主归于心、肺、肾.利用盐五味、醋五味的归经与作用不同,应用于不同的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为木兰科(Magnoliaceae.)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药用其干燥的果实,是一种酸、辛、甘、苦、咸五味俱全,一物多能的常用中药材。北五味子主产东北,河北等省,是吉林省的地道药材。中医认为:北五味子(以下简称为五味子)能敛肺、补虚、补肾、益气、止咳、止汗、止泻、滋肾、涩精。西医认为:五味子能使人兴奋强壮,改善人的智力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新陈代谢。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慢性肝  相似文献   

11.
五味子是一味良好的补益中药。 现代研究证实,五味子含有五味子甲素、乙素、丙素,五味子醇甲、醇乙,五味子酯甲、酯乙、酯丙、酯丁、酯戊,五味子酚,挥发油,叶绿素,甾醇,维生素C、E,树脂,鞣质,有机酸和糖类等。研究表明,五味子在适当剂量时,对不同水平的中枢神经系统均有兴  相似文献   

12.
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Hist.,别名五味子,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因其果实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而得名.是著名的滋补性中药,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其药用部位为成熟的干果.  相似文献   

13.
浅论五味子对肝脏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味子为木兰科藤本植物北五味子Sonisandta—cHINENSIS Baill和南五味子S—sphenantheraRehd.et Wils的成熟果实,其中以北五味子为传统使用的正品,为东北特产的地道药材。其外表为不规则球形,直径5.8mm,外皮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有油性,果肉柔软,内有种子1—2枚,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又有苏恭谓“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全也”。所以五味子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遗,宁心安神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五味子对肝脏有多种作  相似文献   

14.
浅谈对仲景用五味子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五味子是临床治疗中的一味常用药,它具有敛肺、滋肾、生律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等功效。常作为方药中的佐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目前用量常为2~6克。然而,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五味子的应用却别具一格。张仲景认为凡“咳”者,均可加入五味子;反之,症状不及于“咳”的各方就不用五味子。笔者推度张仲景用五味子是取其收敛性镇咳祛痰的作用。在张仲景方中,五味子和干姜、细辛配伍为最  相似文献   

15.
五味子为常用滋补强壮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来源于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Rehd.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1]。两者历史上均以不同来源的同一味药  相似文献   

16.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五味子五味俱备,唯酸独胜,味酸收敛,温润不燥。具有敛肺补肾、涩精止泻、敛汗生津、宁心安神的功效。本品是临床上一味常用的中药材,除了常入收涩剂中使用外,还常在补益剂中配伍,  相似文献   

17.
五味子的炮制源流及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虹  王春秋 《河南中医》2002,22(5):86-86
五味子 ,味酸、甘 ,性温。入肺、心、肾经。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的功效 ,主要用于肺虚喘咳、久泻、遗精、自汗、盗汗、津亏口渴等症。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汉代初见五味子的炮制 ,仅要求“碎”(《玉函》)。唐代以后多沿用此法。后来 ,明代发展为捣碎则五味俱全 ,至清代《得配本草》中才有“止泻捶碎”的论述。炒五味子最早出现于唐代 (《银海精微》) ,但未要求炒的程度。至宋代有“微炒”(《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校正集验背疽方》曰 :“拣去枝杖 ,慢火炒至透 ,不得伤火”。明《外科理例》曰 :“炒捣碎”。《本草蒙…  相似文献   

18.
答: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中以麻黄、桂枝相配。发汗宣肺而解表邪,麻黄又能宣肃肺气而助化里饮;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甘草和药祛痰。这样,已成散寒化饮之剂。那么,为何又要酸敛的五味子和芍药?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缓之。五味子五味俱全,以酸为主,长于收敛肺气。与辛温发散之麻、桂、辛相配,一散一收,相互制约,互相为用。  相似文献   

19.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有南北五味子之分,通常说的为“北五味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五味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五味子保肝、抗缺氧、抗疲劳、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部分常用中药(22味)的降血糖效应及其交互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僵蚕、生地黄、山莱萸、五味子等有不同程度的降血糖作用,其中僵蚕一味作用最强,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根据分析结果筛选出降血糖基本配方,并对所选部分健脾、补气、活血化瘀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价值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