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相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采用Beckman Coulter Gen’s-Ⅱ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70例CHD患者(其中心绞痛组(AP)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5例),以及35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比容(PCT)。结果两组不同类型CHD患者的MPV、P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L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PV与PLT呈负相关,PDW与MPV呈正相关。结论监测CHD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的相关变化对CHD的预防、诊治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6,(11):1515-15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并探讨其数值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AMI患者50例(AMI组),分别检测入院时的RDW、PLT、MPV、PDW,同时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标本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RDW、PLT、MPV、PDW的检测。结果 AMI组的RDW、MPV、PDW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RDW、MPV、PDW水平为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DW、MPV、PDW水平升高与AMI发病有关,监测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有助于对怀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在脑梗死疾病中的变化。方法: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30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并与对照组正常人50例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压积PCT明显减少,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升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检测对脑梗死患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玮  谭超超  刘丹萍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2103-2106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发病第1周、第2~3周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川崎病患儿(病例组)及78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取静脉全血用ADVIA212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对疾病组和对照组血小板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发病第1周PLT、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DW低于对照组(P0.05),MP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川崎病患儿发病第2~3周PLT、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PV、PDW均低于对照组(P0.05);川崎病发病第2~3周PLT、PCT高于川崎病发病第1周,川崎病发病第2~3周MPV、PDW低于川崎病发病第1周。川崎病患儿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391;r=-0.362);PLT与PCT呈正相关(r=0.969);PCT与PDW呈负相关(r=-0.356);MPV与PCT、PDW无相关性(r=-0.207;r=0.226)。结论血小板参数变化对川崎病诊断有非常重要意义,并可作为判断患儿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SF23000分析仪检测65例重症肺炎患儿和6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水平。结果:重症肺炎组PLT、MPV、PDW、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组PLT、MPV、PDW、PCT明显低于急性期组(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四项参数PLT、MPV、PCT、PDW水平明显升高,并且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临床应密切关注血小板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Coulter Gen.S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0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同时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互相间进行比较分析。另外根据下肢静脉曲张患者FIB≤3.0 g/L(A组)和FIB>3.0 g/L(B组)进行分组比较上述参数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规律。结果: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组PLT(206.0±50.7)、MPV(8.26±0.85)、PT(13.18±0.69)、FIB(3.20±0.70)与正常对照组PLT(185.2±40.9)、MPV(10.07±1.19)、PT(13.26±1.41)、FIB(2.98±0.65)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下肢静脉曲张患者B组PT明显缩短,PLT显著增高(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血液存在一定的高凝状态,有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7.
常静 《中国保健》2010,(3):30-31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83例CHD患者和83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含量(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检测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的PLT、MPV和PDW分别为(225±78)×109/L、9.85±1.61fl、18.78±0.72%,对照组的PLT、MPV和PDW分别为(219±72)×109 /L、8.53±0.95fl、16.57±0.53%。经统计学处理,冠心病组的MPV和PDW明显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小板体积变大和活化过程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有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IVIG组和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PLT、PCT、MPV和PDW值均逐渐下降。但IVIG组MPV、PDW值变化更为显著,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VIG治疗川崎病(KD)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方法;血小板的四项参数可作为判定川崎病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MPV变化与KD病情变化有关,联合检测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小板相关参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探讨其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对照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组治疗前MPV与PDW水平明显升高(P<0.01),Hcy水平升高(P<0.05),PLT水平明显降低(P<0.01),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AMI组治疗后PLT水平上升,MPV、PDW、Hcy水平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监测血小板参数和Hcy的变化,有助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与血小板参数的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主要包括PLT(血小板计数)、IPF(未成熟血小板比率)、MPV(血小板平均体积)和PDW(血小板分布宽度),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的发病时间分为1周组和2周组,每组34例患者,比较两亚组和对照组之间血小板参数存在的差异。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PLT、IPF值、MPV和PDW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周组与对照组比较,PDW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IPF值和MPV的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改变与其病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吴起武  赵萍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345-5346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窒息程度、器官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41例窒息新生儿按窒息程度、器官损害程度分组,所有窒息新生儿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轻、重度窒息组间急性期MPV及PDW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窒息组PLT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t=2.506,P<0.05);单器官损害组和多器官损害组比较,PLT、MPV及PDW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PLT、MPV及PDW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度窒息新生儿急性期PLT高于轻度窒息新生儿。但新生儿窒息程度、器官损害程度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关系,应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手指血与静脉血血细胞测定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手指血与静脉血血细胞参数测定的结果有无差别.[方法]采集门诊108人的手指血和静脉血血样,在XS-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测定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WBC、 RBC、 Hb、 MCH、 MPV、 PDW、 P-LCR与静脉血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指血的HCT、 MCV、 MCHC、 RDW-SD、 PLT、 PCT与静脉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细胞分析应以静脉血为主,应对引起手指血结果改变的诸多因素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取疾病组38例及对照组38例静脉血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指数、血沉及CRP。结果在不典型KD急性期PLT、MPV、PDW、ESR、CRP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期中PLT、MPV及血沉与恢复期有显著性差异(p<0.01),CRP与恢复期有差异(p<0.05),PDW与恢复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期PLT、MPV、PDW、ESR、CRP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小板指数、血沉及CRP对早期诊断、治疗和减少不典型KD并发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并对其临床价值做初步评价。方法检测65例HHcy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水平,分析Hcy与PLT、MPV、PCT、PDW及P-LCR的相关性。结果HHcy患者PLT、MPV、PDW及P-LCR水平与对照比较,均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cy患者血清Hcy水平与MPV、PDW及P-LCR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HHcy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明显,提示Hcy可以通过增加血小板活性,在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6例胎粪吸入性肺炎患儿(肺炎组)生后3 d内(急性期)、生后7~10 d(恢复期)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检测,并与40例正常足月儿(对照组)生后3 d内的PLT、MPV、PDW进行比较.结果 肺炎组急性期患儿PLT[(139.81±45.03)×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227.30±60.49)×109/L](P<0.01),而MPV[(9.97±2.19)fl]、PDW(0.18±0.03)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11±1.03)fl、0.16±0.02](P<0.01);肺炎组恢复期患儿较急性期息儿PLT明显回升,而MPV、PDW则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胎粪吸入性肺炎的诊断及判断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HIE的68例患儿进行临床分度,观察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并与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对照。结果:HIE患儿急性期PLT明显降低,MPV及PDW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IE恢复期PLT、MPV及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IE患儿PLT随HIE病情加重而降低,而MPV、PDW则随病情加重而增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临床动态观察HIE患儿的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HIE的严重程度及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李昭  周月宏  王俊平  姜殿军 《中国卫生产业》2014,(9):154+156-154,156
目的 通过对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缺血性脑梗死与血小板相关参数与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血小板四项参数即PLT、MPV、PDW和PCT,采用t检验比较脑梗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结果 脑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PLT显著降低,MPV、PDW显著升高,差异显著(P<0.01),两组PC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PLT降低,MPV、PDW升高,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在急性脑梗死(CI)患者诊疗中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小板参数[主要指血小板计数(PLT)、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检测,82例患者按不同发病时间段分为1~7d及8~14d两个检测组各41例,分别与对照组进行血小板参数的比较.结果 CI发病1~7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PF值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LT、MPV、PDW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I发病8~14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DW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PV、IPF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参数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有助于临床观察脑梗死患者病情的疗效及预防、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日本SF-3000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62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积分法)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PLT、MPV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PDW升高(P<0.05),肝硬化A级组PLT,B级、C级组PLT、MPV显著降低,B级、C级组PDW显著升高。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肝功能损害可能是血小板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静脉血中血小板(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在急性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2010年07月至2012年12月对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人各抽取静脉血2ml (EDTA-K2抗凝),全自动血球计数仪sysmexXE-2100测定PLT、MPV、PDW等3个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健康组比较PLT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梗死组比脑梗死组下降更明显(P<0.01).正常对照组MPV明显低于其他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和脑梗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DW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功能异常是心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对心脑梗死的预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