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人内皮素-1(ET-1)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41例,采用酶免疫吸附法(ELISA)对41例患儿相关的血浆细胞因子ET-1水平、TNF-α水平进行测定,并与30例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患儿经治疗后症状体征缓解,对其进行8个月的跟踪随访,记录哮喘急性发作的次数以及严重程度。结果 4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在急性发作期以及缓解期的血浆ET-1、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与缓解期比较急性发作期的ET-1、TNF-α水平明显升高,以上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ET-1水平越高支气管哮喘患儿在进行8个月内的随访中其哮喘的急性发作次数越多,且呈正相关关系(r=0.501,P0.01)。血浆TNF-α水平越高,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的发作程度更严重(r=0.492,P0.01),8个月内的平均发作程度越重(r=0.449,P0.01),统计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在急性发作期其血浆ET-1以及TNF-α水平升高,与疾病的预后有关:血浆ET-1水平越高,急性发作的次数就越多;血浆TNF-α水平越高,则发作的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324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与1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在入院后7d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咽拭子肺炎支原体-DNA、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结果 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比较,哮喘组阳性率为37.65%,对照组阳性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6岁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为46.67%,3~6岁患儿阳性率为27.12%,<3岁患儿阳性率为23.08%,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486.29±242.18)×109,免疫球蛋白E为(650.96±257.84)U/ml,阴性患儿分别(368.52±129.76)×109、(417.42±274.46) 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在哮喘发作时常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杨火莲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532-3533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结合咳喘宁口服液治疗在抗小儿支气管哮喘复发中的效果。方法选择于某院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共7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记录患儿哮喘复发率、复发次数等情况。结果两组疗效对比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2%,对照组为69.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中对照组复发23例,复发率59.0%。观察组复发9例,复发率23.7%,两组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哮喘发作次数为(4.23±2.01)次,观察组为(2.48±1.27)次,两组发作次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结合咳喘宁口服液抗小儿支气管哮喘复发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6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4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分别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儿的血清总IgE,并对各数据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28例,阳性率为41.79%;对照组患儿中有6例血清MP-IgM阳性,阳性率为12.24%,两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8,P<0.01);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的EO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5,P<0.01).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存在相关性,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应当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小儿平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独使用对症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aO2升高,PaCO2下降,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pH值治疗前后相差不大(P>0.05).两组病死率、痊愈出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各种原因引起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惠儿给治疗的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治疗是一种有效可尝试的治疗措施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脾氨肽联合普米克令舒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及对血清CD4+、CD8+、Ig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到2016年12月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普米克令舒,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观察组患儿加用脾氨肽.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CD4+、CD8+及血清IgE浓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4+及CD 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清IgE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氨肽联合普米克令舒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更高,可迅速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应用兰菌净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探讨其使用安全性.方法 选择46例支气管哮喘并发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将其按照随机原则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3例.研究组给予患儿使用兰菌净舌下滴入治疗,对照组则给予患儿应用安慰剂舌下滴入治疗.对两组患儿支气管哮喘并反复呼吸道感染症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IgA水平以及唾液sIgA水平(检测方法选择单向免疫扩散方法),并对两组患儿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发热天数以及呼吸道感染坎数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哮喘发作天数、抗生素使用时间也有显著减少(P<0.05).通过治疗后,研究组血清IgA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而唾液sIgA水平治疗后的1~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升高(P<0.05),但在治疗后第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血清IgA及唾液sIg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兰菌净对预防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效果明显,且有较好的安全性,便于使用,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慢喘支)的本质.方法应用放免方法测定老年慢喘支患者急性发作期、部分缓解期和完全缓解期血浆内皮素-1(ET-1)和心钠素(ANF)水平变化,并与老年慢性单纯性支气管炎(慢支)和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哮喘组和慢喘支组急性发作时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慢支组,具显著性差异(P<0.001);哮喘组和慢喘支组急性发作时血浆ANF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喘支患者急性发作时血浆ET-1变化兼有慢支和哮喘两者的变化特点.推测慢喘支的本质实际上可能是慢支合并哮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常规方法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人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38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人治疗,治疗5d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最大呼吸量、血氧饱和度(SPO2)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52.63%,总有效率为92.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57%和68.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雾化后最大呼气流量和SP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常规方法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能够有效控制患儿的哮喘症状,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莫柳军  黄家宙 《中国保健》2007,15(20):43-44
目的观察分析罗红霉素联合少量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将8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和常规用量的舒利迭,治疗组则给予口服罗红霉素联合吸入少量舒利迭,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肺功能PEF和FEV1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肺功能FEV1及PEF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日间症状评分和夜间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两组之间的症状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罗红霉素配合少量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与常规用量舒利迭的治疗效果相当,而且避免了大量激素的吸入,患者的依从性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MP感染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应用定量ELISA法检测6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观察组)发作时及其后7 d的双份血清MP抗体,包括IgG、IgM抗体,并以6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有22例检测到MP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5.5%,对照组有6例检测到MP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0.0%,两组MP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要高度警惕MP感染,从而减少哮喘的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阶梯方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114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阶梯式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价两组疗效,比较其患儿随访期内哮喘发作次数、咳嗽喘息天数、住院次数等。[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咳嗽喘息天数、住院次数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结论]GINA阶梯方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好,能减少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和住院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从我院儿科2014年3月~201 6年9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中选取112例进行研究,并根据其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以及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①经比较,观察组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有意义(P0.05)。②观察组家长的满意度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6.79%,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可以促进恢复,减少发作次数,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适合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脾氨肽辅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到2017年2月间收治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同时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混悬液,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给予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比较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和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0%)(χ2=14.29,P=0.00),观察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FVC、FEV1及FEV1/FV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Ig A、Ig G及Ig M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脾氨肽辅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明显,能提高肺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有效促进患儿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血T、B淋巴细胞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1至10月在雅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哮喘患儿198例为研究对象(哮喘组),按照1:1配对,随机选取同期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在哮喘组患儿中急性发作期107例,缓解期91例,对照组198例.检测哮喘急性发作、哮喘缓解和对照组儿童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CD3、CD3+ CD4+、CD3+ CD8+和CD4+/CD8+)、B淋巴细胞(CD19+ CD23+),比较其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哮喘组急性发作期患儿的CD3+ CD4+、CD19+ CD23+分别明显高于哮喘缓解期(f值分别为2.479和2.341,均P<0.05)和对照组的患者(t值分别为2.421和2.524,均P<0.05);哮喘组急性发作期患儿的CD4+/CD8+明显高于哮喘缓解期的患儿和对照组,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2.516和2.325,均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T、B淋巴细胞明显异常高表达,可作为支气管哮喘轻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血清CD40配体(CD40 ligand,CD40L)、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在支气管哮喘并肺部感染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随访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58例和预后不良组34例。检测血清CD40L、VCAM-1水平,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支气管哮喘并肺部感染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儿急性发作次数、平均住院次数及住院时间较高(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儿最大呼气流速峰值较低(P0.05)。预后良好组患儿血清CD40L(1.95±0.13)ng/ml和VCAM-1(431.21±40.31)ng/ml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哮喘家族史,血清CD40L、VCAM-1水平升高是影响支气管哮喘并肺部感染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并肺部感染患儿血清CD40L及VCAM-1水平升高、哮喘家族史均是影响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张作磊  仕军伟 《现代保健》2014,(20):103-105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口服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13年1-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止咳祛痰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观察组给予麻杏石甘汤口服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治疗2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患儿肺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2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肺部功能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明显变化,观察组肺部各项观察指标变化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麻杏石甘汤口服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效果显著,可改善患儿肺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两种疗法对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后喘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后喘息发作的预防方法. 方法收集2006年2月-2007年4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1.6~3.1岁的喘息性疾病病例102例,临床确诊后予常规综合治疗治愈,随机分为低剂量吸入布地奈德组、口服孟鲁司特组、对照组.治疗组分别行12周治疗,观察1年内3组病例喘息发作情况. 结果两治疗组患儿在1年内的喘息发生例数、平均发作次数、喘息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对具有哮喘高危因素的喘息性疾病患儿喘息发作的预防更有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或口服孟鲁司特两种治疗方法可减少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后喘息的发作,对降低哮喘发病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讨论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调理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在2011年2月-2012年2月该院共收治120例患支气管哮喘的小儿患者,患儿均符合临床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指标.将120例选患支气管哮喘的小儿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应用喷射雾化、摄氧以及平喘药物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方法是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之上,运用中医配合联合治疗,对患儿进行辩证分析,根据不同分期和症型给与不同的平喘止咳的方法.观察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于患儿临床治疗的总体治疗效果很接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把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和总体效果进行比较,x2=14.161,P<0.05.说明观察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后的症状表现有明显的改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患支气管哮喘的患儿,临床中可以明显提高患儿的显效率,具有独特的临床治疗优势,值得广大临床医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患儿哮喘发作的关系及临床治疗效果,为治疗此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7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就诊的75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其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将支气管哮喘组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分为A、B组,比较两组不同治疗的效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支气管哮喘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为44.74%;上呼吸道感染组患儿感染阳性率为10.67%;经统计分析,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组阳性患儿常规治疗组(A组)总有效率为41.18%;加用阿奇霉素组(B组)总有效率为88.24%;经统计分析,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诱发儿童哮喘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规行MP-IgM检测可明确患儿MP感染状况,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MP感染哮喘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