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探析糖尿病胃轻瘫中医病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分析糖尿病胃轻瘫中医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本病病位虽在胃,但其发病与肝脾关系密切。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通降;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其气主升。"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肝主疏泄,是脾胃正常升降的重要条件。糖尿病日久损伤了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肝失疏泄,则易发本病。  相似文献   

2.
业师龚去非主任医师,系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从医刀余载,学验俱丰,尤长于脾胃病的治疗。他认为脾胃以通为顺,贵在升降格司,纳化有常,治在调和为其要。《内经》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龚老认为,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傅志所伤,疾病影响,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引起。因而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流泄,协助脾胃纳化。脾胃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细…  相似文献   

3.
脾胃病临床很常见,其治疗方法各异,笔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故脾胃升降为之主要轴心,理气一法运用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取重要部分。现就临床试探,粗略认识体会,不妥之处恳请斧正。1 脾胃乃升降之轴心 脾胃居中焦,诚人体气机升降的轴心。脾主升清,将水谷之精微输送四肢百骸以充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正如叶天士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主降则和……”。这  相似文献   

4.
董建华治疗胃痞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军祥 《中医杂志》1996,37(3):155-156
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证上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学术思想,现就其治疗胃病经验介绍如下:1 胃病壅滞,主用通降,慎用开破胃病是指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直  相似文献   

5.
综合李东垣的脾升胃降学说、叶天士的脾胃分治学说,提出治疗脾胃病往往两脏皆要顾及。在兼顾脾胃、斡旋中州的同时,要灵活地分而治之:治脾要切记脾主升、喜燥之特性,治宜温补升阳燥湿;治胃须牢记胃喜润而下降为顺,治宜清润通降。  相似文献   

6.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等功能。脾主运化、主升清,脾升胃降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点消化系统疾病,属于中医"便秘"、"腹泄"和"腹痛"等范畴,其发病原因与肝脾密切相关。文章分别从肝、脾入手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肝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8.
正柴可夫教授从医30余年,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及《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教研工作,对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研究较深。现将其辨治脾胃病经验浅述如下。1病机浅释柴师认为,脾胃病总属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气滞及痰瘀痹阻胃络。"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主升发清气,胃主通降浊气。脾胃与肝同属中焦,其在生理病理上与肝存在密切联系,肝气无论太过与不及,都会对脾胃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肝主疏泄,调节通  相似文献   

9.
升麻枳壳相须为伍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病是以脾胃消化功能障碍为基础的疾病。脾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人体的消化功能主要依靠脾胃的生理功能。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关键在于脾气的升发畅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关键在于胃气的和降通顺。《素问·五藏别论篇》云:“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故实而不能满”。脾为脏、胃为腑,通过经脉相联而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反之,脾…  相似文献   

10.
骆常义  王淑英 《河北中医》2000,22(7):514-515
老年人脾胃本虚 ,决定了老年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内经》指出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经临床观察 ,老年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 ,每因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脾胃 ,或因脾胃本身气虚运化无力等 ,以致饮食积滞 ,湿浊困脾 ,形成本虚标实或虚中夹湿者居多。其虚在脾为本 ,其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 ,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 ,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脾升则健 ,胃降则和。肝主疏泄 ,协助脾胃纳化 ,脾、胃与肝 ,三者一气相通 ,则升降有度 ,纳化有常 ,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 ,是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11.
整理总结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传承工作室成员廖成荣中医师运用疏肝健脾和胃法的治疗经验。廖成荣认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胃主通降,脾胃病常常累及肝、脾、胃三脏腑,在继承杨廉方老中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脾胃病,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当前对“脾主长夏”理论的不同认识,提出“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为:脾是机体在长夏季节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时间调节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实质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通过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协同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应长夏而变”的自稳调节稳态。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与长夏湿气相应。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在当旺的长夏季节,脾虚而胃强,脾易受湿困而致主运化、主升清等功能都相对低下,胃得湿润炎热之助而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相对增强。长夏季节湿盛而脾虚胃强的功能状态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对自身脾胃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他季节脾胃功能则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其长养转化之性,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长夏季节由于脾弱胃强,机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统疾病。正确把握“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对认识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季节性发作的病理、诊断、预防、养生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脾主运化、升清、统血、四肢,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症,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临床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反胃、痢疾、泄泻、便秘等归属脾胃病证。张宝军主任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提出"调胃诸法,和降为先"。并应用"降胃八法"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年老者先天之本已经衰竭,各器官养息失宜和脏腑失调,久之则引发七情不和、食欲不节等,易损伤脾胃,影响器官运化和受纳。治疗兼顾五行器官,脾主气血盈虚,脾亏气则水谷无传输源头,同时水谷精微亦可影响脾气,胃降脾升则功能失调;肝与胃关系紧密,肝有泻火疏导功能,调节情志和气机;后天气血日渐亏虚,难以滋养身体器官,易引发肾脾亏虚病症,脾胃病也能引发生化乏源和脾肾亏虚。基于此,提出用药补、温养、清热泻火、疏通等疗法治疗老年脾胃病,望可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共同提高老年脾胃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当前对“脾主长夏”理论的不同认识,提出“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为:脾是机体在长夏季节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时间调节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实质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通过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协同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应长夏而变”的自稳调节稳态。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与长夏湿气相应。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在当旺的长夏季节,脾虚而胃强,脾易受湿困而致主运化、主升清等功能都相对低下,胃得湿润炎热之助而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相对增强。长夏季节湿盛而脾虚胃强的功能状态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对自身脾胃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他季节脾胃功能则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其长养转化之性,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长夏季节由于脾弱胃强,机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统疾病。正确把握“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对认识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季节性发作的病理、诊断、预防、养生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胃降脾自升     
脾胃通降学说是脾胃理论重要组成部分,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胃失通降是脾胃病最基本病理特征,通降胃气是治疗脾胃病最基本法则,"胃降脾自升"是脾胃生理特征,"胃不降脾不升"是病理表现。掌握胃降脾自升,对诊疗脾胃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光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对脾胃学说研究深入而独到,认为三焦和脾胃在人体消化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生理关系,临床治脾胃病尤重调三焦.孔教授认为辛开苦降既能恢复脾升胃降,又能畅达三焦,属调治脾胃病的第一方法,常通过望咽喉、触结节、问小便、察脚汗等方法来了解三焦的通调情况,活用辛开苦降以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18.
治疗脾胃病贵在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为阴土,其气宜升;胃为阳土,其气宜降。两者对全身气机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而临床常见的脾胃病,多是由于脾胃升降出入之气机逆乱而发生。因此,调气在治疗脾胃病中的应用尤为重要。笔者在临证时,注意调节脾胃气机运动这平衡,用降、通、补、升之法,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1 脾胃是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  相似文献   

19.
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但若以气为百病之纲、脾升胃降这两个要点审诊,则有执简驭繁之效,故脾胃病可以用升降理论来诊治.脾胃升降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调理脾胃就应调节脾胃以及相关脏腑之间的气机升降,以求平衡而百病乃除.  相似文献   

20.
孑光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对脾胃学说研究深入而独到,认为三焦和脾胃在人体消化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生理关系,临床治脾胃病尤重凋三焦。孔教授认为辛开苦降既能恢复脾升胃降,又能畅达三焦,属调治脾胃病的第一方法,常通过望咽喉、触结节、问小便、察脚汗等方法来了解三焦的通调情况,活用辛开苦降以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