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吴海萍 《新中医》2021,53(7):135-138
目的:观察强力定眩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眩晕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2组均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力定眩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中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 (ET-1)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BA)、右椎动脉(RVA)以及左椎动脉(LV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BA、RVA及LVA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GR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定眩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眩晕症可有效缓解患者头晕等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活血定眩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窍证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诊治的8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窍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活血定眩汤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2组眩晕情况[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及右椎动脉血流速度)、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DHI评分、DARS评分及BAEP潜伏期Ⅰ波、Ⅱ波、Ⅲ波和BAEP波峰潜伏期Ⅰ~Ⅲ波、Ⅲ~Ⅴ波、Ⅰ~Ⅴ波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快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0.5%(38/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3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活血定眩汤能够显著改善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窍证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快速缓解眩晕症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定眩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气血两虚型眩晕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予以定眩汤加减,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67%(26/30),对照组为67.86%(19/2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眩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眩晕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痰浊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痰定眩方加减,均治疗30 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总分及其子指数躯体(P)、功能(F)、情绪(E)评分,比较中医证候评分以及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血流峰值,监测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DHI、P、E、F及中医证候评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BA、LVA、RVA血流峰值对比,观察组表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为93.8%,优于对照组的85.4%(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BPPV复位后残留症状有确切疗效,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颈性眩晕气虚痰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用异丙嗪注射液肌注、盐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组加服舒颈定眩汤。结果:两组DHI眩晕障碍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改善(P0.05),治疗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改善(P0.05),且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颈性眩晕气虚痰瘀型能改善临床症状及脑血管血流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观察自拟涤痰通窍定眩汤联合针灸治疗痰瘀阻窍证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中医骨伤 病医院 2020 年 9 月至 2021 年 10 月收治的 76 例痰瘀阻窍证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8 例。对照 组患者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涤痰通窍定眩汤联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眩晕障 碍评定量表(DHI)评分、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2.11 %,高于对照组的 73.6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DHI 评分、眩晕发作持续时间、眩晕发作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DHI 评分、眩晕发作持 续时间、眩晕发作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 和右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自拟涤痰通窍定眩汤联合针灸治疗痰瘀阻窍证眩晕症 疗效较好,有效缓解眩晕症状,缩短眩晕发作持续时间、降低眩晕发作频率,改善脑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7.
王希瑞 《新中医》2022,54(1):39-42
目的:观察止眩汤加减治疗脑卒中后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外加盐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止眩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独立测量量表(FIM)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DH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降低(P<0.05),WMFT、BBS、FIM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DH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低(P<0.05),WMFT、BBS、FIM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止眩汤加减联合盐酸倍他司汀片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后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眩晕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功能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分析在眩晕患者中采取强力定眩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方案,对其脑血流动力学水平、不良反应以 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2021 年 4 月至 2022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 88 例因眩晕接受治疗的患者, 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4 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倍他司汀单一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强力定眩片联 合倍他司汀治疗,记录两组患者脑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基底 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不 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7.73 %,高于对照组的 77.27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应用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的同时联合强力定眩片,可以在保证治疗安全性的 前提下,更好地改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清眩方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均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并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清眩方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评分变化、脑血流速度指标(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的82.69%(P <0.05)。治疗7 d和14 d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与DH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 <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血流速度指标(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较治疗前均升高(P <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清眩方与“小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用于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恢复较好,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倍他司汀联合降浊升清汤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1月—2019年10月就诊于我中心的80例眩晕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倍他司汀联合降浊升清汤治疗,对比两组症状改善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眩晕症状评分、DHI评分、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DHI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且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疹、嗜睡、腹泻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症给予倍他司汀联合降浊升清汤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纠正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两药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龙芩定眩颗粒治疗(肝胆湿热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验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5月—2019年10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就诊的肝胆湿热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8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配合龙芩定眩颗粒,对照组单独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双温试验异常率,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及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温试验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DHI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龙芩定眩颗粒治疗(肝胆湿热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效果好,可以有效改善眩晕患者早期半规管功能,有效减轻头痛程度,改善头晕症状,提高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宋萍 《山西中医》2022,(3):42-43
目的:观察化痰定眩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6例,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34例予强力定眩胶囊治疗;治疗组35例予化痰定眩颗粒治疗,4周后统计中医证候积分及DHI积分、脑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DHI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萸竹定眩丸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加用萸竹定眩丸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晕眩、恶心呕吐、头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提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萸竹定眩丸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晕眩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止眩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BPPV成功复位后患者按抽签法分为止眩饮组、倍他司汀组和空白组,止眩饮组给予中药颗粒剂口服,倍他司汀组给予敏使朗口服,空白组不使用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治疗后28 d观察各组服药后残余症状的躯体(P)评分、功能(F)评分、情绪(E)评分、DHI总评分。结果各组患者残余症状各评分在治疗后14 d及28 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14 d各组患者在P评分、F评分、DHI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8 d,各组患者的P评分、F评分、E评分、DH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余症候评分的下降止眩饮组倍他司汀组空白组;止眩饮组和倍他司汀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及97.06%)均高于空白组(69.44%),而止眩饮组临床控制率(45.00%)高于倍他司汀组(20.58)(P0.01)。倍他司汀组和空白组由于复发和倍他司汀的副作用等有10例脱落,止眩饮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完成了临床观察研究。结论中药止眩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症状疗效确切,且总体疗效优于西药倍他司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对其血流动力学及症状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63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59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设为研究组,在对照组给药基础上加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2组于治疗前后均接受DARS及DHI量表测评,同时行径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椎基底动脉血液峰流速,并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2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DARS及DH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的DARS及DHI评分较对照组低(P均0.05)。2组治疗前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峰流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峰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相较于单纯应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实施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并提高颅脑血液流变学的稳定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定眩丹治疗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20 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 0例。2组均予常规控制危险因素,对照组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予定眩丹治疗,2组疗程均为28天。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0 0%,对照组为52.0 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 5),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 5);2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 5),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 5)。结论:定眩丹能够改善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流速度,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定眩清脑汤对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残余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BPPV经手法复位成功后出现残余眩晕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治疗组予定眩清脑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药治疗后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评分(10.32±9.72)分;对照组手法复位14天后DHI评分(14.79±11.03)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PV经手法复位成功后出现残余眩晕的患者,给予定眩清脑汤治疗,能提高疗效,降低DHI评分,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着手,运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从而丰富中西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强力定眩片口服治疗,治疗期为7天。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采用全分析集(FAS)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效率,结果分别为92.5%和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疗效显著,中西结合治疗可以尽快的达到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19.
沈海平 《新中医》2020,52(17):58-60
目的:观察定眩汤联合耳石复位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BPPV)的效果。方法:选取S-BPPV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定眩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记录2组患者耳石复位循环次数,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眩晕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每天耳石复位循环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6.38%,低于对照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观察组为94.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定眩汤联合耳石复位治疗S-BPPV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减少复位次数和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痰定眩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内耳眩晕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氟桂利嗪治疗,实验组加用痰定眩汤.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VAS、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发作人数低于对照组(P<0.05),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