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病变部位、胃壁密度及强化程度、黏膜改变、胃周及腹腔淋巴结的CT表现及规律。结果:20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3例,7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瘤。12例(60%)胃窦壁增厚,6例(30%)胃体增厚,2例(10%)胃底及贲门受累。10例(50%)表现为胃壁弥漫性增厚,8例(40%)为节段性胃壁增厚,2例(10%)为局限性增厚;2例(10%)伴发胃周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18例(90%),不均匀强化2例(10%)。15例(75%)胃壁黏膜线完整连续。17例(85%)发生胃周多个区域淋巴结受累。1例肝脏受侵,1例胆囊受侵。结论:MSCT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文献对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点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要点。 结果:4例病例中,女性2例,男性2例,发病年龄61~73岁(中位年龄65岁)。其中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而在体检时发现,其余2例患者以上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病灶体积较大,最大径从4.9~17.1cm不等。CT平扫肝脏病灶均呈均匀低密度,边界尚清,CT增强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其内见小片状低密度未强化区,动脉期肿块内可见强化的血管走行影,但无明显受侵征象。4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肝脏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例),且均表现为单发肿块型。 结论:肝脏淋巴瘤临床特点大多不具有典型性,但CT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低密度肿块,无明显强化,其内可见"血管漂浮征"是较为特征性的表现,诊断肝脏原发性淋巴瘤之前,需排除其他部位淋巴瘤肝脏浸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9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影像特征.观察指标有病变部位、受累范围、胃壁厚度、强化程度、胃腔情况、黏膜及浆膜情况、胃周淋巴结及其他器官受累情况.结果 本组共19例原发性胃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累及胃窦、体及底2个或3个部位16例,仅累及1个部位3例.所有病例均表现胃壁不均匀增厚(10~67 mm),其中弥漫性增厚9例,节段性增厚6例,局限性增厚4例.19例增厚胃壁均呈轻中度均匀强化.11例胃壁黏膜线完整,黏膜破坏8例.所有病例浆膜层光滑连续,周围脂肪间隙清晰.5例胃周淋巴结肿大.无1例肝脏、脾脏等脏器侵犯.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按CT表现分胃壁弥漫增厚型、节段增厚型、局限肿块型、多发结节型4型.较有特征性CT表现为:①胃壁增厚显著(多>2cm),受累范围广(多>50%),多灶性分布;②受累胃壁外缘光滑清晰,无明显外侵征象;③黏膜粗大,受累胃壁及胃腔大小形态具有轻微可变性;④增强扫描黏膜呈细线样持续强化;⑤不伴有胃周淋巴结增大的肾门水平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16例均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胃淋巴瘤CT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胃壁弥漫增厚型13例(81.2%),节段增厚型2例(12.5%),肿块型1例(6.3%);平均壁厚3.3cm(0.6~6.8cm)。胃淋巴瘤平扫密度基本均匀,增强扫描可见轻至中度强化。结论:胃淋巴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7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胃淋巴瘤11例(浸润型6例、溃疡型2例、肿块2例及混合型1例),其CT表现及特征有:弥漫或局限性胃壁增厚,厚度不均,壁不光整,其增厚内缘呈分叶状或波浪状,3例浸润型中增厚胃壁内缘表面伴有深浅不一溃疡影,周围间隙存在,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原发性小肠淋巴瘤5例(浸润型3例和肿块型2例)、原发性升结肠淋巴瘤1例。其CT征象为:肠壁呈局限性或广泛性不均匀增厚,可伴肠管管腔狭窄,壁柔软,无明显梗阻征象,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其中2例见腹膜后及肠系膜血管周围增大淋巴结形成肿块,并包绕肠系膜血管及周围脂肪。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表现多种多样,但有较为明显的CT表现及特征,正确掌握其表现特征将有助于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4例侵及胃体及胃窦,4例侵及胃体及胃底,2例侵及胃体、胃底及胃窦,1例侵及胃体,1例侵及贲门。胃壁普遍性增厚6例,节段性增厚4例,局限性增厚2例。12例平扫呈均匀一致等密度,增强扫描呈均匀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强化明显。1例胃淋巴瘤侵犯邻近器官及胃周脂肪间隙。12例胃周均出现散在淋巴结肿大,3例肿大的淋巴结出现在肾蒂平面以下。结论 :胃淋巴瘤侵及范围广,胃壁明显增厚,呈均一密度,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较少侵犯邻近器官及胃周脂肪,胃周有散在肿大淋巴结。胃淋巴瘤CT表现有一定特点,可作为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采用CT平扫与增强扫描检查。结果4例均表现为肝脏单发病灶。CT表现:平扫肝脏病灶呈低密度(3/4)或稍低密度(1/4),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较清;增强扫描显示无明显强化(1/4)或轻度强化(3/4)。2例肿瘤中见血管走行,类似“血管漂浮征”,血管无明显狭窄、受侵表现。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边界较清,增强扫描大多表现为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可见“血管漂浮征”,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胃肠道淋巴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例经胃镜活检 (8例 )、肠镜 (3例 )、手术 (5例 )或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 (9例 )证实的胃肠道淋巴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发生于贲门 ,余均为继发性。胃淋巴瘤CT表现可分为 3类 :(1)弥漫浸润或多发型 9例 (69.2 % ) ;(2 )节段型 3例 (2 3 .1% ) ;(3 )息肉型 1例 (7.7% ) ,胃镜结果阴性。平扫除 1例高度肥厚的胃壁其中可见略低密度灶 ,余密度多较均匀 ,除去中心坏死区 ,肿瘤实体CT值范围 2 0~ 42HU ,平均 3 1.3HU ;增强后多为均匀强化 ,强化幅度 15~ 3 3HU ,平均 2 3 .5HU。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分为 4类 :(1)多发结节型 4例 (2 6.7% ) ;(2 )壁内浸润型 5例 (3 3 .3 % ) ;(3 )肠系膜受累伴腔外肿块型 3例 (2 0 .0 % ) ;(4 )肿块型 3例 (2 0 .0 % )。结论 胃肠道淋巴瘤在CT上有轻到中度强化 ,后者对其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及病理分析。结果19例均为单骨发病,脊柱10例,骨盆6例,股骨3例。骨质均呈侵润性破坏,CT呈斑片状、虫蚀状溶骨性破坏,MRI呈稍长T1、T2信号(抑脂序列),内可伴更长T1信号,周围均伴软组织病灶且范围多大于骨内病灶。CT增强3例中软组织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轻度均匀强化2例。MRI增强15例中骨内病灶明显强化12例,其中呈“镶边征”10例,轻度强化3例;周围软组织病灶明显强化9例,伴坏死2例,轻度至中度均匀强化6例。病理上均为B细胞源性,且多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PLB定性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好发部位及年龄,应考虑到PLB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L)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PGIL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 10例中,胃淋巴瘤6例,肠道淋巴瘤4例.胃淋巴瘤CT表现分3型:溃疡结节型3例,息肉型2例,浸润型1例;肠道淋巴瘤CT表现分2型:肠壁增厚型2例,肠腔内肿块型2例.肿瘤平扫密度较均匀,无明显坏死,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CT明确显示病变周围肿大淋巴结. 结论 CT对于PGIL的定性诊断及临床分期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SCT诊断原发性淋巴瘤的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20例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其中弥漫性增厚12例,节段性增厚7例,局限性增厚3例;17例呈均匀强化,3例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16例粘膜完整,4例粘膜破坏;2例胃壁浆膜面模糊,18例浆膜面清晰,5例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 MSCT检查对原发性淋巴瘤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20排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侵犯胃周脏器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侵及肝脏、胰腺及结肠和(或)网膜等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CT资料,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总结胃癌侵犯胃周围脏器的CT征象。结果:134例中CT正确诊断107例(79.9%),漏诊17例,误诊10例;肝脏受侵诊断准确率83.3%;胰腺受侵诊断准确率91.1%;网膜和(或)结肠受侵诊断准确率为69.2%;网膜及胰腺同时受侵诊断准确率91.6%。CT征象:肝脏受侵可见肝胃脂肪层消失,有或无邻近肝脏异常强化;胰腺受侵胃壁与胰腺间脂肪层密度增高、条索、网格或脂肪层消失,胰腺实质见不规则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区;网膜和(或)结肠受侵见肿瘤部胃壁及受侵肠壁浆膜面毛糙,网膜增厚,见长短不一索条,明显强化。结论:320排螺旋CT扫描能有效评估进展期胃癌是否侵犯胃周组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韩志江  龚向阳  陈文辉   《放射学实践》2009,24(7):755-758
目的:探讨CT在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进展期胃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2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病变部位、形态、胃周径浸润范围、病灶最大厚度、坏死形态、病变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浆膜面浸润、其它脏器浸润及腹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胃壁厚度1.0~4.3cm(平均2.0cm),增强后动静脉期较平扫CT值分别提高10和20HU;胃壁完整10例,胃壁环周浸润3例,周围淋巴结肿大(直径〉1.0cm)3例,腹腔少量积液2例。进展期胃癌胃壁厚度0.7~3.7cm(平均1.8cm),增强后动静脉期分别较平扫CT值提高20和40HU;胃壁溃疡17例,胃壁环周浸润3例,周围淋巴结肿大8例,其中2例伴钙化,腹腔大量积液3例、少量积液2例,腹腔脏器转移4例。两组病例均可出现胃周、肾门下腹膜后区淋巴结肿大。结论:CT在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进展期胃癌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胃壁僵硬伴明显强化、浆膜外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钙化、大量腹水及脏器转移等常提示胃癌的诊断;而胃壁增厚但柔软,伴轻度~中度均匀强化有助于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与胃淋巴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二者CT征象的认识。方法:对40例胃癌和20例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二者在胃受侵部位、胃壁改变、胃腔改变、黏膜改变、外周脂肪间隙、器官侵犯、淋巴结转移方面CT征象的差异。结果:胃癌组侵犯胃窦29例,同时侵犯2个部位13例,均无侵犯全胃;胃淋巴瘤组侵犯胃体16例,同时侵犯2个部位7例,侵犯全胃8例。胃癌组25例不均匀强化,25例黏膜破坏;胃淋巴瘤组4例不均匀强化,2例黏膜破坏。累及胃窦患者中,胃癌组14例可见病灶上方胃腔梗阻性扩张;胃淋巴瘤组仅1例疑似梗阻性扩张。上述征象,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CT征象方面,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对于胃癌与胃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与MRI表现。结果 单发6例,多发4例,共计15个病灶,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实质性肿块,无钙化,瘤周水肿相对较轻,占位效应轻,增强后瘤体呈均匀性轻、中度强化,无囊变及环表强化。MRI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发生部位无特征性,但以实质性均匀性强化多见,且对室管膜下转移灶的检测,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7.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恶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S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胃壁及黏膜改变。结果:肿瘤呈弥漫浸润型6例,节段溃疡型4例和肿块型4例。CT示平扫肿瘤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4例,CT增强扫描示病灶呈轻、中度均质增强10例,溃疡形成后增强不均匀4例。结论:MSCT扫描能显示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特点并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 CT 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 CT 表现及其病理特征.结果13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9例,黏膜相关边缘带 B 细胞淋巴瘤4例.胃部病变6例,其中累及全胃1例,胃窦2例,胃体1例,同时累及胃体及胃窦2例;小肠病变2例,其中空肠1例,回肠末端1例;结肠病变5例,其中回盲部2例,升结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1例.多层螺旋 CT 可见胃肠壁弥漫性增厚病灶伴管腔明显狭窄;病灶轻至中度增强;个别出现瘤样扩张征象及肠系膜和(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多层螺旋CT 诊断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具有胃肠管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密度均匀,轻至中度均匀强化,轨道征、黏膜白线征及强化均匀等影像学特征,对胃肠道淋巴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的影像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PTL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PTL患者的影像表现,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结果 6例患者均以发现颈部肿物就诊,病理证实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3例合并有桥本甲状腺炎。病灶侵及甲状腺一侧叶4例,侵及甲状腺双侧叶及峡部1例,侵及甲状腺单侧叶及峡部1例。CT表现为单发结节型2例,多发结节型1例,弥漫肿大型3例。CT平扫6例病灶均呈稍低密度,5例密度大致均匀,1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5例病灶呈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MRI病灶T_1WI呈等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PET/CT病灶表现为高代谢。6例患者术前全部误诊。结论 PTL容易误诊,其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其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2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胃淋巴瘤10例中,浸润型5例、溃疡型2例和肿块及混合型3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5例中,浸润型2例和肿块型3例。原发性结直肠淋巴瘤5例中,浸润型2例、肿块型2例和混合型1例。原发性食道淋巴瘤1例为浸润型。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多种多样,有的病变,如浸润型病变,结合临床可提示诊断,但确诊需依靠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