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浅谈温病养阴法临床应用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关于养阴“养阴”一词 ,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其原意要人们顺应四时阴阳以摄生。“养”即补养 ,养阴就是侧重于滋补人体之阴液。用生津养阴之品来滋补阴液的方法 ,称为养阴法 ,又叫育阴法、益阴法。从广义上来说 ,人体的精、血、津、液皆属于阴液的范畴。因此 ,养阴法即是用生津养液、补血填精作用的方药 ,达到生津养液、滋阴润燥的目的。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 ,伤津耗液的现象贯穿于温病过程的始终 ,尤以中、后期更甚 ,伤阴程度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转归与预后 ,所谓“存一份津液 ,便有一份生机” ,所以养…  相似文献   

2.
养阴生津是温病的基本治则之一。历代对养阴生津法的认识均限于补法范畴,以滋补阴液作为其全部治疗作用所在。随着临床用药的发展及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发现传统养阴生津法的许多方药不仅可以滋养补虚,而且还具有祛除病邪的治疗作用。论述了养阴生津具有补养阴液和祛邪除病双重作用,养阴生津方药之甘寒濡润药性是其祛邪的药学基础,其祛邪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清热、润下、散瘀、消痰,而作用机理是既有养阴以扶正祛邪之功,又有直接祛邪泻实之效。  相似文献   

3.
养阴生津法在温病治法中属于扶正的范畴,在临床上对养阴生津法的运用更要广泛,更与疾病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通过卫气营血及恢复期阶段对阴液亏耗和养阴生津法的论述,以希探究其治疗规律,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4.
浅谈《温病条辨》中的养阴生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温病条辨>有关论述为依据,对吴鞠通运用养阴生津法治疗温病的经验,从理、法、方、药进行了剖析,综合为九种治法:①宣散生津法;②退热生津法;③凉血滋阴法;④攻下存阴法;⑤养阴润下法;⑥益气滋阴法;⑦补气敛津法;⑧泻火滋阴法;⑨养阴熄风法.对每一治法的适应症及方药的运用特点作了具体评述.  相似文献   

5.
论养阴行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分析阴液不足与瘀血形成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血脉中津液不足可引起血行不畅,也称之为“无水舟停”,且与其它形成瘀血的因素相互影响。提出了阴液不足导致瘀血的病机特点是因虚致实,实中有虚和病及营血,脏器受损。养阴生津治疗瘀血证的主要作用机理是:滋补阴液、增水行血;养阴生津、消散血凝;濡润脉道、有利血行;滋养脏腑、调节血行。以上作用可概括为”养阴行血”。养阴行血方药在临床治疗瘀血病证时,应掌握养阴生津法治疗瘀血证的运用指征,重视养阴生津法与其它治法的配合,并注意养阴生津方药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方法]比较《伤寒论》与温病代表著作中与“存津液”“救阴”治疗思想相关的治法、方药与病证。[结果]阴液的存失对伤寒与温病均有重要影响,两者联系之处在于,温病医家继承了《伤寒论》中的清热法、攻下法与滋阴法,化裁经方,立新治法,并拓展了临床运用范围。两者区别之处在于,在解表祛邪方面,伤寒以汗法为治疗手段,而温病以汗法为治疗目的;伤寒并有温阳、利水、通津等其他治法,温病以清热存阴、滋阴养血法治疗动风病证;伤寒治疗“护阳气”思想占主要地位,“存津液”则处次要地位,而温病治疗“救阴”思想占主要地位。[结论]在《伤寒论》中,阴液损伤可以是某一经病的病机,也可以是某病证的主症之一,或者可作为防患于未然思想,寓于解表祛邪之中;而温病阴伤作为病机,贯穿病程始终。伤寒部分存阴治法,被温病医家继承并发展,形成了温病坚阴育阴的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7.
养阴,亦称育阴、滋阴、益阴和补阴,即运用具有生津养阴作用的方药,以及一些饮料、水果和食品,以滋养、补充人体阴液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温病学中,养阴一词。还包括顾阴、护阴、存阴、救阴等,常彼此互提,类名而同义;或养阴滋液相提并用。养阴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了生津、滋液、润燥、补血、养血、养营、滋阴、填精、补髓以及润肺、益胃、养心、补肝、滋肾等;就温病范围而言,养阴则以养津液和肺、胃、肾三脏之  相似文献   

8.
滋阴疗法曾滥觞于历代古典医籍中。自《内经》以降,下迄仲景、丹溪、景岳诸贤哲,其论滋阴者,都有精辟的论述。《黄帝内经》:“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王太仆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从而为滋阴疗法确立了基本法则。汉代张仲景根据外感六淫阴阳胜复的特点,认为伤寒之邪不但可以化寒伤阳,亦可化热伤阴,故在温热救阳的同时,也重视益阴护津,并将养阴方药巧妙化裁于其它治法当中,为养阴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临床上多按上消、中消、下消论治。上消主肺燥 ,中消为胃火 ,下消多肾阴虚。故治疗上以滋阴降火为原则。但糖尿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症候常交叉并现 ,病证多虚实夹杂 ,变化无常。笔者纵观历代医家之治法 ,结合个人临床经验 ,就糖尿病中医药治法归纳为八法 ,现介绍如下。1 润肺清胃法  多因素体禀赋不足 ,加之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 ,以致脾胃积热 ,灼伤津液 ,或长期情志郁结 ,气郁化火 ,耗伤肺胃阴液 ,治当养阴润肺 ,清胃生津。代表方剂为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玉泉散。常用药 :玉竹、天花粉、麦冬、石斛、葛根…  相似文献   

10.
陈锐 《中国乡村医生》2008,24(2):35-35,34
周老认为,酸与甘合,不但可以加强养阴的作用,而且还能化阴生津。因为酸能敛阴生津,甘能益胃滋阴,酸甘配伍,一敛一滋,则可两济其阴,相互合用,更能促进脾胃生化阴液的功能。周老在临床上应用酸甘化阴法治疗胃痛,屡获良效,现将具体用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氏清暑益气汤出自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王氏清暑益气汤既能清热解暑,益气养阴,又能宽胸通气。现代临床扩大了其使用范围,不仅能治疗夏季暑热炽盛、气津两伤证,还能治疗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疾病,如治疗夏季热、夏季哮喘、中暑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小儿厌食症、慢性肾脏病、干燥综合征等,临床症状只要符合阳热炽盛、气阴两亏的病机,皆可酌情加减使用,并不局限于夏季暑令当时或患暑热病证,是一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方剂。实验证明,清暑益气汤还能有效对抗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应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时亦应顺应治病和养生的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12.
老年常见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等多因气虚血瘀、痰浊壅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肾精亏虚、湿热下注、津亏肠燥引起。治宜清热、滋阴之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养阴生津方对热盛津伤瘀滞证模型家兔血液流变性和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药物造模方法,复制温病热盛津伤瘀滞证家兔模型,观察养阴生津方对模型家兔血液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K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eto-PGF1α)的影响.结果:养阴生津方能降低血液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Fg含量,对抗PT、TT、KPTT缩短,协调TXB2、6-keto-PGF1α间平衡.结论:养阴生津方能改善血液流变性,调节凝血功能,抑制血栓形成,是温病"滋而能通"治法的药理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运用滋阴清热法治疗阴虚火旺型痤疮的临床经验。禤老认为现代人患痤疮,其根本原因在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和天癸相火过旺,导致肺胃血热,上熏面部而发痤疮。可采用滋肾泻火、清肺解毒的治疗原则,以二至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组成的消痤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养阴清热中药对阴虚火旺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阴虚火旺型复发性口 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给予中药+复合维生素B和单纯复合维生素B治疗, 疗程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50. 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阴清热中药治疗阴虚火旺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有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温病条辨》滋养胃阴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温病条辨》滋养胃阴学术思想的探讨,强调胃阴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其充足与否,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治疗三焦疾病“滋阴不厌频繁”,具体有“治上焦病,培土以生金”、“治中焦病,养胃以固中土”、“治下焦病,滋后天以养先天等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滋阴敛阳法治疗老年人失眠属阴虚阳亢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滋阴敛阳法治疗老年人失眠属阴虚阳亢证者32例,观察治疗前后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改善,平均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1),总有效率为87.5%.结论滋阴敛阳法对老年人失眠属阴虚阳亢证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方邦江教授认为,对于老年急性发热,应从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衷中参西,灵活运用。对于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位、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以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在清热同时兼顾养阴益气,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的。对于外感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为感受风热之邪后热邪壅滞于肺,以清肺化痰平喘为法,立足表邪未解兼有肺热喘咳之麻杏甘石汤,尤其擅于重用石膏。针对内伤发热应根据证候、病机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虚火宜补,实火宜清。  相似文献   

19.
整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人参固本丸的医案,分析叶氏临床应用人参固本丸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加减化裁,认为金水相生、培土生金为此方治法要诀,滋阴益气清热是为方之功效,主治肺肾阴虚、肺脾气虚诸证。其拆方思路可拆分为补阴、补气两大用药方向。以滋补肺肾脾为着力点,兼顾涵肝养心,既固气阴之本又清阳亢之热。归纳方证方机,根据临床病证特点,加减药味,改变治疗导向,使治疗诸脏气阴为病之虚劳久疟、内热消渴、风火出血等病证更具针对性,是叶氏运用本方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