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李永成教授从脾胃论治不寐的经验.李教授认为不寐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迈体衰、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司,气血不畅或气血不足,使得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治疗主张以调理脾胃为主要原则,分别治以导食积、畅肝郁,清痰热、安心神,健脾气、濡心血,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中风后抑郁主要为七情所伤,病机为肝失条达、疏泄失常而致气机郁滞不畅。初期多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等实证;后期多见心神失养、心脾两虚等虚证。肝郁脾虚型:治宜疏肝解郁型、健脾安神;肝郁痰热型:疏肝解郁,化痰清热。配合针刺、手法平刺、毫针泻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王松龄教授治疗痰热扰神型失眠的经验,旨在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王师认为本病多因过食肥甘,损及脾胃,水谷精微运化失司,水液停聚为痰湿,郁而化火,痰火犯遏心窍,扰动心神而致失眠。痰郁化热乃其主要病机,故提出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为其治法,并用自拟清痰宁神方治疗痰热扰神型失眠。该方由枳实白术散合泻心汤与礞石滚痰丸化裁而成,对痰热扰神型失眠颇有良效。  相似文献   

4.
心悸病为临床常见疾病,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律失常,临证以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等为主症者均可纳入心悸病范畴。情志及饮食因素在心悸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滞,气机失调,推动无力,心失濡养而发心悸; 饮食不洁,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痰浊内生,郁而化火,痰火扰心而渐生心悸。肝郁脾虚证为心悸病临床常见证型。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五行相克次序而确立的一种治法,为治疗肝郁脾虚证之主要方法。逍遥方为治疗肝郁脾虚证代表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效,应用逍遥方治疗心悸病,效果堪佳。  相似文献   

5.
当人进入老年期,随着多脏腑组织器官的老化,脾胃功能也日趋衰退,运化吸收发生障碍。生化乏源、气血亏虚,中医称“脾虚”。表现的临床证候为“脾虚证”。李东垣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老年人的脾功能低下是发生疾病的关键,所以诊治老年病“莫忘培健脾”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1脏病培脾脏病互传以阵虚受病为最。《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强调护健脾土,防病于未然的重要性。脾虚失运、痰浊内生、阻于心脉的心血管病。痰窜脑窍的脑血管病及痰蒙心窍的精神病。脾虚生化乏源、阴血虚亏、心神少养的神…  相似文献   

6.
介绍朱莹教授治疗失眠痰热扰心证的经验。朱教授治疗该病多从脾胃、肝胆入手。早期祛除痰热之标,疏通中焦之道路,方选温胆汤合栀子豉汤;中期予四逆散合越鞠丸以行气解郁,疏肝理脾;后期重在调脾胃,健运化,方选六君子汤加减。诊疗思路清晰,切中病机,处方精准,用药灵活,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失眠亦称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肾、脾、胃等密切相关,为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病机为痰热内扰。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热上扰心神可致失眠,亦可致阴阳失衡、脏腑失调从而影响睡眠。治疗当务之急是清痰火;温胆汤具有和胃利胆、理气化痰之效,善清扰乱心神之痰火,通过燥湿、理气、健脾以绝生痰之源,可达理气化痰、宁心安神之功,达安眠之效;作用温和,无不良反应及耐药性,可连续用药,疗效显著,亦可用此方治疗失眠、眩晕、抑郁等由"痰"而引起的各种病症。因成分复杂,现代药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有待于临床实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答: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为后天之本,精气生化之源。脾虚运化失司,故湿从中生。湿聚成饮,饮凝成痰,源源上溢,蓄之于肺,故频频吐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治痰之法,常从脾论治。若痰涎频多日轻夜重,用健脾燥湿法久治未愈,应究其病源。肾主蒸化水液,若蒸化乏力,水湿内停,则上泛为痰。脾阳亏耗,温运失司,寒从中生,浊阴凝滞,化生痰  相似文献   

9.
逍遥散首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之功。淋巴结肿大发病机理为七情内郁,肝气郁结,脾虚运化失常,湿聚成痰,痰浊内阻。临床应用逍遥散治疗辨证为肝郁脾虚之淋巴结肿大者可疏肝健脾,气血运行正常,水湿痰浊自消,则淋巴结肿大可愈。  相似文献   

10.
1 治胃必求脾 脾胃同居中焦,相为表里,胃喜润恶燥而主降浊,脾喜燥恶湿而主升清。胃主受纳而腐热水谷,脾主运化而消磨水谷,合而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其生理上相合互助,病理上也必相互影响。临床上常见因脾失健运而表现为脘痞腹胀、纳少、倦怠、消瘦的脾胃虚弱证,治用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和胃。若脾运化水液功能失调致湿阻中焦出现纳果腹纳、呕  相似文献   

11.
赵静 《河南中医》2013,33(3):340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素体脾虚,或思虑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损伤脾气,运化失常,水谷之气不能化生精微,反聚而为湿流注下焦,浸渍任带二脉而成带下之痰.应用完带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盛型细菌性阴道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李振华教授在研究脏躁病的过程中,认为该病病因缘于精神受到刺激,肝失疏泄条达,郁而化火,肝火过盛则耗伤肾阴,肾水不能正常抑制心火,水火不济,肝火、心火旺盛出现神经失控和思维混乱;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又可损伤脾胃,水湿运化失常,湿遇火而成痰,痰随肝气上逆蒙蔽清窍则思维更加混乱不能自主,因此肝、脾、心、肾是本病的主要病位,其病机为肝郁脾虚,心肝脾肾四脏功能失调。治疗以"通"字为先,宜疏通肝气,气行则湿行,健脾化痰,清心豁痰,痰湿消失,痰热成无根之火,痰火便自行消散。依照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清心豁痰安神的治法,李振华教授研制出"清心豁痰汤"治疗脏躁病。  相似文献   

13.
以气郁体质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总结气郁体质具体病证证候表现及治疗用药。认为气郁体质人群平衡状态失调时可继发一系列病证,归纳总结出了临床最常见的四种病证,即肝郁、虚郁、痰热郁、郁结。“肝郁”为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治疗主张肝气郁结、脾虚血少用逍遥散;肝郁脾虚、郁而化火用丹栀逍遥散;肝郁化火、气逆上冲用奔豚汤。“虚郁”为长期情志不畅,久则暗耗气血,气血衰少,治疗主张心脾两虚、心神失养用甘麦大枣汤;心肺阴虚、神魄失守用百合地黄汤。“痰热郁”为气机不舒,影响精血津液运行,聚湿成痰化热,治疗主张肝郁不舒、痰凝气结用半夏厚朴汤;肝郁痰热内扰、胆胃不和用柴胡(芩)温胆汤;肝气郁结、痰火内扰用自拟舒肝解郁汤。“郁结”为气滞血瘀痰浊集聚,日久成瘀,治疗主张肝郁不舒、痰火湿食血郁用越鞠丸;肝郁气滞血瘀用自拟乳癖散结汤。  相似文献   

14.
李文杰教授认为痰、虚(不论血虚,阳虚)、情志不调或原发脏腑疾病相互作用,影响肝脾功能,脾失运化或肝失疏泄,扰及心神,发为心悸;提出"心悸之诊治应究其根本,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独到见解,实证(痰热内扰、肝郁化火)心悸,重在理气消痰,疏肝化火;虚者(心血不足、心阳不振),治疗以益气养血,温补心阳,宁心安神为主;情志不调,当疏肝解郁,清火安神,逍遥散主之;组方遣药配伍体现药对相须相使,注意药味、剂量比例;根据证型,采取相应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学认为"脾"是人体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结合体,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水谷精微之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虚无以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乏源,气机升降失司,则百病皆生。脾虚当以健脾为大法,健脾方为主方施治,其中代表方药为参苓白术散(颗粒、丸)和补中益气方(颗粒、丸)。二者是中医传统的经典方药,强调经典方的原方剂量,在临床上运用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临床医案的剖析,总结郑爱华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经验。郑教授认为脾虚、痰浊、血瘀为形成高脂血症的主要病因。"脾为生痰之源",脾胃主水谷精微运化,脾胃不调,运化失司,而致津液凝结形成痰瘀。痰浊聚集血脉,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瘀,进而形成高脂血症。郑教授自拟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脾虚痰瘀证患者,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正邓启华教授是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现将其治疗心悸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心为君主之官,主行血脉而藏神明,心病则气血逆行,神明不安,发为心悸怔忡。脾肾为人之本,气血的生成及运行有赖于脾之运化水谷精微,上奉于心,灌溉四旁;肾之蒸腾气化,营运于全身。若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可致气血两虚而心无所主。心肾相交,心神  相似文献   

18.
廖莉琴 《新中医》2001,33(6):11-11
介绍彭胜权教授治疗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验案1例。认为气阴耗伤、脏腑功能失调是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之本虚,痰热内盛,蒙蔽清窍,扰乱心神是其标实。早期以标急为主,治宜清肝泄火、熄风止痉、豁痰顺气、安神定惊,以安宫牛黄丸、片仔黄及黄连温胆汤3方合用;火热渐清后则以痰浊为上蒙清窍为主,以涤痰汤治疗,随证或清化痰热、或温化痰浊;后期以肝郁脾虚、气血不足、脑髓失养等本虚为主,治以疏肝健脾、补明益智、益气养血、养心安神善后。.  相似文献   

19.
总结杨群玉教授治疗脑卒中后情志障碍经验。杨群玉教授以“因病致郁”认识病机,认为卒中后抑郁根本病机在于肝郁脾虚,心神失精血滋养,加之痰瘀互阻络道,阴阳失交;卒中后焦虑根本病机为肝肾阴亏,痰、郁、瘀结聚,心脾失养,虚阳浮越。依据虚实分立方药,标实宜“和解”,方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和解枢机,清热通络安神;本虚在肝肾精血俱亏,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二至丸与左归饮,降逆冲,振心阳,养肝肾之阴精,清浮越之虚火;治疗全程不忘祛痰化瘀,以枳术丸调理脾胃,健脾祛湿杜生痰之源;调整生活方式,防中风反复。  相似文献   

20.
介绍吕哲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吕教授认为失眠总的病机为"心神被扰,阳不入阴",辨证分虚实两端,实则为阳盛,火热伤神,常见于肝郁化火、痰火扰心证;虚则为阴血不足,虚热扰乱心神,常见于心肝血虚、肝肾阴虚之证.临床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辨证求本与安神治标并举,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