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目的了解艾滋患者在用依非韦伦(EFV)、拉米夫定(3TC)和替诺福韦(TDF)治疗过程中血小板、血红蛋白、淀粉酶、三酰甘油、丙氨酸转氨酶指标变化情况,为有效抗病毒治疗制定患者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区1990年以来进行EFV、3TC和TDF联合治疗8例HIV患者信息,回顾分析随访过程中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结果通过HAART治疗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血小板、三酰甘油、丙氨酸转氨酶总体呈上升趋势(P<0.05);而淀粉酶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鉴于抗病毒治疗药物对各项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高血脂血症、血小板过高、心脑系统疾病患者不宜选用该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肝、护肝。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替诺福韦片联合拉米夫定片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艾滋病患者,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拉米夫定片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治疗,观察组采取替诺福韦片联合拉米夫定片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治疗.比较两组各项生化指标、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HBV)感染患者应用替诺福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36例慢性HB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应用替诺福韦对其进行治疗。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血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同时计算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药物治疗后,患者用药前后的TBil指标水平比较,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的ALT、AST及血清HBV-DNA指标水平则均明显较治疗前低;患者治疗48周的总有效率(88.9%)明显较治疗24周时的总有效率(75.0%)高(P<0.05);与此同时,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5%。结论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应用替诺福韦治疗可显著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肝功能,同时降低机体乙肝病毒含量,且不会引起过多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长期抗病毒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HIV合并HBV感染患者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拉米夫定(LAM)+替诺福韦酯(TDF)+依非伟伦(EFV)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替比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疾病因子[乙肝病毒数(HBV-DNA)、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肾功能[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HBV-DN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5),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CD4细胞计数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后研究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 0.05);研究组ALT、AST、SCr、BUN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对照组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替比夫定长期抗病毒治疗HIV合并HBV感染患者效果良好,其对肝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单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8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随机原则分成两组,每组39例。观察组使用替诺福韦酯治疗,对照组使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24、4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HBV-DNA转阴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结果两种药物在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HBV-DNA的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但替诺福韦酯在HBeAg的血清转换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优于恩替卡韦。结论替诺福韦酯能抑制乙肝病毒DNA的复制,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提高HBV-DNA的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长期用药安全、有效,耐药率低,而且更加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8,(3):397-400
目的:比较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的效果和用药成本。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30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替诺福韦酯组和恩替卡韦组,每组150例。替诺福韦酯组患者口服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300 mg,每日1次;恩替卡韦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片0.5 mg,每日1次,均连续用药48周。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前和给药24、48周后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HBV-DNA阴转率、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ALT复常率,以及给药48周后的用药成本-效果比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给药前HBV-DNA水平,给药前和给药24、48周ALT水平和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恩替卡韦组比较,替诺福韦酯组患者给药24周、48周后HBV-DN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替诺福韦酯组患者给药24周后的HBV-DNA阴转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48周后的HBV-DNA阴转率明显升高(P<0.05)。替诺福韦酯组的HBV-DNA阴转及ALT复常用药成本-效果比均优于恩替卡韦组(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恩替卡韦组(P<0.05)。结论:替诺福韦酯可有效治疗HBV,其效果和用药成本均优于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依非韦伦(EFV)+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三联疗法治疗慢性乙肝(HBV)合并艾滋病(HIV)的临床疗效。方法 HBV合并HIV患者21例,采用EFV+TDF+3TC联合进行HBV并HIV的抗病毒治疗,通过治疗前后的病毒学及生化指标变化等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21例患者治疗后第3、6、12个月,HIV-RNA、HBV-DNA病毒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CD4+T淋巴细胞计数则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12个月内,无新增肝肾功能损伤案例。结论 EFV+TDF+3TC抗病毒方案治疗HBV合并HIV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学应答上的高效性,安全性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场内外营养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以及其安全性。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肠胃科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31日收治的107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场内外营养干预,观察对比干预前后患者的体质量、白蛋白、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丙氨酸转氨酶、尿素氮、总游离脂肪酸各项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体质量、白蛋白、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丙氨酸转氨酶、尿素氮、总游离脂肪酸各项营养指标均显著好于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肠内外营养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过程中效果显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控制并发症发生情况,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和拉米夫定初始联合治疗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72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HIV合并HBV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使用拉米夫定,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替诺福韦,2组均连续治疗72周为1疗程,比较2组干预后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2组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HBV-DNA载量、HIV-RNA载量,2组恢复性生活时间及每月性生活频率及2组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干预后观察组IgM、IgG和Ig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V-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IV-R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性生活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每月性生活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及血脂增高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诺福韦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能有效的提高患者免疫能力,降低体内病毒载量,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性生活,且治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依非韦伦(efavirenz,EFV)、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克力芝(lopinavir/ritonavir,LPV/r)、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拉米夫定+依非韦伦3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治疗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220例,按治疗方案分为3组,其中TDF+3TC+EFV (A组)136例、TDF+3TC+LPV/r (B组)53例、AZT+3TC+EFV (C组)31例。比较不同组治疗1年、2年后的CD4+、CD8+T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HIV RNA)的变化,并计算各组的用药成本。结果:治疗1年和2年后,各组CD4+T细胞计数、CD4+/CD8+T细胞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CD8+T细胞计数均有所下降,其中A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 RNA在最低检测限以下的患者达96%以上;病毒学指标和免疫学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F+3TC+EFV、TDF+3TC+LPV/r、AZT+3TC+EFV三种方案的疗效相近,其中,TDF+3TC+EFV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双环醇联合替诺福韦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肝功能、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感染科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环醇片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甲胎蛋白(AFP)]、HBV-DNA载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个月后,2组ALT、AST、TBil、AFP水平及HBV-DNA载量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vs. 8.33%,χ2=0.120,P=0.729)。结论 双环醇联合替诺福韦治疗可明显改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降低病毒载量,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山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简化二联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情况.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间接受标准三联治疗(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并取得完全病毒抑制(病毒载量<50copies/mL)的HIV/AIDS患者80例,随机分为简化治疗组(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40例)和维持标准治疗组(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40例).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和肌酐清除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0周、24周、48周的病毒完全抑制率、CD4计数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48周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不含替诺福韦酯的简化治疗组患者转换治疗48周的肌酐清除率略高于转换治疗前,含替诺福韦酯维持标准治疗组肌酐48周的清除率低于0周水平.结论: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简化二联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V/AIDS的临床效果不劣于标准三联疗法;不含替诺福韦酯的简化治疗方案,其更具肾脏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效果。方法92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采取替诺福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Cr)、肾小球过滤估计值(eGF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52%略低于对照组的8.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GFR、HBV-DNA、AL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eGFR、HBV-DNA、A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替诺福韦的治疗预后效果好,可以有效控制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情。但是,存在机体肾损伤风险,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和长春西汀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7例,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血纤维蛋白原、血液黏稠度、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纤维蛋白原、血液黏稠度、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液黏稠度、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和长春西汀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苦参碱注射液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0月赤峰市传染病防治医院收治的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口服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30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苦参碱注射液,150 mg加入到5%葡萄糖溶液250 m L中,1次/d,连续给药2周后休息2周。两组均治疗4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血清学指标、病毒学指标、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09%、9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周后,两组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阴转率、HBe Ag血清转换率均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12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周后,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周后,两组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水平均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注射液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提高HBV-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和HBe Ag血清转换率,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房》2017,(30):4202-4205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胰岛素强化降糖对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120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72 h内连续进行3次血浆置换+皮下注射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单位+静脉推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和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 g。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随机血糖浓度≥12 mmol/L时,给予胰岛素注射液,微量泵泵入至随机血糖<12 mmol/L;观察组患者随机血糖浓度>8.3 mmol/L时,给予胰岛素注射液,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1周,维持随机血糖浓度在6.1~8.3 mmol/L。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三酰甘油、淀粉酶、降钙素原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全身评分系统研究评分(APACHEⅡ)、局部评分系统研究(Balthazar CT)评分、ICU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三酰甘油、淀粉酶、降钙素原水平和白细胞计数、APACHEⅡ评分、Balthazar CT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胰岛素强化降糖能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血浆三酰甘油水平,缓解炎症反应,改善预后,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五酯胶囊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口服口服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30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五酯胶囊,2粒/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2(IL-22)、乙肝病毒基因(HBV-DNA)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69.81%、88.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IL-17、IL-22、HBV-DNA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些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酯胶囊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确切,化验指标改善明显,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规范化治疗方案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37例纳入研究,均接受规范化治疗方案。观察患者预后情况,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淀粉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和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血脂指标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中治愈30例,放弃治疗7例。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患者血淀粉酶水平、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规范化治疗方案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大大减轻了患者炎性反应,并降低血脂水平,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阮光靖 《安徽医药》2017,21(11):2094-2096
目的 探讨两种治疗方案对于口腔上颚艾滋病相关型卡波西肉瘤(AIDS-KS)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口腔上颚AIDS-KS患者作为诊疗对象,根据临床表现、免疫组化及组织切片病理分析结果 诊断口腔上颚AIDS-KS;将50例患者分为A组(齐多夫定或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克力兹组)、B组(齐多夫定或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克力兹联合化疗组),A组27例,B组23例,对比两组口腔上颚AIDS-KS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有效率为62.96%,B组为78.26%,两组有效率差异较明显.结论 对于口腔上颚AIDS-KS患者,应明确临床特点,运用合理的诊断方法;齐多夫定或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克力兹联合化疗方案治疗AIDS-KS的临床疗效优于多夫定或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克力兹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替加环素相关血小板减少老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探究血小板计数动态变化对替加环素治疗老年脓毒症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74例老年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血小板减少分为血小板减少组39例,血小板正常组35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15项一般临床资料、12项伴随疾病资料及用药前后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等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小板计数动态变化对替加环素治疗老年脓毒症患者临床结局的诊断价值和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感染部位、微生物培养、营养筛查评分、伴随疾病、用药前各检测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组的用药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均高于血小板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组的用药前后白蛋白(ALB)、PLR、S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