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一般情况:患者男性, 年龄65岁, 身高176 cm, 体质量68 kg。因发现肺大疱10余年, 间断发作性憋气3月余入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咳嗽、咳痰, 诊断为COPD, 胸片示右侧肺大疱, 行保守治疗。2018年11月患者咳嗽后突发喘憋, 诊断为气胸, 行胸腔闭式引流。随后患者反复出现气胸, 并多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019年2月患者咳嗽后再次出现气胸, 于外院给予吸氧、雾化、排痰、抗炎等保守治疗, 效果差。为求进一步治疗入住我院。拟行胸腔镜下右侧肺大疱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3.
4.
5.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与肝硬化、炎症、免疫等局部和全身多种因素相关, 起病隐匿, 临床症状多不典型, 在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较为常见, 会增加手术难度和受者预后不良风险。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的成熟精进和影像等相关科室技术的发展, 研究者对PVT的病理生理、筛查诊断、评估分级和围手术期防治等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就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PVT的管理展开综述, 为提高临床应对能力、改善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患者女性, 53岁, 因上腹痛1个月于2019年9月19日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 为胀痛, 程度较轻, 无进行性加重, 无其他症状。外院胃镜检查示:慢性糜烂性胃炎, 活检示:(胃窦)印戒细胞癌。体检:颈部及腹股沟区可及肿大淋巴结, 最大径约2.0 cm, 无压痛, 界清, 活动好。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无其他阳性体征。发病以来体重下降5 kg。入院诊断:胃恶性肿瘤。入院后, 查甲胎蛋白6.5 μg/L、癌胚抗原1.3 μg/L、CA19-9 2.5 U/L。大便隐血试验阳性。PET-CT示:胃体部、胃角处胃壁片状示踪剂分布增高, 最大摄取值4.8, 双侧颈部(大小约1.0 cm×1.2 cm, 最大摄取值7.5)、双侧锁骨区(大小约1.1 cm×2.0 cm, 最大摄取值8.7)、双侧膈肌脚间隙、肝胃间隙、胰头前方(大小约2.2 cm×2.5 cm, 最大摄取值9.1, 向后方挤压胰腺头颈部)、胰体下方(大小约1.5 cm×2.0 cm, 最大摄取值11.1)、腹膜后(大小约1.7 cm×1.2 cm, 最大摄取值11.0)、左侧髂血管周围(... 相似文献
8.
9.
ISR作为低位直肠癌的极限保肛术式, 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因其在保证肿瘤学安全性的基础上, 可使部分低位直肠癌患者免遭切除肛门的痛苦, 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开展。ISR综合体现了学界对低位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精确理解、肛管局部解剖的再认识以及外科技术的进步和保肛手术的不断探索。相较传统开放手术, 随着手术平台的迭代和外科技术的进步, 采取微创方法如腹腔镜及机器人平台下的ISR似乎具有更佳的短期结局[1-2]。目前, 无论单纯经腹入路还是经腹经肛联合手术入路, 以及不同的吻合口重建形式, 相关针对技术层面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之势[3-4]。然而, ISR在可接受的功能学结果基础上, 良好的肿瘤学预后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11.
12.
原发性肝癌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 生存期短, 预后极差, 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 肝细胞癌的系统治疗取得了突破进展, 特别是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 打破了分子靶向药物的单一治疗局面, 而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策略更显示出优效性, 深刻改变了肝癌围手术期的治疗格局。本文重点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肝癌围手术期应用场景的几个热点问题, 并就免疫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方案在肝癌围手术期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盘点。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临床阴道再造术种类多, 对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比较, 分析各自的特点。目前尚无一种最佳的阴道再造方式适用于所有阴道缺如的患者, 以Frank法为核心的非手术治疗、腹膜代阴道法、肠道代阴道法、组织工程技术等阴道再造方式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不同原因需要阴道再造的患者, 外科医师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 选取合适的阴道再造方式, 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自1969年拉里·汉奇发现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 , BG)以来, 人们对主要用于骨再生的不同类型的BG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最近, BG在血管生成、免疫原性和细菌抗感染方面的有益作用得到了验证, BG的适用性已扩展到软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英国邓迪大学理工学院Shahin Homaeigohar和德国厄兰根-纽伦堡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材料研究所Meng Li和Aldo R. Boccaccini在《Burns & Trauma》发表综述《Bioactive glass-based fibrous wound dressings》, 强调BG纤维材料在创面愈合中的新兴作用和意义, 讨论了相关的促进愈合机制, 并介绍不同类型的BG纤维敷料的组成和形式、优点及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