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一针两层缝合法与逐层缝合法关闭腹部手术切口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纵切口行开腹手术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切口缝合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一针两层缝合法和逐层缝合法关闭手术切口。结果 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无切口红肿、液化、异物反应、感染化脓等,切口甲级愈合40例(100%),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34例(85%),两组切口甲级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非切口并发症2例,对照组4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一针两层缝合法关闭腹部手术切口可缩短缝合时间,利于切口愈合,操作简单,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层单纯连续缝合应用于剖宫产子宫切口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行剖宫产术的产妇54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双层单纯连续缝合法,共270例,对照组则采用单层连续套索缝合法,共27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缝合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恶露时间(32.53±4.95天)更短、术后月经不调发生率(4.1%,11/270)更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最高体温、产后出血发生率、切口假腔发生率及月经复潮时间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层单纯连续缝合子宫切口疗效确切,相比连续套锁缝合,恶露时间更短,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腹部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腹部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的疗效。方法 将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腹部手术的283例病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层连续缝合及分层缝合关腹,比较两组病人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全层缝合组未出现切口全层裂开,分层缝合组有5例出现切口裂开;全层缝合组有3例出现切口液化,分层缝合组有7例出现切口液化,均经换药后痊愈;全层缝合组在Ⅲ类切口中有8例发生感染,分层缝合组有17例发生感染,其中5例为Ⅱ类切口,12例为Ⅲ类切口,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窦道形成方面,全层缝合组有2例Ⅲ类切口病人分别术后14d和28d出现,分层缝合组则有1例Ⅱ类切口及6例Ⅲ类切口病人出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层缝合组有1例出现切口疝,为正中切口,分层缝合组有3例出现,其中2例为正中切口,1例为旁正中切口,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层缝合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方法,可降低术后切口裂开的发生率,在Ⅲ类切口病人中能降低切口感染及窦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皮下美容缝合技术在剖宫产术后切口处理中的应用。方法:笔者医院2017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152例产妇,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技术,观察组采用皮下美容缝合技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切口愈合等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5%,对照组为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d、30d两组VAS评分呈下降趋势,观察组相同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口瘢痕增生率、瘢痕宽度、瘢痕最薄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5%、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甲级为97.37%,而对照组为93.42%,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美容缝合技术用于剖宫产可有效提高切口愈合质量,显著改善瘢痕形成和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结直肠手术下腹正中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技术应用的切口愈合能力差异。方法回顾性比较1998-2000年和2007-2008年间两组各65例患者,分析丝线分层缝合关腹和可吸收双股缝线全层关腹组的数据源,比较两种材料和方法条件下切口愈合率和并发症。结果全层缝合组手术耗时明显比分层缝合少(6.31±0.58min vs9.58±0.95min)。切口一期愈合和甲级愈合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脂肪液化(3.07%vs15.38%)、切口感染(3.07%vs9.24%)和切口裂开(1.54%vs13.85%)等近期并发症和慢性窦道(1.54%vs7.69%)等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全层缝合组无切口疝发生,分层缝合组2例切口疝,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层连续缝合技术较之分层缝合对预防结直肠手术下腹正中切口感染和裂开等效果显著,“宽对合”是防止术后切口急性和后期并发症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向倒刺缝线在退行性脊柱侧凸长节段手术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7-06行长节段手术治疗的109例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62例采用双向倒刺缝线缝合切口(观察组),47例采用普通缝线缝合切口(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切口缝合速度更快,且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拆线后美观程度优于对照组,瘢痕更少。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手术中使用双向倒刺缝线可以加快切口缝合速度,缩短切口缝合时间,提高切口缝合效率,改善切口美观程度,且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可吸收缝线缝合及传统三层缝合对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后切口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直肠癌APR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术中采用聚对二氧环己酮Ⅱ(PDSⅡ)可吸收缝合线缝合,对照组采用普通丝线进行三层间断缝合。比较两组切口愈合率、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创面肉芽组织情况以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4 w切口愈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3 d和术后1 w时切口创面肉芽组织VEGF和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肉芽组织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切口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67%、17.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DSⅡ可吸收缝线用于直肠癌APR术中切口缝合,有助于改善创面愈合情况及缩短术后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roplasty,TKA)中采用运动体位下间断缝合手术切口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84例拟行TKA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对照组于膝关节屈曲位间断缝合切口,观察组于运动体位间断缝合切口;两组术前和术后处理方法一致。比较两组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曲马多使用量、术中出血量、拆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评分(HWES)、患者切口自评满意度评分(Liktert评分);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HWES评分、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和Likter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但术后曲马多使用量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4.7个月;观察组为12~23个月,平均15.3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睡觉前、拆线时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屈伸功能锻炼时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以及术后12个月时HSS评分、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以及术后1、3、6个月时以上两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膝关节屈曲位间断缝合相比,TKA术中采用运动体位下间断缝合切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切口愈合好、早期可获得较满意关节功能,但两者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全层连续缝合法和分层缝合法在急诊腹部手术中的切口愈合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急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层缝合组和分层缝合组,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效果。结果全层缝合组的关腹时间短于分层缝合组(P=0.000),但在切口液化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总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2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6例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全层缝合组10例,分层缝合组16例)的患者中,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11例)和铜绿假单胞菌(7例)。结论相较于分层缝合法,急诊腹部手术中采用全层缝合法既不增加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又节省手术时间,对于危重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Jin JB  Jiang ZP  Chen S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56-1261
目的 以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腹壁正中切口缝合关闭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荟萃分析.方法 查询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中1981至2009年有关腹壁正中切口关闭缝合的文献,要求为具有1年以上随访、采用不同缝合技术和(或)不同缝线材料进行腹壁正中切口关腹的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指标包括切口疝、伤口裂开、伤口感染、缝线窦道形成等.结果 共纳入文献13篇,共计6263例患者.与连续缝合相比,间断缝合切口疝发生率明显增加(OR=0.80,95%CI:0.66~1.00;P=0.05),两种缝合方式在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和窦道形成方面无显著差异.与连续不吸收缝线缝合相比,采用连续快吸收缝线的切口疝发生率显著增加(8.3%比15.8%,P<0.05);而连续不吸收缝线缝合的窦道形成发生率更高(5.6%比1.0%,P<0.05).与连续慢吸收缝线缝合相比,连续快吸收缝线缝合切口疝发生率更高(10.0%比15.8%,P<0.05);与间断快吸收缝线缝合相比,使用间断不吸收缝线缝合窦道形成发生率更高(0比8.8%,P<0.05);连续慢吸收缝线缝合与连续不吸收缝线缝合相比,两者切口疝、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连续不吸收缝线缝合窦道形成发生率会明显增加(OR=0.47,95%CI:0.24~0.92;P<0.05).连续缝合时,缝线长度与切口长度比值(SL/WL)<4∶1与≥4∶1相比,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L/WL<4:l时切口疝发生率会明显增加(P<0.05).结论 腹壁正中切口缝合关闭以连续全层(SL/WL为≥4∶1)慢吸收缝线关腹为宜,适宜的关腹技术和材料,可以明显减少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和切口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行ELAPE,对照组行传统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E),每组各45例。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禁食时间、会阴切口拆线时间、会阴切口平均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环周切缘阳性率、术中穿孔率),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术后3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禁食时间、会阴拆线时间、会阴平均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环周切缘阳性率、术中穿孔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性功能障碍、尿潴留、骶尾部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APE术相比,ELAPE治疗直肠癌安全可行,可降低环周切缘阳性率、术中穿孔率,提高患者生存率,还可降低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双吻合技术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26例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分为改良双吻合组(观察组,n=61)与传统双吻合组(对照组,n=65)。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饮食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180.82±40.93)min vs.(176.75±31.66)min]、术中出血量[(75.57±21.31)mL vs.(74.46±21.29)mL]、术后排气时间[(4.52±0.92)d vs.(4.51±1.11)d]、饮食时间[(4.77±1.02)d vs.(4.82±1.6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11例发生吻合口漏,其中观察组2例(3.28%),对照组9例(13.85%),观察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吻合口出血、腹腔感染、肠梗阻、切口感染、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双吻合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安全、有效,可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探讨平片式疝修补术在治疗老年腹股沟疝方面的临床效果。选取2012年2月—2015年3月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的12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平片式疝修补术,对照组则给予疝环填充式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并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观察术后复发情况。两组Ⅰ型和Ⅱ型腹股沟疝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Ⅲ型腹股沟疝和Ⅳ型腹股沟疝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Ⅰ型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和腹股沟区疼痛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Ⅲ型和Ⅳ型腹股沟疝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虽无差别,但观察组患者切口裂开和腹股沟区疼痛的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6个月两组Ⅰ型、Ⅱ型和Ⅲ型腹股沟疝患者间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Ⅳ型腹股沟疝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片式疝修补术对Ⅲ型和Ⅳ型老年腹股沟疝有较好的手术效果,可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中采用不同子宫切口缝合的方式对切口瘢痕憩室形成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子宫切口缝合方式将86例产妇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应用单层连续缝合子宫切口,观察组应用双层连续缝合子宫切口。回顾性分析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后24 h总出血量、血性恶露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形成率低于对照组,憩室容积小于对照组,憩室肌层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双层连续缝合子宫切口,可促进切口愈合,降低切口瘢痕憩室形成率和减轻瘢痕憩室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盆底重建方法的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APR)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9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APR术资料,根据不同盆底处理方式分为补片组(n=43)和缝合组(n=47)。补片组行生物补片盆底修补术,缝合组行直接缝合术。选用SPSS 20.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手术相关指标和排尿功能情况等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补片组术中出血量、患者拔管时间、前3 d会阴切口换药次数及会阴切口拆线天数方面明显优于缝合组(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补片组优于缝合组(9.3% vs. 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片组患者最大尿流率和最大膀胱逼尿肌收缩压大于缝合组,膀胱残余尿量小于缝合组(P<0.05)。 结论行APR术行生物补片盆底修补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有助于减少术后会阴切口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愈合,且改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不同缝合方式对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形成的影响。方法根据子宫切口缝合方式的不同将120例接受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应用单层连续缝合,观察组应用双层连续缝合。回顾性分析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个月应用阴道三维彩色超声复查,观察组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形成率低于对照组,憩室肌层厚度高于对照组,憩室容积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双层连续缝合子宫切口较单层连续缝合,有利于子宫切口的良好愈合及降低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形成风险,并可改善瘢痕憩室肌层厚度和容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腹壁横切口新式剖宫产术后应用新式皮内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腹壁横切口新式剖宫产分娩产妇7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皮内连续缝合,观察组采用新式皮内缝合术。观察两组缝合手术时间、切口愈合不良反应及术后30天切口瘢痕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拆线时切口愈合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观察组切口瘢痕增生大于1mm有1例(2.86%),对照组有8例(22.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7,P=0.012)。结论新式剖宫产术后采用新式皮内缝合术缝合腹壁横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行皮内连续缝合,操作简便,缝合时间短,有利于降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剥内扎联合荷包式缝合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1月,本院收治的82例中重度混合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荷包式缝合术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疼痛、水肿情况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12%VS 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48 h、72 h和7 d,观察组疼痛及肛缘水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63%VS 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剥内扎联合荷包式缝合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肛缘水肿的发生,加快创面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与传统缝合对剖宫产产妇切口美观度以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纳入笔者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112例剖宫产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缝合方式,观察组产妇应用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比较两组产妇术后1周、术后1个月切口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y score,VAS)]评分,切口愈合情况(创面闭合时间,术后2周甲级愈合率),术后3个月瘢痕遗留情况(瘢痕增生发生率、瘢痕厚度、瘢痕宽度)以及切口美观程度评价。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闭合时间小于对照组,术后2周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瘢痕增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瘢痕厚度、瘢痕宽度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切口美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传统缝合,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可有效改善术后切口疼痛,利于切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美观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治疗巨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82例巨大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简单抽样,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行完全腹膜外间隙补片修补术,观察组行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联合补片修补术。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状况、疼痛、氧化应激情况,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不同术式疼痛评分与时间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两组术前、术后第1天与第5天疼痛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总抗氧化能力均降低(P<0.05),两组皮质醇、晚期蛋白氧化产物水平均升高(P<0.05),两组术后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腹膜外疝修补术联合内环口缩窄治疗巨大腹股沟斜疝疗效更佳、围手术期恢复更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