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LST)外科手术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对我院从2004年3月到2011年3月间接收并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重新复核、分析,根据患者的部位采取相应的外科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全部患者均属于单发肿瘤,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32例,完全切除术34例,不完全切除术4例,愈后平均生存时间为62.4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完全切除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手术效果,前者愈后情况较为稳定。结论完全切除胃肠间质瘤可获得较好效果,手术后需服用预后药物,并进行常规检查,保持心情愉快,积极锻炼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外科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行手术治疗,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直肠间质瘤.行肿瘤完整切除10例,不完整切除2例,探查1例,2例于术后12~28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随访1~5年,行肿瘤完整切除无死亡.结论?直肠间质瘤在临床上较少见,临床表现一般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病理及免疫组化可确诊,临床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术中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可提高治疗效果,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与癌并发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来我院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患者108例,观察所有患者并发胃肠道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108例患者中有18例并发胃肠道癌,占16.67%。并发癌的胃肠间质瘤男女病例比值、瘤体平均直径、核分裂指数、Ki-67阳性指数与未并发癌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并发的胃肠间质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类肿瘤。其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并发癌的胃肠间质瘤的认识,对手术前及术中出现的可疑病灶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尽早切除,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大众导医     
《大众医学》2020,(3):64-64
胃间质瘤能治好吗问:我因胃不舒服做了胃镜、磁共振等检查,结果发现患有胃间质瘤从未听说过这种病,它是恶性肿瘤吗?治疗效果如何?上海林先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副主任医师周烨:胃肠间质瘤起源于间叶组织,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1%~3%。其比较特殊,不能简单地归为良性或恶性,需要综合判断。根治性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胃肠间质瘤最有效的方法,能否实行根治性手术,是影响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邱正伦  郑幼伟 《现代保健》2011,(34):130-13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3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发生于胃21例,小肠10例,结肠2例。术后病理,极低度恶性8例,低度恶性9例,中度恶性7例,高度恶性9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6.97%(32/33)CD34阳性率84.85%(28/33)。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首选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印义琼  刘春娟  张波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58-2359,2363
目的调查不同危险性分期的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一年的生存现状并进行预后分析。方法对某科室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25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调查并分析其术后12个月生存现状和预后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外科治疗围手术期无手术死亡,250例患者调查过程中,其余患者按照危险性分期:极低危险性(8例),均无复发、转移、无死亡病例;低危险性(66例),均无复发、转移,2病例死亡于非此疾病;中危险性患者(75例),12例复发、转移,2例死亡;高危险性(101例),44例死亡。结论胃间质瘤患者预后主要与肿瘤Fletcher分级相关,在术后1年内危险性分期越高术后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贫血。术前诊断率10.8%。良性13例,交界性8例,恶性25例(其中肿瘤直径≥5cm的占20例,肿瘤直径〈5cm的5例。)术中未见淋巴结转移。CD117、CD34为主要诊断依据。随访6~48月,良性和交界性的患者无复发,恶性患者中2例胃恶性间质瘤死于肝转移,1例结肠恶性间质瘤死于局部复发、腹腔转移。结论GIS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内镜和CT是临床检查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切除范围决定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的结果和肿瘤大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总结诊断及外科治疗的预后.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18例),消化道出血(6例),体检发现腹部包块(2例).本组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24±13)个月,2例死于肿瘤复发,中位生存时间17月.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较困难,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术后配合格列卫靶向治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内镜微超声探头检查大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应用微超声探头对大肠黏膜下肿瘤进行肠镜下超声检查,根据其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结果 20例结直肠黏膜下肿瘤中,间质瘤9例,脂肪瘤5例,类癌3例,肠间壁脓肿2例,肠气囊肿症1例.4例源于黏膜肌层的良性间质瘤及2例类癌经内镜切除,2例肠间壁脓肿及1例肠气囊肿症行内镜下穿刺治疗;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2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1例类癌,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88.24%.其余3例脂肪瘤则内镜随访.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例特点及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针对4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分析.[结果]经检查,45例患者CD117蛋白阳性率100.0%,CD34蛋白阳性率63.6%,S-100蛋白阳性率占13.6%.所有患者均接受放疗或者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肿瘤最大径中位数为6.0 cm,本组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无患者死亡,有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术后突发细菌性腹膜炎,经治疗后好转.1例小肠间质瘤术后切口裂开,经切口减张缝合后治愈,其余病例无手术并发症.末后1年内,3例姑息性减瘤手术患者死亡.对4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随访30例,随访2~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其中胃肠道间质瘤复发和转移的11例,基本复发和转移时间都在术后4~18个月内,对复发和转移患者接受再手术后,其中3例发生肝转移的患者实行肝叶切除手术,2例复发和转移患者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转移与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手术方武并无与患者的生存相关.对45例患者肿瘤进行生物学行为的分级情况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不同的侵袭危险性组所生存的差异存在不同.本组45例患者的恶性程度、发病部位都与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外科手术是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首选方法,要确诊必须依靠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例特征,并判断影响外科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的认识.方法:对报道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和讨论.结果:该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排黑便,上腹部CT、磁共振和胃镜检查均提示十二指肠肿瘤,行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十二指肠梭形细胞瘤,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CD117( ),CD34( ),结合蛋白(一),S-100蛋白(一),肌动蛋白(一),最后确诊为十二指肠良性同质瘤.结论:十二指肠问质瘤临床少见,症状无特异性,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来确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为CD117( ),CD34( ),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心脏黏液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8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36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合并心脏病变者术中一并纠治,切除的肿瘤组织常规行病理学检查.36例患者中左房黏液瘤33例(91.7%),右房黏液瘤2例(5.6%),双房黏液瘤1例(2.8%),3例患者(8.3%)有栓塞史.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黏液瘤样病变.随访1个月至7年,心功能恢复至Ⅰ级28例,Ⅱ组8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复发病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诊断心脏黏液瘤,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术中防止瘤体脱落致栓塞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心脏黏液瘤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李炜  刘宁 《中国校医》2007,21(6):694-69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2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21例CD117阳性,17例CD34阳性。结论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42例胃间质瘤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者为25例,交界性7例,恶性者10例。术后随访0.5~10年。4例肝转移死亡.未发现局部复发;5例因其他病因死亡,其他生存良好。3年生存率83.33%,5年生存率78.57%。结论胃间质瘤的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肿瘤大小、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综合分析判断。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15.
第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分析第四脑室肿瘤的临床诊断要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29例第四脑室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伞切除21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术后肿瘤病理结果为室管膜瘤11例 (恶性室管膜瘤1例、间变性室管膜瘤1例),星形细胞瘤6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脉络丛乳头状瘤4例,脑膜瘤3例,髓母细胞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术后17例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Karnofsky评分70分及以上13例,70分以下4例.结论 第四脑室肿瘤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显微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显微外科技术与适当的手术人路和手术技巧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及降低死残率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造成妇科误诊的原因和误诊后手术原则及治疗方案。方法对误诊4例女性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行腹部彩色超声检查,1例患者误诊为子宫肌瘤,3例患者误诊为卵巢肿瘤,均未进一步行腹部CT或者磁共振检查,由妇科开腹手术后转入普外科诊治。4例患者均病理证实为小肠间质瘤。结论对于考虑卵巢或子宫肿瘤伴有黑便的患者,必须进行小肠间质瘤的鉴别,进一步CT检查对明确女性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减少妇科误诊有较高价值,必须坚持手术原则及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共16例胃间质瘤患者接受胃镜辅助下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90min,术中出血量35-90m1,术后3-4天进流质饮食,术后平均住院日4-6天,所有病例随访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是胃间质瘤手术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疾病特点,评价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患者手术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9月本院诊治的82例胃肠间质瘤疾病患者,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核,结合手术方法进行开腹治疗、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组,各41例.比较2组胃肠间质瘤疾病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应激指标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联合脏器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联合脏器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联合脾脏切除6例,结肠切除5例,肾脏切除5倒,肝部分切除2例,十二指肠切除1例,卵巢切除1例,胰体尾切除3例,肾上腺切除1例;两个脏器切除2例,三个脏器切除1例.5例胃间质瘤及2例小肠间质瘤淋巴结清扫术后,未证实淋巴结转移,病理检查提示肿瘤累及肾、脾、胰各2例,肠细膜与大网膜各1例,全组无死亡病例.随访15例,11例存活,4例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如肿瘤侵犯周围脏器,可行联合脏器切除,有利肿瘤切除彻底,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与靶向药物结合外科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良性脾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良性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良性脾肿瘤中,血管瘤26例,错构瘤5例,血管淋巴管瘤3例,炎性假瘤2例.其中4例脾血管瘤和1例脾错构瘤行脾部分切除术,3例脾血管瘤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其余均行开腹脾切除术.结果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6/36),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0年,远期预后均良好.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良性脾肿瘤的主要方法,开腹脾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式,脾部分切除术及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仅适用于部分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