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术后是否形成硬膜下积液分为两组:A组22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B组51例,术后无硬膜下积液术。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CT显示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移位超过10mm、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积水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GOS评分(2.65)明显低于B组(3.27;P〈0.05)。结论术前CT显示中线移位超过10mm、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和基底池受压更多的出现在术后有硬膜下积液患者中,术后有硬膜下积液的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性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间的138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硬膜下积液分为积液组和非积液组,通过单因素t检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影响因素。结果 138例患者中,85例患者发生硬膜下积液,发生率为6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环池受压、术前是否合并脑疝、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骨瓣的前后径大小、骨瓣的最高径大小、去骨瓣减压的侧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和中线移位大于5 mm、皮层切开、硬膜下血肿、骨瓣边缘距中线距离小于2 mm有明显关联。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中线移位大于5 mm和皮层切开是危险因素。结论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性硬膜下积液和中线移位大于5mm、皮层切开有明显关联,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80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去骨瓣减压术6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结果 380例颅脑损伤中,继发脑积水6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8分,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下积液及去骨瓣减压术是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62例去骨瓣减压术中,发生脑积水2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侧去骨瓣减压术,骨窗面积较大及二次手术是去骨板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昏迷程度,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去骨瓣减压术,二次手术等均为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7月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04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果出院后随访9个月,104例中,发生脑积水24例(23.08%),未发生脑积水80例(76.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脑室出血、昏迷、硬膜下血肿、入院时GCS评分3~5分、骨窗面积≥120 cm2、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是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却可以减少脑积水的发生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高龄、脑室出血、昏迷、硬膜下血肿、骨窗面积、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未行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等,临床应给予相应措施以减少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276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后根据脑积水诊断标准,分为脑积水组(47例)和非脑积水组(229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颅内脑挫裂伤、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骨损伤、颅骨线型骨折、脑脊液蛋白水平及压力等因素。结果随访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率为17.03%(47/2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年龄、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昏迷(有无、持续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去骨瓣减压术、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加尔维斯顿定位和失忆测试(Galveston Orientation and Amnesia Test,PTA)、功能独立性测评(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硬膜下血肿、昏迷时间长、GCS低分值,去骨瓣减压术与重型颅脑创伤后的脑积水的发生显著正相关。结论高龄、有硬膜下血肿、GCS评分低、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是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度脑外伤患者接受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去骨瓣减压治疗的重度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变量包括入院时的性别、年龄以及格拉斯哥(GCS)评分、脑室是否有出血、中线移位程度以及骨瓣大小、术后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颅内感染等变量,采用逻辑回归对变量分析,探讨发生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再对危险因素计算曲线下面积以评估其预测发生脑积水的临床价值。结果本组104例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重度脑外伤患者入选,其中28在随访过程中罹患脑积水。逻辑回归显示入院时高龄(P=0.003)、低GCS评分(P=0.008)、合并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P=0.0002)、环池受压(P=0.038)以及骨窗大小(P=0.007)均为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度脑外伤患者接受去骨瓣手术而言,如果患者有以下情况,高龄、低GCS评分、合并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环池受压以及所需去除的骨瓣较大,则应在术后严密监测,一旦脑积水发生,做好即时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后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45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45例中,术后30 d内死亡43例,存活10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5分、入院时损伤严重度评分≥30分、术前双侧瞳孔散大、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前CT显示基底池完全消失及术中低血压为术后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入院时GCS低、损伤严重度评分高、双侧瞳孔散大、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CT显示基底池完全消失且术中低血压的病人,死亡风险较高,手术治疗对改善预后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4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142例中,术后35例发生脑积水;107例未发生脑积水。术后脑积水发生率为24.6%(35/1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较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为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脑积水是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见并发症。年龄越大,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感染的病人,发生脑积水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室89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34例发生硬膜下积液,选取同期55例未发生硬膜下积液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治疗方案。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瞳孔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的受伤机制在两组患者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影像特征环池受压(P=0.025)、蛛网膜撕裂(P=0.046)、弥漫性脑损伤(P=0.026)、骨窗边缘距中线2.5 cm(P=0.018)存在统计学差异;中线移位10 mm(P=0.003)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线移位10 mm(OR=11.454,P=0.010)、环池受压(OR=12.083,P=0.021)与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相关。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被分为4类治疗,初始治疗成功率91.2%,术后随访3个月,发生硬膜下积液的患者预后不良,有统计学差异(P=0.025)。结论中线移位10 mm、环池受压可增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风险;术后硬膜下积液一旦形成,应当根据影像学特征进行分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合并去骨瓣减压对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4~2010共收治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合并去骨瓣减压对侧硬膜下积液患者14例,先行Ommaya储液囊植入引流硬膜下积液,必要时对头部骨窗给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和腰椎穿刺引流,待硬膜下积液消失后观察1~2周无复发时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术后随访0.5~1年,无硬膜下积液复发、无积液演变成血肿等。患者脑积水症状均逐渐稳定,复查头颅CT示脑室缩小或接近正常,中线结构居中。结论 Ommaya囊植入治疗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合并去骨瓣减压对侧硬膜下积液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13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28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分为脑积水组(45例)和非脑积水组(23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颅内血肿位置、手术持续时间、开放性颅脑损伤、SAH、去骨瓣减压、硬脑膜敞开、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等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血肿部位、开放性颅脑损伤、SAH、去骨瓣减压、硬脑膜敞开、腰穿脑脊液置换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开放性颅脑损伤、SAH、血肿位于硬膜下或脑内、去骨瓣减压、硬脑膜敞开为并发脑积水危险因素,腰穿脑脊液置换为保护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颅脑损伤、硬膜下或脑内血肿、SAH、术中去除骨瓣以及硬脑膜敞开是s TBI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而腰穿脑脊液置换为预防术后脑积水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高危因素和治疗体会,为降低TBI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发生率以及改善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TBI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进行至少6个月随访,发生脑积水患者纳入脑积水组,未发生脑积水患者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术后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分析TBI术后患者脑积水发生相关的高危因素,并观察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对TBI并发脑积水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126例患者中23例发生脑积水,并发脑积水时间为伤后1~10周。与对照组相比,脑积水组患者术前GCS评分较低(t=8.235,P<0.05),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评分较低(t=10.57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年龄、昏迷时间、血肿部位(硬膜下、脑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中线偏移≥10 mm情况有着明显的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积水组患者行VPS治疗,28 d内恢复清醒状态,体温正常,无语言障碍。 结论临床应为TBI患者术前进行术后并发脑积水高危因素的评估,预防脑积水的发生;若已发生,则可通过使用VPS来缓解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两种手术策略(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丘脑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并探讨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32例丘脑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血肿量、中线移位程度、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前GCS评分,及术后24小时GCS评分,并对存活患者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了随访,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统计分析显示血肿量、血肿破入脑室、中线移位大于10mm、术前GCS评分和手术时机5个变量均与预后相关,而与年龄、术后24 h的GCS评分以及手术方式无显著关系。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均是治疗丘脑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患者预后与血肿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中线移位程度、术前GCS评分和手术时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合并硬膜下积液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12月共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合并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1例先将硬膜下积液钻孔引流,拔除引流管后硬膜下积液复发,行V-P分流术,其余8例用V-P分流术进行治疗。结果患者出院时进行头颅CT复查,硬膜下积液消退,扩大的脑室缩小或接近正常。随访0.5年~2年:无硬膜下积液复发,无脑积水的临床表现,脑室大小基本正常。本组无死亡病例,按COS评定:良好4例,中残2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合并硬膜下积液患者,只要硬膜下积液和脑室是自由交通的,用V-P分流手术治疗是有效的和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积水的发生率及其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1例创伤性SAH病人的临床资料,记录病人GCS评分、年龄、性别、去骨瓣减压术、SAH特征等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性SAH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随访2个月,发生脑积水36例(11.96%)。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脑室内出血、SAH厚度和SAH分布是创伤性SAH后出现脑积水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而性别、入院GCS评分、SAH部位、去骨瓣减压术与创伤性SAH后并发脑积水无明显关系。结论脑积水是创伤性SAH后的常见并发症,高龄、脑室出血、SAH严重程度是创伤性SAH后发生脑积水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病人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及分流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28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脑积水危险因素。结果 128例中,术后发生脑积水28例,发生率为2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骨窗面积≥7 cm2是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8例脑积水中,2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按照分流中位时间的3.5 d分为早期分流组和晚期分流组,各11例;早期分流组术后颅内压改善效果更好(P<0.05),颅内压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但是两组脑脊液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脑积水是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见并发症,手术治疗前应充分评估脑积水发生的因素,一旦发生脑积水应查明原因并早期进行分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