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常见致盲眼病的对比敏感度及滤光镜对视觉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滤光镜在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和视网膜色素变性所致盲和低视力患者视觉康复中的作用。方法测定戴滤光镜前、后视神经萎缩34只眼、青光眼30只眼、视网膜色素变性30只眼和正常人60只眼的对比敏感度及戴滤光镜时的变化。结果黄色滤光镜可提高视神经萎缩患者1.5、3、6及12周/度的对比敏感度,青光眼及视网膜色素变性可提高1.5、3及6周/度的对比敏感度。红色滤光镜只能提高个别空间频率,同时也使某些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有所下降。结论黄色滤光镜可作为一种非光学助视器用于上述疾病所致的盲及低视力患者的视觉康复  相似文献   

2.
滤光镜对正常人对比敏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报告测定了30名正常人戴用黄色和红色滤光镜的对比敏感度变化。发现黄色和红色滤光镜能明显提高正常人的对比敏感度,尤其是中及低空间频率时。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对比敏感度改变及滤光镜对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传庆  孙葆忱 《眼科研究》1996,14(3):189-192
用VCTS6000型对比敏感度测试表检查了18例(30眼)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对比敏感度曲线及戴用黄色和红色滤光镜后的改变,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眼的对比敏感度曲线在全频(1.5,3,6,12和18c/deg)降低;高中频段(18,12和6c/d)的降低高于低频段(1.5和3c/deg);峰值左移。黄色滤光镜能明显提高RP患者在1.5,3和6c/deg的对比敏感度,红色滤光镜则能提高1.5和6c/deg的对比敏感度。黄镜和红镜对RP患者对比敏感度的提高,尤其是低频和峰值的提高,改善了患者的视功能,提高了其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活动与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弱视眼视力矫正正常后的对比敏感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弱视患者经治疗后视力≥5.0的弱视眼的对比敏感度。方法对34例(34眼)经过治疗后弱视眼视力≥5.0者和40例(40眼)年龄相匹配的正常眼对比敏感度进行测量。测量采用RM-800对比敏感度仪.对两组眼进行不同空间频率[1.8、3、6、12,18和24周/度(cycles/degree,c/d)]对比敏感度的测量。结果弱视组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较正常组差(P〈0.01),尤其在中、高空间频率下降更明显。结论视力矫治后的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仍存在异常,对比敏感度可以作为评价弱视治疗视觉功能提高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斜视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对比敏感度函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斜视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的对比敏感度函数。方法用稳态VEP的方法对32例斜视性弱视、19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及正常儿童的对比敏感度进行测定。结果两种弱视患者弱视眼的CSF均较正常儿童的CSF低平,表现为中、高空间频率区CSF明显受损,而两种弱视间的CSF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弱视可能均为X通道受损所致。  相似文献   

6.
丁传庆  孙葆忱 《眼科》1994,3(3):179-183
提出滤光镜能提高视功能是在70多年以前,但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多数研究报告显示滤光镜能提高正常人和某些眼病患者的视功能,但也有些结论相反的报告。本文复习分析了有关文献,认为滤光镜能提高正常人和某些眼病患者的视功能(如对比敏感度),并认为今后应重点加强滤光镜如何影响低视力患者视功能的研究,以及影响滤光镜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云计算的视知觉学习系统在弱视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实验研究。收集2014年1-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单眼或双眼弱视患者60例(88眼),年龄5~19岁,随机分为A组(30例,43眼)和B组(30例,45眼)。A组进行传统精细作业训练,B组进行基于网络云计算的视知觉训练,2组均配合常规遮盖疗法,训练3个月,对比2组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双眼的对比敏感度变化,相关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比敏感度的比较进行Bonferroni校正检验。结果经过1个月的训练,2组弱视眼视力均有提高,B组提高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5,P<0.05)。训练3个月后,2组视力及对比敏感度均有提高,其中B组视力提高较A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3,P<0.05),并且B组中单眼弱视患者的相对“健眼”中频区的对比敏感度也有显著提高(t=-3.580,P<0.008 3)。结论基于网络云计算的视知觉训练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弱视患者的视功能,有望成为弱视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稳态VEP的方法对斜视性及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患者非弱视眼的对比敏感度函数(CSF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弱视患者非弱视眼的CSF均较正常儿童的CSF低平,表现为中、高空间频率区CSF的明显受损,提示两种弱视患者的非弱视眼亦非正常,可能有X通道的受损。其原因可能与双眼视及两眼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眼间噪音掩盖技术结合快速对比敏感度测试技术(qCSF)测量弱视患者眼优势度,分析其可行性。方法实验研究。共10例成人弱视患者(弱视组)和17例正常成人对照者(正常组)参与了本研究。双眼先后作为测试眼和非测试眼,给非测试眼分别呈现空间滤波后的噪音和空白背景,测量测试眼的对比敏感度曲线,两者的差值即为非测试眼对测试眼的抑制度。测试时为有效地排除弱视眼对比敏感度损伤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干扰,设定噪音图案的对比度值为噪音对比度阈值的5倍。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弱视组不同空间频率抑制度大小眼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24.25,P<0.01);而正常组不同空间频率抑制度大小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P>0.05)。此外,弱视组的弱视眼对其对侧眼的抑制度显著低于正常组的非优势眼对其优势眼的抑制度(F=24.29,P<0.01);弱视组对侧眼对弱视眼的抑制度略微高于正常组优势眼对其非优势眼的抑制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81,P>0.05)。结论弱视患者存在显著的眼间相互抑制不平衡,表现为弱视眼不能有效抑制对侧眼,而弱视对侧眼对弱视眼的抑制水平与正常人相当。我们认为这一现象可能是导致弱视患者双眼空间视觉损伤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屈光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对比敏感度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屈光不正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对比敏感度改变的差异性。方法:对30例(56只眼)屈光不正性和26例(26只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对比敏感度(CS)进行测定。结果:在明视状态下中、重屈光参差性弱视在中频(6c/d)区CS下降幅度大于屈光不正性弱视(P<0.05);夜视条件下,两弱视组所有空间频率的CS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重度的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质量比屈光不正性弱视低下。  相似文献   

11.
成娟娟  卢炜 《眼科》2010,19(2):113-116
目的了解对比敏感度、噪声、拥挤现象三种视知觉检查在正常儿童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间的差异。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正常儿童5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50例。方法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视知觉检查测评系统中的噪声视力表、拥挤视力表、对比敏感度视力表检查正常儿童及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各50例。根据检测结果对弱视组和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弱视组中不同弱视程度和不同屈光度之间进行比较。主要指标对比敏感度、噪声、拥挤现象的正常和异常人数及构成比。结果弱视儿童及正常儿童对比敏感度异常者分别为60眼(60.00%)和15眼(15.00%),噪声异常者分别为62眼(62.00%)和30眼(30.00%),拥挤异常者分别为56眼(56.00%)和0眼(0%)(P均=0.000)。轻度、中度、重度弱视者对比敏感度异常者分别为32眼(51.61%)、20眼(66.67%)、8眼(100%)(P=0.005);拥挤异常者分别为30眼(48.39%)、18眼(60.00%)、8眼(100%)(P=0.010)。噪声异常者分别为39眼(69.90%)、18眼(60.00%)、5眼(62.50%)(P=0.868)。弱视患者轻度、中度、重度屈光不正者,对比敏感度异常者分别为33眼(70.21%)、9眼(34.12%)、17眼(62.96%)(P=0.011);噪声异常者分别为30眼(63.83%)、15眼(57.69%)、17眼(62.96%)(P=0.868);拥挤异常者分别为30眼(63.83%)、11眼(42.31%)、17眼(62.96%)(P=0.172)。结论对比敏感度、噪声、拥挤现象三种视知觉检查可以用来评估弱视患者视知觉损害状态。(眼科,2010,19:113-116)  相似文献   

12.
选择单眼弱视患儿54例,其中弱视眼54眼,正常眼54眼,对其进行不同背景光照度静态视野分辨阈值及P一VEP变化特点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弱视眼在20℃视野范围内,静态光敏感度阈值均较正常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至P<0.01),以5°内变化明显。弱视眼P一VEP变化特点为其P1峰潜时在各种空间频率刺激时,均较正常眼有延长趋势,P1振幅也均较正常眼有降低趋势。弱视程度不同其受累的P一VEP空间频率也不同。轻度弱视仅表现出高空间频率的改变,中及重度弱视则由高空间频率改变向全空间频率改变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左旋多巴治疗大龄儿童及成人弱视3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联合卡比多巴治疗年长儿童及成人弱视的疗效。方法32例14~42岁弱视患者应用左旋多巴0.48mg/kg、卡比多巴0.12mg/kg,每日分3次饭后口服,连续3个月。44只弱视眼每月复查视力、对比敏感度及视野,观察服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6个月显效11眼(25.0%),有效25眼(56.8%),无效8眼(18.2%)。有效率达81.8%。36只弱视治疗有效眼对比敏感度有不同程度增强,注视暗点有不同程度缩小。服药过程中个别患者有轻微恶心,头晕症状,停药后消失。结论左旋多巴联合卡比多巴治疗大龄儿童及成人弱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黄色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比敏感度和色觉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慧敏  袁朝旭 《眼科研究》1999,17(6):474-476
目的 研究黄色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眼内主观感觉、对比敏感度和色觉的变化。方法老年白内障60人(66眼),随机分成两组,植入黄色IOL30眼,普通PMMAIOL36眼。术后1周,1,3,6月时,分别询问主观感觉、测量视力对比敏感度、色觉。结果 黄色IOL比普通PMMA IOL在空间对比敏感度的低、中频率上显著长春市,主观感觉也较好。结论 黄色IOL比普通PMMAIOL在空间对比敏感度的低、中频率  相似文献   

15.
左旋多巴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视功能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聪  付景珂  鞠红 《眼视光学杂志》2002,4(2):95-98,102
目的:观察“思利巴”的有效成分左旋多巴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单字视力、拥挤视力、对比敏感度、立体视的远期效果。方法:61例5.5-15岁难治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被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传统治疗,实验组加服思利巴3个月,观察两组实验前,实验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末的单字视力、拥挤视力、对比敏感度变化及实验前和实验第9个月的立体视变化。结果:(1)服药组弱视眼:(1)单字视力:第1个月、第2个月逐渐提高且变化有显著性。(2)拥挤视力:第1个月提高有显著性。(3)对比敏感度:服药后1个月中低空间频率改善有显著性,高空间频率无变化。以上结果均保持到实验结果。(2)立体视变化无显著性。(3)服药组优势眼及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无变化。结论:(1)服药2个月后,可改善难治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单字视力,服药1个月可改善拥挤视力。(2)思利巴可改善中低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3)服用思利巴3个月对立体视及优势眼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弱视儿童黄斑光敏感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弱视眼黄斑光敏感度的特点。方法 采用QZS- Ⅱ型自动视野计对105 例(183 眼) 弱视儿童进行黄斑区6°光敏感度( MLS) 的检测。结果 轻、中、重度弱视眼MLS 的平均值分别为23.243 ±1.08dB、21.859 ±1.727dB、19.109 ±1.091dB。经统计学处理, 轻、中、重度弱视眼MLS 的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 中、重度弱视眼MLS 明显低于轻度弱视眼, 而轻度弱视眼MLS与正常眼无明显差异。结论 提示MLS 对中、重度弱视的筛选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客观对比敏感度检查在弱视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通过利用稳态图形VEP,对正常人及弱视患者行对比敏感度检查,初步探讨客观对比敏感度检查的可行性、优越性。方法:所有检查对象,在正常光线下,采用自然瞳孔测试,按常规图形VEP检查方法贴放电极,先检查患者视力较好的眼,后检查视力较差的眼,每一对比度条件下,空间频率自0.5,1.0,2.0,4.0,6.0,8.0,12.0,24.0cpd自动翻转,每只眼依次按照对比度从低到高检查10次,采集,分析不同空间频率的对比度值,输入计算机后,得到空间频率和对比度之间的函数曲线。每一组病例分别计算不同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阈值的样本均数,各组之间采用组间t检验。结果:(1)正常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曲线为钟形,曲线最高点对比度为1.97±0.03,对应空间频率为2.0~4.0cpd。(2)轻度弱视组:在高空间频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重度弱视组:在中、高空间频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类型弱视组的对比敏感度曲线仅在中、高空间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之间对比敏感度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稳态图形VEP作对比敏感度检查是一个较为客观、简单、易行的方法,检查结果与对比敏感度仪检查结果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李昂  曾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5):880-884
目的:探索儿童远视弱视眼的高阶像差与屈光度及对比敏感度的关系。方法:66例远视弱视患儿经10g/L阿托品散瞳7d后进行检影并使用Allegretto波前像差仪进行像差测定;20d待瞳孔完全恢复后在完全矫正屈光不正情况下用CSV-1000对比敏感度灯测试其暗室对比敏感度。结果:带状检影球镜度为+2.60±1.76D,柱镜度为+1.15±0.98D,散光轴为82.83±27.93。而波前像差测得的值分别为+2.76±1.69D,+1.35±1.02D,85.37±30.72D。随着球镜值增大,各阶像差值亦增大。中、低度弱视组两两比较,RMS1,RMS5,RMSh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低度远视组两两比较RMS2,RMSg及C12差异有显著性(P<0.01)。弱视患儿全频段对比敏感度均下降,尤其高频区下降显著,高阶像差中C8及C12与高频段对比敏感度有相关性。结论:波前像差检查及对比敏感度检查均能较正确,全面地反映弱视儿童眼的屈光度及视觉质量,可作为远视、弱视儿童屈光检查的一种客观手段。有助于了解儿童弱视的原因及追踪观察其治疗的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2眼)与观察组(44眼)。对照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灵敏度、Titmus立体视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弱视眼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2行以上的患者为24眼。观察组则为36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2,P<0.01)。训练后两组患者对比敏感度均有所提高。观察组对比敏感度的升高以低、中空间频率升高表现突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频区对比敏感度升高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灵敏度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训练3个月后,拥有>80″~200″黄斑立体视12眼,>400″~800″周边立体视18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恢复≤60″正常立体视6眼,对照组为4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在提高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力、对比敏感度、调节力以及立体视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42名(61眼)斜视性/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激光-视网膜视皮质的时空对比敏感度函数(SpatiotemporalContrastSensitivityFunction,STCSF)并与对照组作了比较。当时间频率为4Hz,16Hz,弱视眼的STCSF差别不显著,就空间频率而言,全频段STCSF下降,其下降幅度与视力下降的程度有密切联系。轻度弱视组仅表现为曲线下沉并在中、高频区倾斜;但中度、重度弱视组则表现为切削样变,曲线,峰值及截止频率左移等。木文从视觉通道的角度讨论了弱视儿童视力和STCSF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