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过程中,CHB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YMDD变异的关系.方法 将服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治疗前血清中HBV-DNA水平高低分成两组,低于1.00×105copies/ml为Ⅰ组,高于或等于1.00×105copies/ml为Ⅱ组,对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清中HBV-DNA水平与YMDD变异率及变异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清HBV-DNA水平高于或等于1.00×105copies/ml组发生YMDD变异显著高于HBV-DNA水平低于1.00×105copies/ml组(P〈0.01).YMDD变异类型与血清HBV-DNA定量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HB患者血清HBV-DNA水平越高,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越容易产生YMDD变异,YMDD变异类型与血清HBV-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血清HBV-DNA阳性产妇产后脐带血及乳汁HBV-DNA载量,探讨胎儿宫内感染HBV及乳汁携带HBV与产妇H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选取在产科住院分娩的HBV-DNA阳性产妇149例,采用FQ-PCR方法检测产妇产前血清、产后脐带血和乳汁HBV-DNA载量.结果 ①选择有HBV感染史产妇304例中149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49.01%(149/304);②149例HBV-DNA阳性产妇胎儿宫内感染为42.95%;HBV-DNA阳性孕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71.14%)显著高于脐血(42.95%)(P<0.01); HBV-DNA≥1×105组脐带血、初乳及满月乳中HBV-DNA阳性率(61.29%、82.80%、100.00%)显著高于1×103≤HBV-DNA<1 ×105组(12.50%、51.79%、75.00%)(P<0.01);满月乳中HBV-DNA阳性率(90.60%)显著高于初乳(71.14%)(P<0.01).结论 HBV-DNA阳性孕妇胎儿HBV的宫内感染率及乳汁中携带HBV的阳性率高,与孕妇血清HBV-DNA载量正相关,阻断HBV的宫内感染及减少乳汁携带HBV者,必须有效的降低孕妇血中的HBV-DNA载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含量和HBV-DNA含量与ADA及ALT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6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大三阳、小三阳、小二阳3组,分别进行了实验指标的检测,血清HBeAg定量采用时间分辨法,血清HBV-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FQ-PCR),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法。结果大三阳组HBV-DNA定量阳性率(94.78%)显著高于小三阳组(31.82%)和小二阳组(35.51%)(P<0.01);HBeAg含量>4.0Ncu/ml组中HBV-DNA含量>107组的阳性率(67.03%)显著高于HBV-DNA含量105-7组(44.45%)和HBV-DNA含量103-5组(9.00%);ADA及ALT水平在小二阳、小三阳、大三阳组中异常率依次升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含量和HBV-DNA含量与ADA及AL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小三阳、小二阳组(HBeAg阴性)HBV-DNA阳性率(31.82%、35.51%)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四型胶原(Ⅳ-C)并统计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依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105拷贝/mL、105~107拷贝/mL、>107拷贝/mL3组并对组间肝纤维化指标进行q检验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HA、PCⅢ、Ⅳ-C含量均高于正常上限,HBV DNA与HA、PCⅢ、Ⅳ-C间均无直线相关性(r=0.137,P=0.343;r=0.264,P=0.063;r=0.090,P=0.532),3组间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肝纤维化指标间没有相关性,抗病毒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对其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V-M与HBVDNA含量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以便合理地使用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BV-M定量,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HBeAg阳性患者,HBV-DNA检出率94.07%(127/135),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77.07%(158/205),P<0.01.HBeAg>0.9NCU/mL组患者HBV-DNA含量(6.5±1.3)明显高于HBeAg0.03~0.9NCU/ml组含量(6.12±1.4).HBsAg含量与HBeAg含量密切相关,并与HBV-DNA含量有关,P<0.01.HBV-DNA>105cps/L组HBeAg含量明显高于HBV-DNA<105cps/mL组P<0.01. 结论:血清中HBsAg含量与HBeAg含量有关,HBeAg含量与HBV-DNA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与母婴宫内传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血清中HBV-DNA含量以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 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阳性率为18.5%(17/92),高于脐带血HBsAg的阳性率5.4% (5/92)(P<0.01);血清HBeAg阳性孕妇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41.2% (14/34),高于HBeAg阴性孕妇组的阳性率5.2% (3/58)(P<0.01);且胎儿宫内感染率随母亲血清HBV-DNA含量的增加而升高,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率呈正相关(x2=9.439,R=0.46,P<0.01).结论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是监测乙型肝炎发生宫内传播的较敏感指标;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闫芳  王岐 《山西临床医药》2012,(1):38-38,7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与唾液中HBV-DN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在3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BV-DNA〉103 copies/mL者268例,阳性率为89.33%。唾液HBV-DNA〉103copies/mL者219例,阳性率为73.00%。血清、唾液HBV-DNA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86,P〈0.01)。结论:血清中HBV-DAN与唾液中HBV-DNA的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当唾液中HBV-DNA〉105 copies/mL时同样导致HBV的水平传播,这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血清指标之间的关联。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结果 11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对数值)为5.32±1.37,透明质酸水平为(197.81±85.37)mg/mL,Ⅲ型前胶原水平为(142.66±30.28)μg/mL,Ⅳ型胶原水平为(90.34±20.53)μg/mL,层粘连蛋白水平为(143.96±31.79)μg/mL,均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4项血清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4项血清指标上升,但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血清指标检测值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BV-DNA 水平与肝纤维化血清指标之间的关联。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 HBV-DNA 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结果11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BV-DNA 水平(对数值)为5.32±1.37,透明质酸水平为(197.81±85.37)mg/mL,Ⅲ型前胶原水平为(142.66±30.28)μg/mL,Ⅳ型胶原水平为(90.34±20.53)μg/mL,层粘连蛋白水平为(143.96±31.79)μg/mL,均高于对照组(P <0.01)。患者血清 HBV-DNA 水平与肝纤维化4项血清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4项血清指标上升,但患者血清 HBV-DNA 水平与肝纤维化血清指标检测值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GF-Ⅰ在慢性肝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表达,同时应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法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结果 不同程度肝病患者血清中IGF-Ⅰ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慢性乙肝(轻、中、重度)组血清游离IGF-Ⅰ水平均高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患者IGF-Ⅰ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1);在肝硬化组按Child-Pugh分级,IGF-Ⅰ从A级组到B级组、到C级组逐渐下降(A级组与B级组,B级组与C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IGF-Ⅰ水平随着HBV-DNA定量的升高而升高,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结论 IGF-Ⅰ是在肝脏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判断肝细胞功能不良的重要指标.检测IGF-Ⅰ对肝病患者尤其是判断肝硬化进展情况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8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实时荧光PCR检测HBV-DN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拷贝组(1.0×105copy/mL)与低拷贝组[(1.0×103)~(1.0×105)copy/mL]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CD3~+%、CD4~+%、CD8~+%、CD4~+/CD8~+T淋巴细胞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lgHBV-DNA与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比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存在负相关性(r=-0.659,P0.05);HBeAg阳性与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比较,lgHBV-DNA、CD3~+%、CD4~+%、CD8~+%、CD4~+/CD8~+T淋巴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与HBV-DNA载量交互作用,互为因果加重肝脏炎症损伤,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同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指标进行结果分析,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实验室信息,满足临床需求。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120例临床已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病毒拷贝数。将患者血清HBVDNA检测结果分为A、B、C3组,其中A组(40例):103~104copy/mL,B组(40例):105~106copy/mL,C组(40例):大于107copy/mL,健康对照组(40例):小于1.00×103copy/mL;采用免疫比浊法应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每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结果结果显示3组(患者组)血清IgG、补体C3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血清补体C4、hs-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组与C组间血清Ig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gG、补体C3指标可以作为反映肝脏损伤的敏感指标,将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通过患者组间比较发现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的高低及肝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无关,同时也为研究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联合干扰素α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恩替卡韦片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替诺福韦联合干扰素α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各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血清干扰素γ水平,并统计两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4%(37/41),高于对照组的67.50%(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时,观察组血清干扰素γ水平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治疗48周后观察组血清IL-10、干扰素γ水平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2周时血清HBV-DNA转阴率为53.66%(22/41)、治疗24周时为63.41%(26/41)、治疗48周时为90.24%(37/41),高于对照组(30.00%、40.00%、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5/41),对照组为12.50%(5/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α联合替诺福韦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γ、IL-10水平,提高血清HBV-DNA转阴率,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HBV cccDNA与肝组织HBV cccDNA、血清HBV DNA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 (FQ-PCR),对69例乙肝携带者、慢乙肝、乙肝肝硬化及肝癌血清及15例肝组织的HBVcccDNA、HBV DNA进行检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定量检测血清HBsAg.结果:(1)肝组织HBV cccDNA阳性检出率为86.7%,高于血清HBV cccDNA阳性检出率(66.7%,P<0.05);(2)血清中HBV cccDNA与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呈正相关(r=0.72,P< 0.05);(3)血清HBV cccDNA拷贝数随HBV DNA水平升高而增大,且两者水平呈正相关(r=0.82,P<0.05);且HBV DNA高水平组(HBV DNA≥105 copies/mL)的血清HBV cccDNA的阳性检出率(96.6%)高于低水平组(103 copies/mL≤HBV DNA<l×105 copies/mL)(67.5%) (P< 0.05);(4)血清HBVcccDNA检出率随着病程进展而升高,在乙肝携带者、慢乙肝、乙肝肝硬化及肝癌中检出率分别为33.3%、83.3%、87.0%、87.5%,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HBV cccDNA可间接反映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情况,且与血清HBV复制指标HBV DNA显著相关;并与乙肝不同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哺乳对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感染HBV孕妇(HBsAg、HBeAg、HBV-DNA阳性),其新生儿均于出生24小时内肌注HBIG 200IU,2周后重复注射200IU;并按0,1,6方案常规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每次10μg.分别采集孕妇分娩前血清、初乳和婴儿7月龄血清,检测肝功能,HBV-DNA含量和HBV-M.按母乳HBV-DNA检测结果分母乳HBV-DNA含量>1×103copes/ml组和<1×103copes/ml组;对母乳HBV-DNA含量>1×103copes/ml组分为哺乳组和未哺乳组,并随访各组HBV母婴传播发生率.结果母乳HBV-DNA含量>1×103copes/ml组婴儿HBV感染率显著高于母乳HBV-DNA含量<1×103copes/ml组婴儿(P<0.05).结论拟出了感染HBV产妇哺乳护理措施,提出了母乳HBV DNA高含量和某些特殊情况时应禁止哺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孕妇分娩前HBV-DNA载量与婴儿HBV宫内感染免疫失败的关系,分析不同HBV-DNA载量孕妇的婴儿免疫失败情况.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HBv-DNA阳性孕妇及对应婴儿各878例,按照母亲HBV-DNA载量将其对应婴儿分为4组,A组315例,母亲5.0×102copies/mL< HBV-DNA< 1.0×106copies/mL;B组126例,母亲HBV-DNA(1.0~9.9)×106 copies/mL;C组292例,母亲HBV-DNA(1.0~9.9)×107copies/mL;D组145例,母亲HBV-DNA≥1.0×108copies/mL.分析母亲HBV-DNA载量与婴儿乙型肝炎主-被动免疫后免疫失败率的关系.结果 878例婴儿出生时HBV-DNA阳性36例,其中29例发生免疫失败;A,B,C,D组免疫失败率分别是0,3.18%,3.42%,10.34%,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88,P<0.01).结论 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发生在母亲分娩前HBV-DNA≥1.0×106 copies/mL者,HBV-DNA> 1.0×108 copies/mL者免疫失败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血清补体C_3在慢性乙型肝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补体C3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实验室信息,满足临床对患者的诊治需求。方法对临床已确诊的120例慢性乙肝患者使用罗氏Lightcycler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仪检测其血清病毒拷贝数,并以HBV载量为标准,分为低、中、高3组进行研究;用免疫比浊法借助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补体C3。结果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的病毒拷贝数,据此可将患者血清HBV-DNA检测结果分为A、B、C 3个组,其中A组:103~104copy/mL,B组:105~106copy/mL,C组:≥107copy/mL;每组检测补体C3指标,结果显示,A、B、C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补体C3均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毒载量(A组、B组、C组)检测补体C3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补体C3指标降低,提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有肝脏功能的损伤,故血清补体C3指标的检测将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不同病毒载量组间血清补体C3指标比较,降低程度不明显,提示可能是不同病毒载量的高低不能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功能的损伤程度,同时也为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miR-122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DNA)的相关性,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血清miR-122,ALT和HBV-DNA水平,并做三者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分析。结果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显示慢性乙肝或早期肝炎感染患者HBV-DNA载量显著高于其它患者(F=12.355,P=0.00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患者(F=24.654,P=0.000),ALT和HBV-DNA相关性与HBV-M模式无显著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随着HBV-DNA载量的增加,ALT含量80U/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例逐渐升高(u=86.313,P=0.000)。相关性分析表明,ALT含量与HBV-DNA载量显著正相关(r=0.919,P=0.034)。随着HBV-DNA载量的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iR-122水平逐渐升高(F=1463.435,P=0.000)。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miR-122与HBV-DNA载量呈显著正相关(r=0.975,P=0.012)。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iR-122,ALT和HBV-DNA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三者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因此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中应用三者联合检测,相互补充,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检验中低于检测下限(500u/mL)实测值的临床价值。方法 180例6个月内首次血清HBV DNA0~500u/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血清HBV DNA水平,3个月1次,共1a;56例监测期间血清HBV DNA最高拷贝为0u/mL为减少组,57例HBV DNA0~103 u/mL为维持组,36例HBV DNA103~104 u/mL为升高1组,31例HBV DNA104 u/mL为升高2组;观察各组首次HBV DNA检测载量值,并比较随访期间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和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的变化。结果血清HBV DNA升高1组和升高2组首次血清HBV DNA载量(2.32±0.27、2.37±0.24)高于减少组(1.92±0.24)和维持组(2.12±0.29),减少组HBV DNA载量低于维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a中,HBV DNA升高1组、升高2组血清GPT升高至正常参考值2倍以上比率(25.00%、38.71%)高于维持组(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病毒抑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升高早于其他血清学指标,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实测值越接近检测下限(500u/mL),1a内疾病复发及肝损伤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0.
张小乐  苏永才  邓斌  冯新武  苏良献 《临床荟萃》2012,27(19):1667-1670
目的 分析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与梗死面积及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之间的关系,评价BNP在AMI患者的危险分层和短期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非心力衰竭初发AMI患者82例,按照心电图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比较各组BNP水平;并按照BNP水平分为BNP<100 ng/L组,BNP≥100~200 ng/L组和BNP≥200ng/L组,比较各组MACE的发生率.结果 STEMI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NSTEMI组,(208.4±180.2)ng/L vs(93.6±76.8)ng/L (P<0.01).BNP≥200 ng/L组MACE发生率高于BNP≥100~200 ng/L组和BNP<100ng/L组(分别为46.2%,8.33%,3.12%;P<0.01).BNP与住院期间和短期MACE发生相关(HR=0.985,95%可信区间CI=0.973~0.996;P<0.01).结论 AMI患者的BNP水平越高,梗死面积越大,近期MACE发生率越高,高BNP水平是与住院期间和短期MACE发生率相关的危险因素.BNP测定有助于AMI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