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晗 《健康大视野》2007,15(4):30-31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197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55%,阿斯匹林组为3.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瓣膜病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华法林加用阿司匹林对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疗效。方法选择房颤患者共14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83例,给予华法林口服;B组65例,阿司匹林及华法林口服,两组患者均予以监测INK,INK在2.0—3.0之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清电解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观察:(1)两组患者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及周围动脉栓塞等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病死率;(2)出血并发症(胃肠道出血,血尿。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周围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因栓塞而再入院例数无明显差异。加用阿司匹林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结论加用阿司匹林对房颤病人预防血栓栓塞与单用华法林效果相当.但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后无症状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及华法林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分析住院转复房颤期间(第1次)及转复后随访(第2次)的临床资料及经食道心脏超声(TEE)结果,观察新发血栓的情况;比较服用华法林及未服用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结果(1)第1次TEE85例患者均未发现心腔内血栓形成,第2次TEE发现新发血栓18例(21.2%),其中8例有无症状房颤发作;(2)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中60.5%(55/85)并发糖尿病;新发血栓的患者中72.2%(13/18)并发糖尿病;(3)华法林组和非华法林组之间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2.8%和31.6%,差异显著(P〈0.05)。结论(1)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其可能主要由无症状房颤所致;(2)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高;(3)华法林可降低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的抗栓疗效和出血危险性。方法140例非瓣膜病性AF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4例,服用华法林服用从1.5mg开始,1次/d,根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剂量,INK达标为2.0—3.0,持续服药,并随访1年;对照组66例,持续服安慰剂,并随访1年。观察两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分剐为o%和2.7%,对照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5%和0%。两组比较差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性AF患者,华法林抗凝目标INK值在2。0—3.0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华法林、阿司匹林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心房颤动患者2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组,每组106例.比较两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华法林抗凝治疗组血栓栓塞事件总发生率为7.5%(8/106),显著低于阿司匹林治疗组的17.0%(18/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治疗组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106)和8.5%(9/1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法林预防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效果显著优于阿司匹林,并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李超  朱小燕 《现代养生》2023,(22):1693-1695
目的 对比分析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钠对心脏瓣膜病术后患者凝血指标和血栓发生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3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收治的104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年龄、性别均衡可比的原则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华法林抗凝,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及血栓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IB、PT、APTT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患者FIB、PT、APT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低分子肝素钠的观察组患者血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应用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钠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降低血栓发生率,但低分子肝素钠的抗凝效果优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优缺点,及解决经桡动脉途径不足之处的方法。方法选取CAG和PCI的患者共300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150例)和股动脉组(150例),对比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对比解决桡动脉痉挛不同方法的有效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手术成功率、PCI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在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2.0%,3/150)、术后全身不适率(0,0/150)、术后全身并发症发生率(0,0/150)、住院时间[(4.1±2.1)d]、住院费用[(3.7±2.8)万元]方面均显著优于股动脉组[分别为7.3%(11/150)、100.0(150/150)、2.7%(4/150)、(7.8±3.4)d、(5.0±3.4)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与经股动脉途径同样有效、可行,而且穿刺局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别嘌醇对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影响。方法收集华法林抗栓治疗的慢性永久性房颤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治疗组(120例)维持原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嘱低嘌呤饮食;联合治疗组(120例)在常规华法林抗栓治疗,低嘌呤饮食的基础上,加用别嘌醇100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2周后,观察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NR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的INR较华法林治疗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别嘌醇会增加华法林的抗栓作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INR,及时调整华法林用量。  相似文献   

9.
汪扬 《现代保健》2010,(27):85-86
目的提高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的使用率,以减少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强调需密切监测标准化比值,以减少华法林的出血不良反应。方法总结2004年5月~2009年5月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3.33%,无出血并发症为发生。结论无抗凝禁忌证的心房颤动患者,均应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应密切监测服用期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确保华法林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致死或致残的最主要的原因,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策略中重要的一环,为房颤药物治疗的基石。华法林是目前明确唯一可以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和栓塞风险、降低死亡率的药物,2006年房颤治疗新指南将华法林应用从严,建议应用于具有一项高危因素(既往卒中、一过性脑缺血或栓塞、风湿性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或一项以上中等危险因素(年龄≥75岁、高血压、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35%或左室短轴缩短率≤25%、糖尿病)的房颤患者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现针对笔者曾遇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致出血并发症的4例讨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持续性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应用个案管理方式干预的护理效果,使患者及时就医、尽早治疗、早日恢复健康。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3月在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8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个案管理模式,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情况,护理满意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30、60、90 d的INR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5.0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5.25±1.75)d,短于对照组的(7.45±1.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采取个案管理可提高INR达标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缩短住院时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迟发型假性动脉瘤发生的病因及诊治经验,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对本院1700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并发迟发型假性动脉瘤12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老年迟发型假性动脉瘤通患者经彩色多普勒确诊,其病因为股动脉严重脉粥样硬化。其中10例患者经徒手压迫或超声引导下压迫,成功修复;1例超声探头定位引导压迫未成功,在超声引导下给予凝血酶注射修复成功;1例病人假性动脉瘤自发破裂,外科手术修补后修复。结论彩色多普勒能及时发现迟发型假性动脉瘤病变,及时发现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胡国 《药物与人》2014,(10):303-304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房颤的总患病率为0.77%,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长,80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7.5%[1]。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体循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率,但我国目前仅有2%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原因主要是应用华法林所致出血并发症而且老年患者常有肝、肾功能不全,或有痴呆,影响用药依从性。本文着重探讨房颤患者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会忠  郭艾明 《中国保健》2006,14(24):109-110
目的探讨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8例经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结果8例均治愈,其中3例徒手压迫,5例行超声引导下压迫.结论股动脉穿刺术后患者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术前使用抗凝药物、患者的依从性、高血压病与肥胖症患者、不正确的穿刺、术后压迫包扎不当等,因此应对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70例老年房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各组均常规给予病因治疗,合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心室率等,对照组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日。治疗组化验凝血四项后开始口服华法林,2.5mg/日,定期监测INR调整华法林用量,调整INR在2.0-2.5。对比两组患者服用华法林和阿斯匹林等抗血栓药物后,3年内脑栓塞、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55例中脑栓塞11例(31.4%),脑出血2例(5.7%),治疗组55例中脑栓塞1例(2.9%),脑出血2例(5.7%)。脑栓塞发病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脑出血发病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距(P〉0.05)。结论口服华法林对房颤病人发生脑栓塞的预防疗效明显,不增加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方法对我院就诊的老年慢性房颤患者资料进行随访调查,对比服用华法林和阿斯匹林药物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同阿司匹林组比较显著下降;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并发非致死性出血机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老年慢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华法林比阿司匹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56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28例。A组给予经桡动脉介入治疗,B组给予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对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各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各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治疗1周后显著改善,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心室颤动2例、穿刺点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4/25);B组患者中,心室颤动2例、穿刺点血肿2例、假性动脉瘤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M透明敷料贴用于预防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穿刺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为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未使用透明敷料贴患者80例,观察组为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使用3M^TMTegaderm^TM透明敷料贴固定动脉鞘患者120例。分析患者出现动脉鞘管折断、造影管折断、股动脉痉挛、穿刺处淤斑以及皮下血肿等并发症情况,评估使用3M透明敷料贴固定动脉鞘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观察组动脉鞘管折断、造影管折断、股动脉痉挛、穿刺处淤斑以及皮下血肿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8%(7/120)比26.2%(2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M透明敷料贴价格低廉,安全性好,应用于固定股动脉穿刺鞘管可以有效减少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且操作方法简单,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是比较经动脉和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护理的优缺点,为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我院120例冠脉介入术患者按途径分为两组,经桡动脉组70例,经股动脉组50例,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患者的感受、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表明局部血肿和加压包扎易出血为经股动脉介入术的高发并发症,两组住院时间上相比,经桡动脉组为3~4天,股动脉为7~10天.结论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护理容易操作,患者的疼痛感减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12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Starclose血管缝合器患者各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经股动脉行CAG和PCI并应用Starelose血管缝合器缝合股动脉穿刺点的患者160例(缝合组),同期入院行CAG和PCI但采用手工压迫止血方法的患者31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止血成功率,迷走神经反射、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痿、下肢血栓形成和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计算由于应用Starclose血管缝合器以及出现穿刺处局部并发症而造成的额外费用;统计患者术后制动的时间.结果 缝合组止血成功率为98.8%(158/160).对照组为100.0%(310/3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缝合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6%(1/160).对照组为12.6%(3D/3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平均费用比对照组增加3498.7元,例.缝合组术后平均制动时间为4h,对照组为28 h.结论 应用Starclose血管缝合器可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制动时间明显缩短,对减少患者痛苦及缩短住院时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