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婕 《当代医学》2016,(36):188-189
目的:分析探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方法将患有小儿手足口病的40例患儿随机分成2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试验组采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观察2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以及溃疡愈合时间等。结果试验组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退热时间(2.3±0.8)d、皮疹消退时间(3.2±1.2)d以及溃疡愈合时间(2.8±1.4)d;对照组退热时间(3.8±1.2)d、皮疹消退时间(5.3±1.8)d以及溃疡愈合时间(5.5±2.0)d。各项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3例予以利巴韦林静脉滴注,观察组9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疗程5-7 d.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在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常规补液等对症处理,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治疗组同时联合喜炎平注射液(0.2~0.4)mL/(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效1例,其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较单一应用抗病毒药物疗效更佳,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喜炎平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为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组,共92例;对照组为病毒唑注射液静脉滴注组,共76例。两组均辅助水溶性维生素静脉滴注,连续治疗7 d后,观察热退、皮疹消退的时间。结果治疗组热退、皮疹消退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3%,高于对照组8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统一的入选条件,选取9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方案,观察组则采用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疹消退时间及退热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蓝芩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病情,减少患儿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喜炎平注射液在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治疗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10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研究组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体温恢复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有效率.结果:研究组体温恢复时间为(37.35±20.07)h,早于对照组(49.68±23.06)h,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皮疹消退时间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86.7%,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李兆明 《吉林医学》2016,(4):893-894
目的:分析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小儿手足口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9例)和观察组(n=49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皮疹消退时间、愈合时间分别为(3.45±1.24)d、(7.54±1.39)d,优于对照组的(5.65±2.34)d、(12.43±2.7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儿手足口病采取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静脉滴注喜炎平、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对照组50例单纯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3~5d。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和皮疹消退时间分别为(3.0±0.8)d和(4.2±0.8)d,明显少于对照组(5.7±0.6)d和(6.7±0.6)d。观察组体温恢复及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无副反应发生。结论: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毒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应用喜炎平注射液5~10mg/kg·d加入5%GS 100~250ml静滴对80例手足口病进行治疗。分治疗组(44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常规治疗予利巴韦林10mg/kg·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按5~10mg(kg·d)每日1次,连用5~7d。结果:临床疗效满意,治疗组在退热时间优于对照组(P〈0.001),皮疹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疗效短,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刘冰 《中外医疗》2014,(10):105+107-105,107
目的:探讨采用喜炎平联合阿昔洛韦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该院就治小儿手足口病患儿78例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喜炎平联合阿昔洛韦注射液药物治疗方法,对照组(38例)采用阿昔洛韦注射液药物治疗方法,并对两组治疗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及治愈情况进行比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2%,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口咽溃疡愈合时间及治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喜炎平联合阿昔洛韦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其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58例手足口病合并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予抗生素抗茵、利巴韦林抗病毒及对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支气管肺炎可明显提高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36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72例手足口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静脉滴注喜炎平,对照组滴注利巴韦林,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住院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无差异,两组疗效相似(P均>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能缩短住院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并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58例手足口病合并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予抗生素抗菌、利巴韦林抗病毒及对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支气管肺炎可明显提高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58例手足口病合并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予抗生素抗菌、利巴韦林抗病毒及对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支气管肺炎可明显提高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凌飞  赵文雷 《吉林医学》2014,(9):1888-1888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与对照组(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热消退、疱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有效缩短病程,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综合治疗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国深 《当代医学》2010,16(9):83-84
目的观察临床综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用病毒唑、西咪替丁、喜炎平治疗,对照组50例用病毒唑、西咪替丁治疗。5d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和症状、体征、发热改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6%,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率为54%,总有效率为78%,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治疗组退热、口腔疱疹消退及手足臀部皮疹消退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病毒唑、西咪替丁、喜炎平临床综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6,(5):598-600
目的:观察双金清热口服液与喜炎平配伍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碘甘油口腔护理,适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退热剂退热治疗。对照组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用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5%,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观察组治愈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喜炎平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择18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n=90),其中观察组使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44%,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热消退时间分别为(1.48±0.29) d和(3.11±0.18)d,疱疹消退时间分别为(2.11±0.54)d和(4.29±0.87)d,观察组的症状消退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疗效,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开喉剑喷雾剂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方法:选取82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为观察对象,依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则加用开喉剑喷雾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8±0.5)d、疱疹消退时间为(3.1±1.2)d,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2.4±0.6)d,疱疹消退时间为(3.8±0.7)d,且观察组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开喉剑喷雾剂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安全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儿康复,效果优于单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喜炎平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0年10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50例患儿给予喜炎平5~10mg/(kg.d)静脉输注,对照组50例患儿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输注。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体温恢复及皮疹消退时间对比,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应作为临床上治疗手足口病的优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