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惠芳  刘欣伟 《河北医药》2012,34(14):2220-2221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的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下肢深静脉,是骨科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腘静脉、股静脉等下肢深静脉易发生DVT,少数栓子脱落可致肺栓塞(PET)导致死亡.国外文献报道,择期骨科手术DVT的发生率为52%,人工关节置换术为50%~60%,脊髓损伤引起瘫痪者为75%~80%[1].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DVT 患者有明显的症状.本文将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32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预防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深静脉血栓(DVT)多见于下肢及髂部,最常见于腘静脉[1-2].膝关节手术因邻近血栓好发部位,术中应用止血带等因素,较髋关节、脊柱、妇科等高危手术DVT发生率更高[3-6].其中出现症状性肺栓塞(PE)者占20%~50%.1%~5%的PE患者会发生致命性血栓.而90%PE来源于下肢静脉[7].因此增强对膝关节术后下肢DVT危险因素的认识,提高血栓预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造成静脉血栓的原因为Virchow三要素: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膝关节手术因直接作用于血栓好发部位,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肢体循环,诱导高凝血状态,故其血栓发生率较高.因此膝关节术后并发DVT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对膝关节术后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为术后抗凝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较高,有学者报道高达(18.29±0.23)%[1],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静脉血栓多表现为周围型 [2],且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内径增宽的同时下肢深静脉血液淤滞度更明显、时间更长 [3].而TKA术后并发下肢动脉血栓的...  相似文献   

4.
陈植  徐芳露  彭育沁  王正飞  陈兵乾 《江苏医药》2021,47(12):1264-1266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应用脉冲冲洗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方法 行TKA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29例,术中用脉冲枪对膝关节进行脉冲冲洗;对照组29例,术中用普通注射器进行冲洗.在术前3 d以及术后第3、7、14天分别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浆D-D水平,行双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超检查DVT.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4 d拆线,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伤口裂开等并发症.术后第3天,试验组血浆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3d双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超均为正常;术后第3、7天,试验组双下肢DVT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KA中应用脉冲冲洗可引起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增高,使用时应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系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见下肢,常发生于骨科大手术后[1].研究表明,在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率40.0%~60.0%[2],其形成原因,主要是血流减缓、血管壁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年龄一般较大,术中出血较多,术后卧床时间较长,这都是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因此,手术前后的综合预防措施是防止DVT的关键.本文就综合预防措施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方法 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行病因高危因素评估,术前做好宣教,健康指导,静脉护理,术后用药护理,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等综合预防措施.结果 经护理干预,10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仅有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未出现肺栓塞.结论 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0%~70%,DVT继发的肺栓塞(PE)发生率为4.6%~19.7%[1].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综合预防,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防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 单侧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儿111例,术后3~13 d行双下肢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发生情况;对13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总发生率为31.5% ,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THR)25.3% ,全膝关节置换术(TKR)50.0% ;未见症状型肺栓塞患者.结论 术后DVT发生率与关节置换种类有关,TKR高于THR.  相似文献   

8.
王聪 《首都医药》2014,(24):62-63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防控方法。方法2O09年1月一2012年10月对154例我院骨科大手术术后患者血栓情况进行观察。对1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别采用中西药两种方法进行预防治疗,并对59例患者采用益气活血中药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活血通脉汤,同时进行CPM机功能锻炼。在髋膝置换术后应用活血I号方口服。结果与结论骨科患者DVT重在预防,提高认识,在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降低DVT的发生率。研究表明,中西药物均能降低DVT的发生率;下肢骨折创伤术后早期运用中药干预,能达到预防下肢DVT的目的。中医药对于术后下肢DVT的预防可达到与西药相似的效果,且较为安全,应充分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9.
耿雪  孟姣  李迎春  王锦 《河北医药》2016,(4):633-635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在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的效果。方法将20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集束化干预组和对照组。集束化干预策略包括早期功能锻炼、饮食饮水指导、梯度压力弹力袜和药物预防四项,分别在术前及术后7 d 内观察记录患者下肢 DVT 的相关症状,检测术前及术后凝血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踝上、髌上及髌下肢体直径均在术后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Hofman 征和 Neuf 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集束化干预策略能够减轻关节置换患者术后 DVT 的相关症状,对降低 DVT 发生风险有效。  相似文献   

10.
邵晓华  王雅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2712-2713
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的常见并发症,轻者可以限制下肢活动而影响术后康复,重者可以继发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和肺栓塞而致残、致死[1].笔者对48例THR患者实施循证护理预防术后DVT,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10例拟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6).两组患者均行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术后使用弹性袜预防DV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疗程10d,比较两组DVT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10例患者共发生14例DVT,发生率为12.7%;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有3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1例出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出血症状较轻,及时停药观察后均消失.结论 低分子肝素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常见并发症[1]。TKA术后DVT发生率为53.8%[2]。应用抗凝药物联合抗栓压力泵对预防DVT有重要作用,可以使DVT发生率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临床防治对策。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DVT的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DVT组),选取同期行上述关节置换术术后无下肢DVT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非DVT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探求下肢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是否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是否异常、手术类型、置换关节数、假体类型、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机械抗凝类型等指标构成差异显著(P<0.05)。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显示年龄60岁以上、手术类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合并糖尿病(、凝血指标异常、使用骨水泥型假体、术后物理抗凝类型(未使用下肢血液循环泵)等指标是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凝血功能异常、手术类型、糖尿病、假体类型、术后物理抗凝类型是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强化术前辅助检查与评估、术后监测与积极预防性抗凝治疗是预防下肢DVT的必要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局部应用和静脉应用在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方面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符合标准的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00例患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术中止血的47例患者作为A组,静脉使用氨甲环酸术中止血的53例患者作为B组。分别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术前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术后5~7 d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有无深静脉血栓(DVT)。结果 A组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少于B组,未输血患者术后1、3、5 d血红蛋白值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均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随访均无下肢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和静脉应用比较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量,二者均不增加DVT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使用空气波治疗仪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疼痛情况的影响,以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在临床常规手术后第1天,双下肢应用POWER空气波治疗仪治疗;对照组在临床常规手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双下肢静脉管壁光滑度、肢体肿胀、疼痛程度。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周后肢体重度肿胀、疼痛及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空气波治疗仪能明显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对早期DVT的预防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熏DVT)是髋、膝关节置换术的主要并发症,文献报道未行任何预防措施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约50%机会发生DVT,近端DVT是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熏PE)的主要来源,致命的肺栓塞发生率2%~3%,它是髋、膝关节置换术病例中术后早期死亡的原因。为此,将髋、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问题综述如下。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发生原因Wheeler等(1991)报告未行预防处理的髋关节置换术DVT发生率为52%,致命的PE发生率为2.4%。膝关节置换术DVT发生率高达66%,但没有致命的PE发生。在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对1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溶栓、抗凝、中药等治疗,配合护理及预防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6例完全再通,ⅡA型再通2例,ⅡB再通3例,随访1~5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已形成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抗凝、中药等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再通率高,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手术中由于创伤严重且出血较多,术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肿胀和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切口愈合和行走功能恢复[1]。研究表明,马铃薯外敷具有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静脉输液外渗,预防接种局部结节和静脉炎的形成[2-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综合康复治疗与低分子肝素联用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我科自2003年7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260例患者380个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腹壁下注射,术后定时按摩小腿肌肉;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足踝主动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足底静脉泵治疗、CPM治疗.于术前及术后第3天、第7天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并同时对两组患者伤口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48 h对照组患者伤口引流量为(252.2±41.4)ml,治疗组为(260.8±35.2)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均在术后第3天发生血红蛋白轻、中度下降,至术后第10天均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第7天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对照组有10例发生DVT,治疗组有4例发生DVT.治疗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致死性肺栓塞患者.治疗组有1例死于肺部感染并发症.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与低分子肝素联用能有效预防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后DVT发生.  相似文献   

20.
张卫东  张元锋  恽惠芳 《江苏医药》2012,38(23):2899-2900
膝关节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疼痛、畸形、活动受限等症状均不同程度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上述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急性疼痛是术后短期内的主要症状,不仅影响患者行动,还影响了患者的心理情感,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增加术后关节粘连、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感染机会[1].我们采用鞘内注射小剂量吗啡镇痛,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