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学玲  张兰  李振勇 《山东医药》2005,45(25):76-76
CT扫描诊断喉癌病变有重要价值,但其对咽喉管腔表面病变形态及范围不能做出直观描述。CT仿真内窥镜(CTVE)是一种非侵袭检查方法,可获得纤维内窥镜样管腔内表面影像的成像技术。近年来,我们将CT横断面影像与CTVE影像技术用于喉癌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CT尿路造影(CT urography,CTU)是由Zanowitz等[1]于1985年首先应用于研究泌尿系统感染的检查方法.其原理是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由于肾脏的分泌功能使得对比剂在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内充盈,利用CT对受检部位进行连续的扫描,将获得的原始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后,进行三维重组,从而获得包括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在内的整个泌尿系统立体图像的成像技术.最初CTU是使用单层螺旋CT扫描,随后随着多层螺旋CT的开发,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urography,MSCTU)取代了单层螺旋CT尿路成像.多层螺旋CT由于具有更高的密度、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从而可以通过一次扫描对整个泌尿系统进行重组.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及大型综合性医院开展了CTU检查的方法和辅助手段,因CTU对病变的显示更清晰直观,集合了传统CT和IVP及B超的优点,较其他泌尿系统检查方法更容易做出定性诊断,在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螺旋CT技术的成熟和三维重建功能软件的逐步完善,CTU(多层螺旋CT泌尿系造影成像)已被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和诊断,特别是64层螺旋CT的出现,以其超快速容积扫描的特点使螺旋CT泌尿系统重建技术可同时显示肾实质、肾集合系统、输尿管及膀胱的立体图像,已成为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本文旨在就CTU技术在泌尿外科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 近年来随着PET/CT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已成为临床医师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和评估治疗预后的重要手段。现就PET/CT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PET/CT在胰腺癌临床应用中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胰腺癌是一类发病率高、早期诊断困难、治疗疗效不佳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PET/CT作为现代医学成像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将PET的功能显像与CT的解剖成像有机融合,不仅能有效显示肿瘤的代谢、增生、乏氧和细胞凋亡状态,而且能精确显示肿瘤与其周围脏器组织的解剖结构.在胰腺癌患者的诊疗指导、肿瘤分期、疗效监控和预后评价等方面,PET/CT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将简要介绍PET/CT在胰腺癌临床应用中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CT动态增强和CT血管成像诊断活动期克罗恩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T灌肠是将灌肠和CT相结合的一种成像技术,虽然传统的钡剂灌肠对诊断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其显示肠壁及邻近的结构欠佳;传统CT口服对比剂不易使小肠充分扩张,塌陷或扩张不充分的病变肠段与正常肠襻不易区分;内镜具有侵袭性,且不能完整显示整段小肠。本研究采用小肠插管技术灌肠使肠管充分扩张后,行CT动态对比增强扫描,得CT血管成像(CTA)及多平面三维图像,观察克罗恩病肠壁及肠外等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6.
CT扫描能准确地显示脑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但对脑部肿瘤在生理功能方面的变化仍缺乏特异性。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是利用动态增强CT和图像后处理技术来反映组织血管化程度和血流灌注状况,提供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方面信息的功能性成像方法,可分析脑肿瘤的生理功能变化,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其在脑部肿瘤的应用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980年Axel[1]尝试用CT进行功能成像,但当时CT成像速度和数据处理速度较慢,该技术未被广泛应用。1991年Miles等[2]使用快速CT扫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后处理系…  相似文献   

7.
多排螺旋CT气管、支气管仿真影像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排螺旋CT(MS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B)是利用计算机功能,将螺旋CT容积扫描所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然后重建出空腔器官内表面的立体图像,酷似纤维内镜所见:此项技术在结肠、大血管等器官的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较人的进展,在气管、支气管方面也有一定研究。常规胸部CT扫描显示的足横断面图像,对支气管腔的观察缺乏连续性,较难辨认垂直走向的支气管。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是一种气道3D成像新技术,其方法是用薄层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成模拟气道影像,CTVB能连续观察管腔内表面,将观察点置于气管、支气管内,任意在管腔内探查和漫游,并能深入到较大的哑段支气管内,能观察到酷似支气管镜所见的影像。所示图像直观而牛动,可进入5~7级支气管,町通过重度狭窄对远端支气管进行观察,这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成为评价气道病变的新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肺结节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5例经外科手术病理活检确诊的肺结节病患者,分析其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图像特征,结合病灶累及部位、分布特点、大小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例患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胸部CT示肺门或纵膈淋巴结肿大;PET/CT示均存在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患者腹腔内可见多枚肿大淋巴结;手术病理均考虑结节病。结论 18F-FDG PET/CT可灵敏、准确地反映结节病的全身病灶分布范围和病灶良恶性,提高非典型、复杂型结节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CT灌注成像是一种新兴功能成像技术,通过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多种灌注参数,对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反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目前用于肝硬化诊断的传统CT扫描技术以反映解剖学形态为主,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肿瘤中的研究较多,而对肝硬化发生过程中的血流变化研究较少,对肝硬化灌注参数的分析较零散。因此,本文对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硬化血液动力学变化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钟群  张雪林 《肝脏》2007,12(5):414-416
肝硬化在我国是一个常见疾病,诊断依据病史、体检、化验、影像学的综合分析,传统的CT扫描技术以反映解剖形态为主,而多层螺旋CT(MSCT)的出现使得形态学描述发展到极其完美的阶段,并且借助于CT灌注成像(CTPI)通过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来评价肝硬化时肝脏的功能状态,是CT诊断的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扫描速度已达到0.5s,最薄层厚已〈1mm,其强大的图像工作站后处理功能使得三维重建图像质量有了显著提高,随着高级图像处理软件的不断开发,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正对诊断血管性病变的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起挑战。我们使用16层螺旋CT进行了128例血管造影检查,初步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仪器的进步,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全身各部位的血管成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临床价值已得到公认。它具有安全、方便、经济直观的特点,同时放射线辐射相对较少,并且可显示动脉壁及壁外组织结构,在肝癌及术后复发等诊断中,一定程度上可以与DSA相媲美。本文扫描技术,主要应用表面遮盖显示(SSD)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得到了良好的肝癌三维重建立体图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多排螺旋CT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其在冠心病无创诊断方面的作用日渐重要。伴随着64排螺旋CT的普及,其在成像和诊断中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钙化病变对图像和诊断的影响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就CT成像技术在冠心病、特别是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上的研究和进展及所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丁志凌  陈跃 《山东医药》2009,49(12):105-107
如何更准确的对肿瘤做出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的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后再分期、选择必要的补救措施等对肿瘤的积极治疗是必需的。这就需要有一种或一系列更为准确的评价方法,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一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图像融合的应用,已经在这个方向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几年来PET、PET/CT在实体瘤化疗、化放疗疗效评价的应用发展以及一些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PET-CT检查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健  王莉  刘理慧  黄葵红  黄倩 《山东医药》2003,43(35):62-62
PET—CT的全称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由美国GE公司于2001年推出。该扫描仪既具备超高档螺旋CT的所有功能,又具有PET的功能,还可以提供PET和CT的高清晰度的融合图像。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我院完成PET—CT检查168例。现将检查中的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缺血后,局部脑组织发生一系列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改变。CT灌注成像技术,特别是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功能成像技术,不仅能在急性期对缺血病灶进行定位,而且能定量评估脑梗死前期以低灌注为特征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区分脑梗死与半暗带,为临床干预性治疗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青年人和老年人正常晶状体的能谱CT表现,初步探讨能谱CT成像对晶状体老化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行能谱CT扫描的头颅图像中的正常晶状体30例,其中青年组(25~50岁)17例,34只晶状体,老年组(70~84岁)13例,26只晶状体,自动重建获得头颅混合能量和单能量图像(40~140keV),由2位放射科医师评估眼球区域射线硬化伪影情况,选择双侧晶状体为感兴趣区,获取双侧晶状体的CT能谱曲线,在40~110 keV范围内每隔5 keV记录对应单能量下晶状体的CT值,并对2组数值进行比较. 结果 晶状体单能量CT图像较混合能量CT成像伪影率显著降低(P<0.01),青年组与老年组晶状体能谱曲线呈现不同形态,老年组晶状体CT值[(76.87±2.30)HU]较青年组[(81.33±2.48)HU]显著降低,各单能量下2组CT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能谱CT成像能够有效去除眶内射线硬化伪影,能够敏感地检测到晶状体老化所致的微小密度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多层螺旋C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通过造影增强及三维重建可以显示冠脉管腔的大小,直接评价冠脉病变,为冠脉病变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16层螺旋CT相对于4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更快,层厚更薄,Z轴分辨率更高的特点,本文对160例患者的16层螺旋CT检查资料的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获得更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疑有主动脉壁内血肿病人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16层螺旋CT三维图像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大小、形态、变化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快速、准确、无创、全面的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病理解剖关系,对于选择治疗方案、术后随访观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4例肺疾病患者应用64层螺旋CT对其进行肺容积扫描,同时给予常规肺功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技术在COP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FEV1和FEV1/VCMAX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肺功能分级、RV、TLC、RV/TLC、FEV1和FEV1/VCMAX与右侧、左侧、全肺E/L指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论 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能快速、准确的测定肺气肿与肺总容积之比,对COPD的临床早期诊断具有明确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