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文章旨在整理和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泄泻的辨治方法。通过分析其记载的泄泻医案,得出叶氏对泄泻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具有病因首重湿邪、治疗祛湿为先和病本以脾为主、同时兼顾肝肾两大学术特色。其辨治体系可分为从湿论治和从脏腑论治两大系列,对目前临床诊治泄泻仍具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整理研究薛雪《扫叶庄医案》中所载泄泻医案,并结合《湿热病篇》《医经原旨》中相关论述以佐证,总结薛氏治疗泄泻的经验:薛氏治疗泄泻实证时多从湿邪论治,又细分为湿热泄、暑湿泄和寒湿泄。湿热治以分消走泄法,清热祛湿,淡渗导下;暑湿治以清暑化湿,行气导滞;寒湿治以温阳散寒,运脾除湿。治疗泄泻虚证时多从阴阳论治,并细分为阳虚泄、阴虚泄和阴阳两虚泄。脾肾阳虚者治以建中助运,温阳补肾;脾肾阴虚者治以育阴止泻;阴阳两虚者治以从阴引阳,阴阳同调而收功。另外,薛氏在泄泻医案的论述中谨守病机,夹叙夹议,且辨证准确,用药精炼,其经验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张乃修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张聿青医案》中的泄泻医案进行分析,归纳张乃修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结果:张乃修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可归纳为:发热泄泻,解表除湿;腹痛泄泻,清热解郁;腹胀痛泻,柔肝培土;便泄深酱,化饮清热;泄泻红腻,苦辛通降;初泄后硬,温脏清腑。结论:张乃修辨治泄泻谨守病机,分别采用解表除湿、清热解郁、柔肝培土、化饮清热、苦辛通降、温脏清腑等法。  相似文献   

4.
孙一奎辨治泄泻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波 《四川中医》2005,23(7):1-3
本对《孙氏医案》中以泄泻为主证的医案加以分析,归纳为:泄泻属热,当分表里;泄泻属寒,宜辨脾肾;泄泻属湿,化湿健脾;积滞泄泻,推陈致新;泄泻怪症,不拘常法。  相似文献   

5.
对叶天士治泄泻的学术观点及其治疗经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称大便溏薄为泄,水样为泻,现在一般称为泄泻。叶天士治此病,集古人之长,而尤能发挥已见,立法较全面,用药也灵活,兹搜集《临证指南医案》泄泻篇和其他有关案例约一百则,对叶氏治疗泄泻经验及其学术观点作一探讨。一、湿为泄泻的主要病因《内经》说:“温多成五泄”,叶案泄泻篇中治温为主的(或兼治湿)案例,占二分之一以上,因而在具体实践中证明这个论点的正  相似文献   

6.
湿热黄疸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成熟于张仲景,叶天士在继承前贤理论基础上,辨治湿热黄疸颇有特色,虽然所留病案并不多,但对后世医家颇有启迪。吴鞠通对其尤为服膺,并将《临证指南医案·湿》《临证指南医案·疸》中湿热黄疸四则医案整理编入《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中。本文首先通过回顾湿热黄疸的历史沿革,分析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的思路,再从《临证指南医案》所录四则医案及《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所录条文入手,阐释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用药特色及吴鞠通对其经验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7.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特征。中医学对本病的辨治源远流长,《内经》中不仅记载有"飧泻"、"注下"等病名,还将泄泻的病因归纳为"湿盛则濡泻",《金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对反酸一症的辨治特色。方法: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与反酸相关的医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分析叶天士对反酸的辨治特色。结果:32则医案纳入研究,涉及21个篇章,应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茯苓、半夏、人参,叶天士将反酸的病机概括为脾胃虚弱及肝胃不和,治疗以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为主方,辅以柔肝解郁之白芍、乌梅;苦寒降火之黄连、栀子等。结论:叶天士治疗反酸采用健运脾胃、调和肝胃法,辨其病因之主次先后,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9.
雷丰所著《时病论》,根据时病辨治体系将泄泻分为飧泄、洞泄、寒泻、火泻、暑泻、湿泻、痰泻、食泻、饮泻,并对其病因病机证治条分缕析,认为泄泻包括因伏气致病与因时邪致病,病位主要在脾,涉及肝、肾,病理因素以湿为主,或夹痰、夹食、夹热等,治疗上强调健脾利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丁甘仁医案》中治疗月经病的医案进行分析,得出丁甘仁辨治月经病的经验为:经行呕吐,肝胃同调;倒经鼻衄,清肝平冲;伏邪闭经,扶正和营;寒瘀痛经,理气散寒;阴虚崩漏,固摄奇经。  相似文献   

11.
徐文达辨治泄泻经验315137浙江省鄞县龙镇卫生院史嘉林徐文达老师善治脾胃病,而于泄泻的治疗也颇具特色。今将随师学习所得,对其辨治泄泻的经验作如下介绍。化湿调气传化归顺《难经》云:“湿多成五泄”。可见湿邪是致泄泻的主要原因。湿可兼风,又可夹寒夹热。治...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认为,泄泻之病因多责之以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则濡泄""湿多成五泄"之论.关于治疗,《伤寒论》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最早提出了"利小便"之法.《景岳全书·泄泻》称"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泄自止".明清时期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将治泄分为九法,而利小便之淡渗之法居首,并提出了用五苓散,六一散等方,明确了《伤寒论》治泄之法,提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杏轩医案》中从脾辨治疾病代表医案梳理分析,发现程文囿治疗痰饮水湿之邪相关疾病首辨寒热虚实,恢复脾运使外湿可化,内湿不生,疾病乃愈;气机失调疾病则注重运脾理气,升举脾元,恢复气机升降;血证脾健则统摄有权,化生有源,失血过多急证常益气固脱为先,水火失济治在滋阴敛阳,吐血多以胃药收功意亦在于此.土载四行,五脏中皆有脾...  相似文献   

14.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以其著作《湿热论》名世,后人辑录的薛氏医案主要有《三家医案合刻·薛案》与《扫叶庄医案》。笔者将其与《湿热论》相参,对医案中有关风温、春温、湿温、暑病、秋燥的内容进行了搜集与研究,并对其四时温病诊疗特点做了初步探讨:对风温初起每以辛甘凉润为治,春温辨治中谨守卫气营血辨治思路,湿温病以调理气机、气化湿化为主要宗旨,暑病重在透邪外出,秋燥详于温燥之治。  相似文献   

15.
《临证指南医案》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经验集录,书中"痹"篇对痹病辨治论述较为详尽,是其治痹医案的重要篇章。通过研读《临证指南医案·痹》中所载医案,分析总结其治疗痹病特点,发现叶天氏辨证治疗痹病时多法相参,在辨寒热虚实的基础上,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久病入络"学说以及奇经辨治,强调以"通法"治痹屡获良效。其辨治痹病不仅继承了前人经验,而且创立了自己的特色理论,其辨治思想值得后世医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方国栋  钦丹萍 《河南中医》2013,33(5):647-648
《素问》中有许多条文提及泄泻,其病因病机内容丰富,有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等,其中湿邪在发病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治则治法论述则相对浅显,后世在《素问》基础上,针对从湿治泻颇有发展,形成淡渗利湿、祛风胜湿、苦温燥湿、清热利湿及健脾利温等治法.本文就湿邪与泄泻发生的关系以及后世从湿论治泄泻做进一步的解析.  相似文献   

17.
水肿为临床常见病症,《临证指南医案》选方用药精当,脉因证治切于临床实用,其所载医案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认为阳水为病多因风、湿、热邪侵袭,阴水为病则多为肺脾肾功能失调而发,故以祛风散邪、清热宣肺、分消走泄之法辨治阳水;以补气益肺、温阳健脾、补火生土等法辨治阴水;若水肿时久,诸法难效,则可参酌以治奇经之法辨治。以《临证指南医案》辨治水肿之法为指导,结合辨证与辨病论治和既病防变及善后调养的指导思想,临床应用颇为卓效,最后附一典型医案加以例证。  相似文献   

18.
“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此句见于张景岳所著的《景岳全书·泄泻》篇中,它主要是强调了利小便在治疗泄泻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曰:“湿胜则飧泄,乃独由湿耳。”程钟龄在《医学心悟·泄泻》篇中亦云:“湿多成五泻,泻久属湿也明矣。”可见治疗泄泻时,利水渗湿,分清别浊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然而,盲目地将此句作为治泻的唯一法则,在临床上,一见到泄泻便用“利小水”的方法,见效者多,不效者亦屡见不鲜,何也?津液易损也。今试浅论之,不妥者,请斧正。1津液与泄泻的关系津液是人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王仲奇医案·泄泻》中治疗泄泻的用药配伍特色。方法:从《王仲奇医案》中选取泄泻病案,提取方药信息,用office 2010建立数据库整理归纳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运用SPSS 22.0对用药情况进行相关数据挖掘分析,阐述王氏辨治泄泻经验,综合分析其辨治方药规律特色。结果:其中用药频次最高的五味药物分别是:茯苓、白术、佩兰、肉豆蔻、益智仁。性味归经方面,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寒、平居多,归经以脾、胃、肝、肺经为主。药类频数分析反映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理气药为最常用的药物类别。聚类结果分析包括:C1:枳壳、大腹皮;C2:防风、禹余粮、罂粟壳;C3:白芍、益智仁;C4:神曲、大麦;C5:石斛、化橘红;C6:枳壳、大腹皮、陈皮、白豆蔻、半夏;C7:蒲公英、鸡内金;C8:白术、肉豆蔻、茯苓;C9:佩兰。结论:《王仲奇医案》所载泄泻以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及脾肾阳虚证为主;数据挖掘分析王仲奇治疗泄泻用药规律的总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临证一得     
治泄泻首重脾阳《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飱泄。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苛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由此可见诸泄无不与湿有密切关系。湿在致病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据临床所见,泄泻多由饮食不节(洁)或感受寒凉,戕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