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诉。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日积月累,则胃之阴阳失调,而出现偏胜,产生偏寒、偏热或寒热错杂的胃脘痛。  相似文献   

2.
胃病,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症,常伴有暖气、反酸、呕吐等症,为青壮年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是饮食失调、情志不畅、素体阴虚和复感外寒等因素使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致.病位在胃,但常关系到肝脾,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均可导致,但一般以饮冷受寒而诱发.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施护,效果满意,为此总结体会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相当丰富,中医将脾胃的发病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1.精神因素:如恼怒忧思,情志不舒,可致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引起血行不畅,胃络瘀阻,不通则痛。气郁化火,火伤胃阴,故使胃痛频作。 2.饮食失调:如饥饱失常或过食辛辣生冷,均可损伤脾胃,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致使食不知味,胸  相似文献   

4.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是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病机涉及寒热、虚实、气血等多方面。暴病多寒,久病多热,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在经,痛久在络。总之,上述各种原因皆能引起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气机不畅,胃失和降,不通而痛;其中肝气久郁,即可出现化火伤阴,又可致淤血内结,使胃痛加重而缠绵不愈,胃痛经久不愈,则胃之阴阳失调,而出现伪寒伪热或寒热错杂的症状。此外,脾胃互为表里,一脏一俯,故胃痛多及脾.脾病也可涉及胃.故脾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胃痛发生的原因较多,与情志不畅、饮食失节、劳累受寒等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在脾胃功能减退、抗病能力降低时,乘虚侵入人体,正邪相争,遂发生胃痛。其中由于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或恣食生冷之物,中阳暴遏,导致脾不能运,湿从内生,津液内停,气机受阻,胃失和降所致胃痛属里实症。病在脾胃,水湿为患,因阻滞气机,故见胃脘作痛,水湿中阻,胃失和降,兼见胃脘胀闷,胃中有振水声,口不渴,食少,舌淡红、苔白滑,脉沉弦之症。  相似文献   

6.
张淑萍 《全科护理》2012,10(13):1183-1183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脘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导致。胃脘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若久治不愈,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胃脘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基本病机是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胃痛患者的病情分为饮食停滞、脾胃虚寒、寒邪客胃、肝气犯胃、胃阴亏虚、肝胃郁热、瘀血停滞7型论治。结果辨证施治治疗胃痛总有效率为91.8%。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胃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以胃脘胀满、疼痛、纳呆、大便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其发病原因除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损伤脾胃外,且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有密切关系。情志不畅致肝失疏泄条达,肝气横逆,克脾犯胃,而致肝胃不和。肝气郁结,郁久则化热,伤阴致胃阴不足,同时加重了肝气郁结,  相似文献   

9.
妊娠恶阻即指妇女怀孕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卧、恶闻食气或食入即吐。现代医学则称之为早孕反应或妊娠剧吐。祖国医学认为:妊娠恶阻主要是由于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常见有脾胃虚弱及肝胃不和两型。一、辨证分析脾胃虚弱型妊娠之后,经血藏而不泻,致冲脉旺盛而扰于阳明。若患者素体虚弱,冲逆之气犯胃,胃失和降;或脾虚不运,痰湿内生,所以临床常出现恶心、呕吐清涎、厌食纳呆、口淡无味、神疲思睡、不  相似文献   

10.
<正>慢性胃炎是指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病变,是一种十分常见和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1]。肝胃气滞证慢性胃炎多因精神紧张,压力增大致肝气不舒、肝失疏泄、克犯脾土,脾失健运、生湿化浊、久酿成毒、蕴于中焦脾胃而发病[2]。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经络导平加耳针法辅助治疗慢性胃炎肝胃气滞证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胃炎肝胃气滞  相似文献   

11.
郑建超 《临床医学》2003,23(5):64-64,63
慢性胃炎是临床一种常见病,是胃粘膜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成人发病率一般在90%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段芳龄随机对131例无症状青少年进行胃镜活检,结果106例(占81%)有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可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肥厚性胃炎三类,但以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为多见,属中医“胃痛”或“胃痞”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与寒邪客胃、饮食所伤,肝气犯胃、脾胃虚弱(或虚寒)等几方面有关。现就慢性胃炎的诊断、辩证及中医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是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中常见症状、主要病理机制是胃失和降,气机郁滞,“不通则痛”。治疗选用辛开苦降法,调畅气机,疏通郁滞,即“通则不痛”。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其中医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肺气虚损为本,以痰、瘀为标。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痹阻肺络。“龙虎回环”依靠肝升肺降、中气斡旋作用,左路升发,右路敛降,以中土脾胃为枢轴,则全身气机周流运转,若肝肺气机升降失常,中气斡旋失司,则肺叶失于濡养,痰瘀痹阻,终致肺叶痿废不用。因此,基于“龙虎回环”理论,在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时要重视恢复气机之升降,采用调肝理肺、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之法,配伍化痰祛瘀、活血通络,以复中气斡旋,肝升肺降,使坎离交媾,龙虎回环。  相似文献   

14.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亦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上消化道动力学异常为主要发病机制,通过多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而有持续的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食欲不振、暧气、反酸、烧心等症状达4周以上的上消化系统一组证候群、属祖国医学中“胃痛”、“痞证”、“呕吐”等范畴,其病位多在肝、脾胃。病因多因情志所伤、忧思郁怒、气郁伤肝;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感受外邪、劳倦过度。临床表现有虚实寒热之分。按中医辨证施治.往往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1脾胃阳虚型脾胃阳虚是指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煦,中寒内生,升降失常,运化失司,遂…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是上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的一部分,包括食管运动障碍、食管下括约肌关闭功能低下和胃排空延迟等,致胃酸反流和胆酸反流引起食管粘膜损伤.本病属中医学"吐酸"、"嘈杂"、"胃痛"等范畴.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使脾胃受损,肝胃不和,胃气不降,反而上逆致运化失常.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主要是虚实夹杂,以脾胃虚损为主,气滞湿热蕴阻为标.现将35例患者辨证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望无胀大。且常伴有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绪、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胃痞病位虽在中焦脾胃,但与肝之疏泄密切相关,肝疏泄失司,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通,  相似文献   

17.
脾胃位于中焦,气机以此为升降之枢纽。气机随脾升而胃降,升降相协调,各脏腑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运行也有赖于气机的升降,气机的升降失调影响脾胃升降运行,是脾胃系疾病的基本病机,故论治脾胃病常常以恢复气机正常升降为立足点,以升降相因作为脾胃病的治法大要。反流性食管炎作为脾胃病的常见病,其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胃气上逆,现大多以降逆和胃为主要治法。但责之根本,其病机仍是以脾胃升降失调为本,故治疗不应只局限与降逆治法,因以升降相因为治法,以恢复脾胃升降之职,使脾健胃顺,气机调达,诸症自除。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痞症"范畴,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病症。其发病原因不外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忧思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而致肝胃不和;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而致肝胃郁热,热蕴伤阴,而致胃阴不足;  相似文献   

19.
中焦湿热证候,或由上焦湿热不解,渐传中焦而来;或因素体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湿内蕴,又外感湿热邪气,内外合邪而发。其病变以脾胃为中心,是湿热邪气郁阻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气机阻滞,升降失司的一类证候。湿热病在中焦稽留时间最长,因人的体质有异,或湿邪与热邪二者的轻重程度有别,其证候类型也不相同。若素体阳虚阴盛,或湿邪偏重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病变中心在足太阴脾;若素体阳盛,或是邪偏重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病变中心在足阳明胃。即叶天士所谓:“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若脾湿与胃热并重者,则每呈湿热…  相似文献   

20.
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证等范畴,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多属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本病的发病特点是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而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气候异常等皆是诱发和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基础,并往往兼有不同程度的气滞和血瘀。笔者于1990年3月—2000年3月自拟胃痛舒治疗胃脘痛60例,疗效可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