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2001—01~2005—05心肺复苏患者48例,按复苏成功与否分为复苏失败组(A组)、复苏成功组(B组)和存活出院组(C组)。分析患者年龄、合并疾病、骤停时间、抢救时间、存活时间、Glasgow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年龄、骤停时间、抢救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间差异不明显;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存活时间、Glasgow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相差非常显著(P〈0.01)。三组患者均合并多种疾病,而以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首位。结论年龄是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合并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心脏骤停高危因素,骤停时间是复苏成功的关键,脑复苏成功是存活出院的最重要因素,APACHEH评分能评估心肺复苏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κB的水平与心肺复苏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60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病人,依据复苏效果分为A组(29例):心肺复苏30min无效死亡;B组(21例):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建立≥2h,但最终死亡;C组(10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选择20例健康成年体检者作为对照组(D组)。于心肺复苏即刻(0h)、1h、3h、6h、12h留取静脉血,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计数法检测核因子-κB水平,比较各组病人该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在心肺复苏初期,A、B、C三组核因子-κB无明显激活,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于心肺复苏3h激活程度与C组接近,于心肺复苏6h显著激活,较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持续至12h;C组于心肺复苏3h激活达峰值,12h降至较低水平。结论心肺复苏过程中,核因子-κB的激活可能参与了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心肺复苏早期核因子-κB的激活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而核因子-κB正反馈的大量表达可能是心肺复苏病人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ICU患者血离子钙(iCa)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京市浦口医院2011-01—2011-12入住ICU临床资料完整的55例危重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ICU后抽取动脉血测定iCa,行APACHEⅡ评分,分析iCa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根据APACHEⅡ分值分为A组(≥20分)和B组(〈20分)。根据治疗结果,出院病人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结果:A组iCa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1);A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P〈0.01)。死亡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APACHEⅡ评分分值(P〈0.05)及LAC水平(P〈0.05)。死亡组患者的iCa明显低于存活组患者(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Ca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①ICU患者中低钙血症发生率高。②动脉血iCa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同时行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资料,其中缺血型ST段下移组23例(A组),无ST段偏移组51例(B组),研究2组间的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变化。结果A组的24h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及夜间收缩压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4h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及夜间舒张压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组的室性期前收缩数目比A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在A组的发生率为39.1%,B组发生率为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血压指标升高,室性期前收缩数目虽然不增加,但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上升。  相似文献   

5.
MECT治疗前后麻醉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不同麻醉药品对患者心率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将90例MECT治疗适应症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三组均首先静脉注射阿托品,然后分别静脉注射硫喷妥钠、依托咪脂、丙泊酚,再分别静脉注射琥珀酰胆碱,于麻醉前、麻醉后、刺激时、刺激后2min、4rain末分别记录两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结果平均动脉压除A组麻醉后、C组通电2min末、4min末与麻醉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三组其它各时点测评均显著高于麻醉前(P〈0.01);C组麻醉后显著低于A、B两组(P〈0.01);A组麻醉后显著低于B组(P〈0.05)。心率测评三组麻醉后各时点均显著高于麻醉前(P〈0.01);C组在刺激时显著低于A、B两组(P〈0.01),其它各时点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用于MECT治疗麻醉诱导时,能有效控制患者应激而导致的心率加快、血压骤升等应激反应,可作为首选麻醉药品。  相似文献   

6.
急诊心肺复苏中应用不同气道开放方式的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江华  雷卓青 《新医学》2009,40(5):304-306
目的:探讨紧急心肺复苏初期理想的人工通气方式。方法:呼吸、循环骤停需紧急心肺复苏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应用序贯性气道开放的A组(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与B组(喉罩-气管插管)和应用非序贯性气道开放的C组(常规气管插管),比较3组心肺复苏的效果。结果:A组和B组气道有效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C组(均为P〈0.01),A、B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的复苏成功率、存活率高于C组(均为P〈0.05),A、B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序贯性气道开放能及时、有效地早期开放气道,提高心肺复苏的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在序贯性气道开放中使用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与喉罩能达到相同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3种雾化吸入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动脉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将90例COPD病人分为3组,每组30例,用相同剂量的异丙托溴铵,分别采用空气压缩(A组)、高流量氧气(B组)及低流量氧气(C组)雾化吸入,雾化吸入前后分别采集动脉血气分析,同时观察病人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3组雾化吸入前后比较,pH及PaCO2无显著性差异(P〉0.05)。PaO2及SaO2A组显著降低(P〈0.01),而B、C组显著升高(P〈0.01)。临床症状加重的病人数A组多于B组(P〈0.05),A组显著多于C组(P〈0.01)。结论 氧气雾化优于空气压缩雾化,而低流量氧气雾化优于高流量氧气雾化,是COPD病人安全的雾化吸入方法。  相似文献   

8.
干正琦 《临床医学》2006,26(12):15-16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内分泌及代谢特征的改变。方法对肥胖型PCOS(A组)32例、非肥胖型PCOS(B组)28例、正常对照(C组)26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馈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并测定其血压、体重指数(BMI)、性激索、血脂,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①与B、C组相比,A组收缩压、BMI、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P〈0.05或P〈0.01);②与C组相比,A、B组行睾酮(T)升高;与B组相比,A组T升高更明照;与A、C组相比,B组LH、LH/FSH升高(P〈0.05或P〈0.01);③与C组相比,A、B组空腹胰岛索升高、ISI降低;与B、C组相比,A组服糖后2h及3h胰岛素升高(P〈0.05或P〈0.01)。结论PCOS患者存在明显的内分泌及代谢紊乱。尤以肥胖型PCOS患者更严重,其远期并发症的防治应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内心肺复苏后与心肺脑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意外事件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97例,按在不同时间内心肺复苏分为3组:A组1~5min;B组6—30min;C组31~60min。比较A、B、C组心肺复苏后的心肺脑恢复率。结果A组:心肺脑完全恢复为71.4%,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85.7%,心肺脑始终无恢复者为14.3%;B组:心肺脑完全恢复为0%,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2.9%,心跳恢复为22.8%;C组:心肺脑完全恢复0%,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0%,心跳恢复为5.0%。A组心肺脑恢复率显著优于B组及C组(P〈0.05)。结论对意外事件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1—5min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肾上腺髓质索(ADM)的改变及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与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的关系。方法: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和单纯糖尿病患者各40例(A、B组)与健康对照者30例(对照组)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ADM、ET、AngⅡ的含量,化学比色法测定NO含量,比较血浆ADM含量的改变及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血浆ADM、ET、AngⅡ含量,A组明显低于B组和对照组(P〈0.01),血浆NO含量亦明显下降(P〈0.05)。A组血浆ADM、ET、AngⅡ略呈正相关。结论 长期高血糖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ADM、NO减少,而ET、AngⅡ升高。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时各种血管活性物质都明显减少,在糖尿病足形成发展中发挥不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开胸手术后应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对比观察胸科手术后应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与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5例择期开胸行肺叶、食管肿瘤切除术后病人,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分为3组,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分别使用芬太尼10μg/ml(A组)、舒芬太尼1μg/ml(B组)和舒芬太尼1.25μg/ml(C组)。分别于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观察病人的VAS评分、VAFS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辅助药用量、生命体征(MAP、HR、RR、SpO2)、镇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结果:术后48小时内VAS评分,组间比较显示,B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和C组(P〈0.01)。组内各时间点比较,VAS评分在术后12小时,B组明显高于A组(P〈0.01)和C组(P〈0.01),在术后24小时,B组高于C组(P〈0.05);VAFS评分在术后12小时,B组高于C组(P〈0.05),明显高于A组(P〈0.01)。术后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B组差于A组(P〈0.05),明显差于c组(P〈0.01)。三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镇静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舒芬太尼1.25μg/ml与芬太尼1μg/ml比较,镇痛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穴位按摩联合腹部按摩对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便秘的作用。[方法]将185例AMI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65例)给予穴位按摩、腹部按摩;B组(62例)给予腹部按摩;C组58例为空白对照组,观察3组病人的护理效果及A组、B组病人护理前后的血压、心率情况。[结果]3组病人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病人首次排便情况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C组,B组优于C组。A组与B组护理前后的血压、心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腹部按摩预防AMI病人便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郑继锋 《临床医学》2007,27(3):64-65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动态血压变化。方法CHF患者48例,依心功能分为A组(心功能Ⅱ级)、B组(心功能Ⅲ、Ⅳ级)和C组(晚期心力衰竭)作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各组的动态血压变化规律。结果伴随心功能的变差,收缩压均值呈下降趋势(C组〈B组〈A组),但三组之间24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A组较B组低,C组较B组低,A、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在A组有10例(占53%),B组有15例占(88%),C组有7例(占58%),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血压的发生率在三组中呈升高趋势,A、B组低血压负荷接近,但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HF时,血压的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并与CHF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晚期心力衰竭容易发生低血压,应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有效监测晚期CHF患者治疗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及血压降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血压变化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分为A、B2组,合并高血压者116例归入A组,无合并者102例归入B组。对比2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的变化及临床特点。结果 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在A组为31.9%,显著高于B组的14.7%(P〈0.05)。血清肌酸激酶峰值A组为(18±10)×10^2U/L,B组为(13±10)×10^2U/L;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A组为(1.5±0.8)×10^2U/L,B组为(1.2±0.9)×10^2U/L,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心肌梗死后血压下降发生率:A组为83.6%,B组为26.5%,差异有显著性(P〈0.01);收缩压下降:A组为(36±16)mmHg,B组为(14±10)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1)。心功能分级构成比:属心功能Ⅰ级患者在A组和B组分别占42.2%和58.8%;心功能Ⅱ级患者例数2组相似;心功能Ⅲ级以上A组为28.5%,高于B组的12.7%,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发生率、住院率及病死率均高于B组。结论 高血压并发心肌梗死后血压下降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血压正常者高,近期预后差,故高血压是影响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PIA)对心肌梗死(MI)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既往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3组:A组50例,梗死前无心绞痛史;B组55例,梗死前1个月内有心绞痛,且梗死前48h内至少有一次典型心绞痛发作;C组45例,梗死1个月前有心绞痛;监测心肌梗死后12~18个月的左室功能。[结果]①C组患者双支以上血管病变多于A组和B组(P〈0.05);②CK—MB峰值水平B组患者低于A组患者和c组患者(P〈0.01);③组内比较,所有患者LVDd均降低(P〈O.05),B组患者LVEF增高(P〈0.01),A组和B组患者E/A增高(P〈0.05);组间比较,B组患者LVEDd低于A组(P〈0.05),B组患者LVEF、E/A均高于A组和C组患者(P〈0.01);④于3组患者中,梗死后主要心脏事件(除外严重心律失常)B组最少,C组最多(P〈0.05~〈0.01)。[结论]梗死前1个月内心绞痛可保护梗死后近期与远期左心室功能、降低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DM)合并大血管病变及无大血管病变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脂联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79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伴大血管病变组(A组)40例,无大血管病变组(B组)39例。另选40例健康者作正常对照组(C组),均检测血清hs—CRP,脂联素及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等指标。[结果]A组血清hs—CRP高于B组及C组(P〈0.05,P〈0.01),B组明显高于C组(P〈0.01),A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B组及C组(均P〈0.01),B组明显低于C组(P〈0.01)。相关分析提示血清hs—CRP与脂联素有相关性(P〈0.01)。[结论]hs~CRP,脂联素对于DM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对复苏成功患者出院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时机对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预后和出院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389例临床复苏成功患者的资料,以气管插管时机与出院率的关系为重点。按现场诊断心跳骤停到气管插管完成的时间,分为3min以内组(A组,n=209)和以上组(B组,n=143);按到达急诊室至气管插管完成的时间,分为5min以内组(C组,n=9)和以上组(D组,n=38),计算各组出院率;采用SPSS11.0系统软件处理。结果心肺复苏成功率为9.75%(389/3988),其中,出院59例占1.48%(59/3988)。A组出院率19.62%(41/209),B组6.99%(10/143),A组显著高于B组(P〈0.05)。C组出院率88.89%(8/9),D组0(0/28),C组显著高于D组(P〈0.05)。结论 及时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并做好院前院内气道管理的衔接,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出院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纳洛酮联合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疗效。方法:84例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成3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A组)28例;血管加压素加肾上腺素组(B组)35例;血管加压素加肾上腺素加纳洛酮组(C组)21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存活率。结果:3组自主循环恢复率C组、B组明显高于A组(P〈0.05);3组自主呼吸恢复率C组、B组明显高于A组(P〈0.05),C组自主呼吸恢复率高于B组(P〈0.05);B组和c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B组和C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C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B组(P〈0.05);C组、B组存活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高于B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于B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和纳洛酮比单独应用肾上腺素明显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和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比应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明显缩短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提高自主呼吸恢复率。  相似文献   

19.
急诊体外循环动脉灌注管位置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诊体外循环(ECPB)动脉灌注管位置对肺门部火器伤后心脏骤停犬心肺复苏(CPR)的影响。方法 杂种犬14只随机均分为两组,麻醉后用小口径步枪射击犬右肺门区,心脏骤停后10min开始复苏。A、B两组分别采用股动脉、颈动脉插管建立ECPB,同时给予人工呼吸、胸内心脏按压、静注肾上腺素治疗。观察动物CPR情况。结果 A、B两组动物均全部复苏成功,B组恢复自主循环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复苏1min时B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高于A组(P<0.05),PaO2显著高于A组(P<0.01),PaO2显著低于A组(P<0.05);复苏3min时B组PaO2显著高于A组(P<0.05),PaCO2显著低于A组(P<0.05)。自主循环恢复后10min两组间MAP、PaO2、PaCO2均无统计学差异。辅助循环停止后,两组动物自主循环基本保持稳定。结论 ECPB能有效地应用于心脏骤停的CPR,动脉灌注管靠近升主动脉根部有助于提高急诊体外循环心肺复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唐珩  唐天云  李勇军  刘睿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1):1154-1155,1165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咪唑安定在胃镜检查中的镇静程度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无痛胃镜患者4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A组即对照组(异丙酚1.20mg/kg+咪唑安定0.04mg/kg),B组(异丙酚1.20mg/kg+咪唑安定0.02mg/kg+芬太尼0.50μg/kg),C组(并丙酚1.20mg/kg+咪唑安定0.02mg/kg+芬太尼1.00μg/kg),D组(异丙酚1.20mg/kg+咪唑安定0.02mg/kg+芬太尼1.50μg/k)各100例。观察术中HR、MAP、SpO2及镇静程度、呼吸抑制、清醒时间等。结果4组基础HR、MAP、SpO2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B、C和D组与A组比较经咽MAP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各组间查胃MAP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B、C和D组经咽HR值及查胃HR值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B和C3组经咽SpO2值及查胃SpO2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D组经咽SpO2值及查胃SpO2值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B、C和D3组呛咳病人显著少于A组(P〈0.01),C、D组躁动病人显著少于A组(P〈0.05,P〈0.01),D组呼吸抑制病人显著多于A组(P〈0.05)。结论异丙酚1.20mg/kg+咪唑安定0.02mg/kg复合芬太尼0.50-1.00μg/kg用于胃镜检查安全且效果最佳,为无痛胃镜术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