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02年9月~2003年9月612例ICU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研究,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45例患者为感染组,未感染者根据随机列表按1:1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对15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8个呈显著差异,再对这8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ICU住院日是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控制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控制和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12年12月~2014年1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786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调查分析。结果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1.32%,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其次是泌尿道和消化道。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单纯气管切开、留置导尿、肠内营养、中心静脉置管、应用化疗药物、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抗生素使用种类多、抗生素使用天数、手术创口构成不同,医院感染率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未发现性别不同(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50岁、住ICU时间≥5d、机械通气、单纯气管切开、留置导尿、应用化疗药物、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抗生素使用种类1种及以上均为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OR=3.281,2.731,12.456,2.182,6.575,2.234,2.042,1.712,均p<0.05)。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根据危险因素制订防治对策,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ICU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医院2010-2012年ICU行机械通气228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基本资料、护理方式、治疗方案等,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及分析。结果 228例患者中共有121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53.07%,患者的性别、年龄≥60岁、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间≥1周、抗菌药物使用、接受雾化吸入、留置胃管、未住单间ICU以及吸烟史>5年与肺部感染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CU患者经机械通气后肺部感染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在护理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避免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有效预防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中格林巴利综合症,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卒中后肺部感染等危重病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以危重病例中,有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指征52例为治疗组,与以往未采取此方法的44例危重病例为对照组,进行死亡率比较. [结果]神经内科危重病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有监护病房和监护设备的医院,抢救上述神经内科危重病人,建议及时进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黄萍 《工企医刊》2015,(3):1433-1434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影响因素,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将40例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纳入感染者,通气58例未发生肺部感染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纳入对照组,调取临床资料,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感染组住院时间>14d、合并基础疾病≥2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胃管、低蛋白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置胃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是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独立危险因素,OR风险比分别为1.130、6.525、5.510。结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医院应做好预防护理工作,做好体位管理、应激性胃溃疡预防、呼吸机管理、康复护理,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同时做好护理管理,落实无菌操作、病房管理、整体护理,对于有多项高危因素患者如气管切开、重症肌无力,给予特殊强化护理。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暴发调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为查明我院ICU 和脑外科发生的铜绿假单胞菌(PA)下呼吸道感染暴发的危险因素;为控制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临床资料、流行病学环境监测、血清学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 发现本次为PAⅣ-11 型引起的医院感染,其主要危险因素是患者气管切开,使用机械通气、雾化吸入器的消毒不严和接触传播所致。结论 PA 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中,尤其在重危病房,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总结本院ICU对64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进行153次纤支镜操作的经验。结果41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经纤支镜进行肺部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吸痰、支气管清洗治疗,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6例吸入性肺炎经纤支镜治疗,5例痊愈,1例好转;行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22例,经口气管插管1例,经口气管插管改为经鼻气管插管10例,均一次成功;另外,对6例气管插管易位、大气道阻塞、咯血患者的诊治也取得了明显效果。结论纤支镜在ICU建立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有重要价值,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PDRAB医院感染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PDRAB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61例PDRAB医院感染患者,感染多发生于入院后1~3周,感染类型以肺部感染为主,占70.5%,其次为创面及血液感染,分别占16.4%、6.6%;单因素分析显示,PDRAB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气管切开(OR=31.0)、呼吸机通气(OR=31.0)、气管插管(OR=16.5)、人住ICU(OR=11.3)、其他插管(()R=2.3)及输氧(OR=2.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出PDRAB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气管切开和呼吸机通气.结论 加强重症监护病房的消毒、隔离制度,减少或规避侵入性诊疗操作,是有效预防和控制PDRAB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明确机械通气患者的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为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急诊监护室治疗且相关病例资料完整的212名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12名机械通气患者中,共有112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2.83%;单因素分析表明,机械通气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营养不良、抗生素使用、机械通气时间、频繁吸痰、合并肺部慢性疾病史、是否留置胃管、是否有雾化吸入和呼吸机使用方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岁、有吸烟史、合并营养不良、大量应用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1周、频繁吸痰、雾化吸入和气管切开是导致机械通气患者的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急诊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的肺部感染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引起重视,采用多种预防措施,从而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87例急慢性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应用纤支镜经鼻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及支气管肺泡灌洗协助治疗的效果。结果表明,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能快速、安全、高效地建立人工气道。应用纤支镜进行肺泡灌洗,能非常高效地协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死亡率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