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胸腰段单一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3例,PVP组48例,PKP组55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渗透率的不同。随访并比较2组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凸畸形Cobb角的变化。结果103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PVP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明显低于PKP组(P<0.05);PVP组骨水泥泄露率明显高于PKP组(P<0.05)。2组术后2 d,6个月,12个月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各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PVP组明显低于PKP组(P<0.05),术后1年伤椎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纠正角度PVP组明显低于PKP组(P<0.01)。结论 PVP及PKP在治疗OVCFs中均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均可明显缓解骨折引起的疼痛,PKP在恢复椎体高度及纠正后凸畸形方面具有优势,但PVP费用相对较低,且术中操作简单,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不伴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VP组(经皮椎体成形术)和PKP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及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束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前缘、中央)、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程度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ODI、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程度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KP在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程度改善方面明显优于PK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VP和PKP治疗椎管占位<20%且无神经症状的不伴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安全可行,二者各有优势,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3.
周鹰飞  方志辉  杨艳敏 《河北医药》2016,(15):2267-226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1例椎体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PKP组(45例)和PVP组(46例),PKP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PVP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ODI评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PKP组患者的评价2手术时间(38\.4±8.2)min、骨水泥注入量(6.1±1.8)ml均显著大于PVP组,但骨水泥渗漏椎体数显著的低于PVP组( P <0.05)。术前PKP组和PVP组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 P <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6个月,PKP组的Cobb角(17.1±1.6)度、椎体高度(78.9±7.2) mm、ODI评分(14.2±2.5)分均显著的优于同期PVP组患者( P <0.05)。结论对于椎体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PVP与PKP均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但PKP对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恢复、功能恢复等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骨水泥的分布形态对病人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市平谷区医院就诊的109例OVCF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椎体内骨水泥是否发生偏侧分为中位组68例,偏侧组41例.对比两组术前的临床资料;统计病人术后恢复情况;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期的手术效果指标及术后骨水泥渗漏率、再次骨折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Cobb角、骨折椎体的前后缘高度比(AH/PH)及骨密度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后凸Cobb角及手术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3月VAS评分、ODI、后凸Cobb角及AH/PH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中位组ODI[(24.09±4.26)%比(26.96±3.92)%]、后凸Cobb角[(19.57±4.01)°比(21.65±3.76)°]改善均优于偏侧组(P<0.05);中位组骨水泥渗透率(5.88%比21.95%)及再次骨折发生率(2.94%比17.07%)均明显低于偏侧组(P<0.05);骨水泥分布形态及骨水泥渗漏率均是影响OVCF病人PKP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KP术后骨水泥的分布形态影响OVCF病人预后效果,其偏侧可增加病人骨水泥渗漏及再次骨折的几率,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使骨水泥中位分布.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6,(20):190-19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200例老年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100例和PKP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骨折椎体压缩度、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率、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及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PVP组2例出现神经根症状加重,发生肺栓塞1例。两组均无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39个月[(17.6±5.7)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患者椎体压缩程度和椎体高度恢复率明显优于PVP组,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时VAS与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各术前与术后VAS、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和PVP治疗OVCF均可缓解患者疼痛和提高活动功能。但PKP术后对于患者脊柱生理解剖位置的恢复优于PVP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后椎体内骨水泥分布形态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3年12月行 PVP 和 PKP 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440例591节椎体,根据术后 X 线片骨水泥椎体内分布形态分为致密型组370例,弥散型组7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量、住院天数、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 Oswse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s 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比、骨折部位和手术方法、骨水泥漏及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36个月,弥散型组手术时间长于致密型组,骨水泥渗漏率高于致密型组(P <0.01),其他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各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1例,均给予相应治疗。结论椎体内骨水泥呈弥散型分布易发生骨水泥漏,术中透视应多加注意,以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采取3种不同的穿刺方法,术后骨水泥的弥散情况及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6例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采取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6个月以上;按不同方法分为单侧组(18例)、双侧同平面组(28例)及双侧交叉平面组(20例),记录术前、术后1d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CT图像计算术后骨水泥弥散容积及弥散的平衡性,记录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的术后1d及终末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双侧入路组的术后1d的VAS评分均优于单侧入路组(P<0.05),远期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骨水泥弥散容积、骨水泥弥散的平衡度均优于单侧组(P<0.05);双侧组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有效微创手术,单侧及双侧穿刺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双侧穿刺入路能更有效地缓解术后早期的疼痛,能使骨水泥弥散分布更加均匀充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比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运用PKP方法治疗,对照组运用PVP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后凸畸形Cobb角、骨水泥渗漏率及椎体压缩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凸畸形Cobb角、骨水泥渗漏率及椎体压缩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和PKP均能有效缓解老年脊柱骨折患者的疼痛,减轻患者痛苦;PKP能更好使伤椎复位,恢复伤椎高度,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不同损伤时期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并研究最佳的手术时机。方法90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 PKP 进行治疗。按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及 MRI 表现分为 A 组(急性期骨折)、B 组(修复期骨折)及 C 组(陈旧期骨折),每组30例。通过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伤椎椎体高度及 Cobb’s 角等,对三组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患者间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术后1周及6个月时 ODI 评分及 VAS 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两个随访时间点患者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术后1w 及6个月时伤椎椎体高度及 Cobb’s 角较术前均明显好转(P <0.05),各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及 B 组在上述两个随访时间点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 C 组(P <0.05)。结论 PKP 手术对不同损伤时期椎体压缩骨折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术后早期行 PKP 能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及进行椎体后凸畸形的矫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骨水泥分布形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均采用X线片观察骨水泥分布形态,并根据骨水泥分布形态分为A组(致密型,n=118)和B组(弥散型,n=62).术后患者均门诊随访至少半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水泥量等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半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和目测类比评分.结果 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水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骨水泥渗漏、椎体再骨折发生率较高(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A组和B组术后半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和目测类比评分均降低,且B组术后半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和目测类比评分均高于A组(P<0.05).结论 PKP的弥散型骨水泥分布形态可增加水泥渗漏、椎体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近期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为PKP组(n=23)和PVP组(n=24),分别行PKP和PVP,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评分(VAS)、椎体高度变化、上端椎椎体上缘及下端椎椎体下缘夹角(Cobb角)改变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结果 2组术后的VAS、BI评分均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和Cobb角变化PVP组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有2例、3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PVP组有9例、共1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2组均未引发神经损伤或心血管反应.结论 PVP和PK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均有显著疗效,但PKP显著改善患者脊柱畸形、有效防止骨水泥渗漏,在安全性上优于PV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骨水泥分布形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均采用X线片观察骨水泥分布形态,并根据骨水泥分布形态分为A组(致密型,n=118)和B组(弥散型,n=62).术后患者均门诊随访至少半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水泥量等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半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和目测类比评分.结果 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水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骨水泥渗漏、椎体再骨折发生率较高(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A组和B组术后半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和目测类比评分均降低,且B组术后半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和目测类比评分均高于A组(P<0.05).结论 PKP的弥散型骨水泥分布形态可增加水泥渗漏、椎体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近期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6,(22):180-183
目的分析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4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61个椎体,其中20例31个椎体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进行治疗,另有20例30个椎体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进行治疗,观察比较PVP组和PKP组术前术后VAS评分情况及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伤椎椎体高度变化、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 PVP手术时间明显短于PKP,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组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增加与术后1年随访伤椎椎体高度丢失情况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为48.4%,明显高于PK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25%、20%,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PKP复位效果良好,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VP,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与PKP无明显差异,但其术后伤椎高度丢失明显,临床上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间到我院行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老年患者共12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高粘度骨水泥,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低粘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术中骨水泥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体前缘、中线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水泥静脉渗漏率、椎间渗漏率、椎旁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较低粘度骨水泥疗效更为确切,骨水泥渗漏率更低,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陈志锐 《北方药学》2021,18(6):90-91
目的:观察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选取OVCF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达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PVP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双膦酸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骨密度(BMD)、骨代谢指标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骨折再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及BM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及B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较治疗后3个月后明显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BALP、BGP及CTX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BALP、BGP水平高于对照组,CTX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硬膜外血肿、骨水泥渗漏及脊髓神经压迫症状等并发症;治疗后1年,研究组骨折再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2年,研究组骨折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黏度骨水泥PVP联合双膦酸盐治疗OVCF患者疗效显著,改善患者椎体功能,增强椎体骨密度,减小骨折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PVP)中不同骨水泥注入量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我院103例胸腰段单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随机分为两组.椎体体积计量组53例,根据影像学检查模拟计算病锥骨折前体积,手术注入椎体体积的13%骨水泥;对照组50例,术者根据临床经验注入骨水泥,尽可能避免渗漏,增加骨水泥注入量.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骨水泥注入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103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并追踪随访12 m.术中两组间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d和12 m 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两组间VA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间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计量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测量组小于对照组.结论 根据影像学检查测量值计算病锥骨折前体积,决定手术注入骨水泥剂量,可以明显提高长期临床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及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106例,其中52例行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A 组),54例行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B 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强度视觉类比评分、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 Cobb 角矫正率、骨水泥渗漏率及手术操作时间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的椎体高度高于术前、椎体后凸 Cobb 角及疼痛强度视觉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 P ﹤0.05)。两组之间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 Cobb 角矫正率及骨水泥渗漏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操作时间较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短(P ﹤0.05)。结论采用高粘度椎体成形系统在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骨水泥渗漏方面与传统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效果相同,但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对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腰椎 B 型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骨科2010年2月年至2013年2月收治的86例 AO 分型为 B 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研究组41例)和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对照组45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Cobb 角、前缘压缩率、ASIA 神经功能分级及 ODI 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前缘压缩率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术前椎体前缘压缩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的 VAS 评分、Cobb角、ODI 评分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末次随访时的 VAS 评分、Cobb 角、ODI 评分显著的低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前、末次随访2组患者间的 ASIA 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 ASIA 均优于治疗前( P <0.05)。结论胸腰椎 B 型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同时降低术后 VAS 评分、Cobb 角丢失及椎间盘退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及术后进行唑来膦酸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研究组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基础上,术后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记录2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s角,BMD评分及VAS评分,ODI评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24 h及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及BM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脊柱后凸Cobb's角明显小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后进行唑来膦酸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20.
王亚洲  麻文谦 《安徽医药》2020,24(6):1187-1191
目的探讨单侧弯角椎体成形术( PC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6月收治的 60例胸腰椎 OVCF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弯角装置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组( PCVP组) 30例,常规双侧穿刺 PVP治疗组( PVP组) 30例。记录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 X线曝光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术后 24 h、术后 3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及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术后复查 X片或 CT评估骨水泥渗漏等相关并发症,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VP组的手术时间、 X线曝光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均少于常规双侧穿刺 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病人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 PCVP组 VAS评分术后 24 h(2.4±0.8)分、术后 3个月( 2.3±0.6)分及末次随访( 2.4±0.6)分均明显低于术前( 7.8±0.6)分(P<0.05)ODI术后 24 h(18.8±3.8)%、术后 3个月( 18.6±3.6)%及末次随访( 19.0±3.1)%均明显低于术前( 39.6±3.3)%(P<0.05);侧穿刺 PVP组 VAS评分术后 24 h(2.3±0.5)分、术后 3个月( 2.3±0.4)分及末次随访( 2.4±0.9)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常规双,(8.0±0.5)分( P<0.05)ODI术后 24 h(19.0±2.7)%、术后 3个月( 18.±3.3)%及末次随访( 19.1±2.3)%均明显低于术前( 40.5±4.2)%(P<0.05)。术后 24 h、术后 3个月及末次随访 VAS评分及 ODI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水泥渗漏 PCVP组发生 2例,渗漏率 6.7%;常规双侧穿刺 PVP组发生 6例,渗漏率 2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CVP具有手术时间短、 X线曝光次数少、出血少的优势,治疗胸腰椎 OVCF可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前、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