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例新鲜成人尸手标本经肱动脉灌注天然乳胶-红色球磨染料混合液,观察第二掌背动脉皮肤返支动脉的起点、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支。结果在本组标本中,皮肤返支血管出现率100%。在第二掌背动脉与食指伸肌腱交叉连接远侧(0.5±0.2)cm处穿出,距掌指关节近侧(1.2±0.5)cm处进入皮肤,可见(1.7±0.7)支细小皮肤返支血管分支,在背侧浅静脉的深面向近侧纵向扇行分布行走,这些细小的血管网之间有很多的吻合,皮肤返支血管外径(0.3±0.1)mm,主要皮肤返支血管长度为(6.5±0.8)cm。结论皮肤返支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恒定,皮肤返支血管可增加第二掌背动脉皮瓣血管蒂的长度,为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克服了第二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从指背取皮需植皮留下瘢痕的缺点。 相似文献
2.
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临床应用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利用第二掌背动脉的起点和进入掌背部远端的皮肤返支起点,形成两个旋转点的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背侧皮肤缺损6例,拇指掌侧皮肤缺损2例,示指背侧皮肤缺损1例。急诊手术7例,急诊延迟手术2例。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因术后时间短尚在随访中。7例术随访8~14个月,拇指指腹二点分辨觉恢复,2例缝接神经的分别为9mm和11mm;5例未缝接神经的13~15mm。结论 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转移范围比第二掌背动脉岛状皮瓣大,可至拇指指腹,并保全了示指指背皮肤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4.
第二掌背动脉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设计第2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临床修复手部皮肤缺损,获得成功。方法:对50只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在放大镜下观察第2掌背动脉及伴行静脉的起端,皮支、终末支的走行;测量血管各部位的直径。结果:第2掌背动脉终末支分布于第2指蹼、示中指近节皮肤;皮支和其它掌背、掌指动脉间有丰富的吻合支。临床应用8例,顺行皮瓣7例,逆行1例。修复手背、拇指皮肤缺损,皮瓣全部成活。结论:临床应用第2掌背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时,可设计成顺行或逆行皮瓣,均能成活。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报道应用指固有动脉背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指固有动脉背支,掌背动脉背支、掌背动脉返支相互串联吻合为皮瓣血管轴,根据受区缺损面积大小、形状在手背设计皮瓣逆行旋转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示指指端缺损3例,环指指端缺损2例,示指背侧缺损2例,掌侧缺损1例,中指中节环形缺损3例,示指远节环形缺损4例,缺损面积最大6.5 cm×7.5 cm,最小2.5 cm×1.5 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伤指术后皮瓣质地、厚度、色泽与受区相似,不臃肿,耐磨,手指伸屈功能满意,外形美观,皮瓣两点分辨觉10~15mm,感觉良好.结论 皮瓣具有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旋转弧度长,供区损伤小,适用于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优点. 相似文献
8.
第二掌背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应用不同类型的第2掌背动脉(seconddorsalmetacarpalartery,SDMA)皮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价值。方法1998年~2003年,对139例手部皮肤或伴有肌腱缺损的患者,采用不同类型的SDMA皮瓣或带食指伸肌腱的肌腱皮瓣移植进行修复。其中男97例,女42例。年龄17~65岁,平均31.4岁。皮瓣类型:顺行岛状皮瓣37例,逆行岛状皮瓣25例,双轴点岛状皮瓣36例,皮肤返支动脉蒂岛状皮瓣19例,游离皮瓣22例。皮瓣范围3.0cm×1.5cm~6.3cm×5.0cm。结果术后135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部分成活,1例因顽固性血管痉挛而放弃手术。116例获12~57个月随访,皮瓣色泽好,外形满意。其中78例吻合神经的皮瓣浅感觉恢复好,两点辨别觉为5~9mm;未吻合神经的38例皮瓣,浅感觉恢复明显差于健侧,两点辨别觉为10~15mm。获得随访的21例肌腱皮瓣中修复伸指肌腱19例,屈指肌腱2例,手指屈伸功能按TAM法评价,可达健侧手指的60%~70%。结论采用不同类型的皮瓣或复合组织瓣移植,能修复手及其手指各部位小范围皮肤或伴有的肌腱缺损。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30只成人尸体手第二掌背动脉的解剖学观测,发现该动脉是一条起源于桡动脉腕背支的典型的干型血管,以其为营养血管可形成轴型皮瓣。该皮瓣可顺行、可逆行,可形成类似于食指背皮瓣的中指背皮瓣。临床已应用7例,6例为电烧伤,1例为热压伤。3例为顺行皮瓣,4例为逆行皮瓣,除1例中指背皮瓣远端尺侧少许发生坏死外,余均成活良好。我们对该动脉的起源问题,供血范围及手术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以掌背动脉为蒂的尺骨远段背侧骨瓣移位修复第3、4、5掌骨头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腕背动脉网的构成及分支。结果 腕背动脉网由桡动脉及尺动脉腕背支及与骨间后动脉终末支,骨间前动脉腕背支吻合形成,由该网发生第2、3、4掌背支,第2、3、4掌背动脉由掌背支与掌深弓所发深支吻合而成。结论 以第3、4掌背动脉为蒂的尺骨远端背侧半片骨瓣,可修复第3、4、5掌骨头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背阔肌游离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采用大体解剖方法结合4倍显微镜,解剖后背区及侧胸区层次结构,观测分布于背阔肌区域的间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 T5-10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在腋前线1-2cm相应间穿出,水平向后背走行较长距离,在肩胛下角线附近浅出皮下,呈节段性,重叠性分布肩胛线以外的背阔肌区皮肤,并与下位胸脊神经后支在肩 胛下 线相吻合,其中T6-8外侧支的后支分支分布于皮瓣范围较大,神经蒂较长并与血管蒂较近,结论:可设计以第6-8肋间神经外侧后支为神经[蒂的背阔肌感觉皮瓣。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中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该皮瓣的营养动脉为第2掌背动脉,位置表浅,解剖容易,安全可靠。自1990年11月以来,应用该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共6例,均获成功。 相似文献
14.
尺动脉腕背支为蒂皮瓣设计改进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为临床尺动脉腕背支皮瓣设计改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40侧成人上肢标本,对尺动脉腕背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吻合以及浅深静脉伴行交通关系,进行详细的解剖观察。结果:尺动脉腕背支是前臂、腕部和手背尺侧复合组织的营养血管,与手、腕部形成多部位的吻合。贵要静脉粗大,深静脉与其交通丰富。结论:以尺动脉腕背支为蒂,可在前臂尺侧、手背尺侧设计顺行、逆行皮瓣,用于手腕部创伤修复。并就术式设计提出吻接贵要静脉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瓦合修复中环指脱套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寻求修复中、环指脱套伤的新方法。方法:选择8只新鲜的成人手标本灌注红色乳胶后在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第二、三、四掌背动脉的分支及吻合情况。结果:血液供应主要依靠各掌背动脉在远、近侧轴点处发出的粗大皮支,皮支之间在筋膜层构成丰富的网状血管结构,在指蹼处与指掌侧总动脉或分支之间有恒定的吻合支。设计以此吻合支为蒂两个逆行岛状皮瓣瓦合修复中、环指脱套伤,临床应用8例,获得了满意效果。结论:此皮瓣质地好,血供恒定,适宜于修复中、环指脱套伤。 相似文献
16.
胫前动脉踝上支骨膜(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带血供胫骨下段外侧骨膜(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下段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表明,胫前动脉踝上支是胫骨下段外侧骨膜血供的主要血管,于踝间连线上方(3.1±0.8)cm始于胫前动脉,紧贴骨面前行至胫骨前缘分出升支和降支。升支沿胫骨前缘上行,达踝间连线上(6.3±1.3)cm处与胫前动脉肌骨膜支吻合;降支下行与内踝前动脉吻合。踝上支长(2.2±0.7)cm,外径(1.1±0.2)mm,伴行静脉两条。以踝上支或踝上支与肌骨膜支的吻合关系,可在胫骨下段外侧设计8cm~10cm×4cm~5cm骨膜瓣,为修复胫骨中下段骨不连、距骨骨折、踝关节融合等提供了一种新的骨膜(骨)瓣供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针对(?) 趾甲皮瓣切除后遗留创面,采用第二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方法 介绍一种修复(?)趾创面新的手术方法,并在临床上应用此种方法修复12例(?)趾创面.结果 除1例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而愈合外,余11例全部成活,浅感觉恢复,无压迫性溃疡.结论 第二路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位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趾创面修复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腓动脉穿支为蒂小腿远端骨皮瓣转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小腿创伤后骨皮肤缺损的临床修复。方法:通过解剖学观察,设计了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小腿远端骨皮瓣顺行转位术,该骨皮瓣以穿支的升支及降支分别供应皮瓣及骨瓣。结果:临床应用8例用于修复小腿中远段骨皮肤缺损,全部取得成功,效果满意。结论: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小腿远端骨皮瓣可以治疗小腿中、下段骨皮肤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