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例资料 男,36岁,因上腹部烧灼样疼痛3年,伴黑便2天,于1999年5月6日入院.3年来上腹部剑突下烧灼样钝痛,多在饭后出现,并伴食欲不振、烧心、上腹胀痛感.在外院胃镜检查示胃窦大弯侧见0.5 cm×0.5 cm的半球状粘膜隆起,表面光滑顶部轻度糜烂凹陷,病理报告胃平滑肌瘤伴粘膜慢性炎症.予西咪替丁、多潘立酮等药物口服后,症状可暂时缓解,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入院前2天饮酒后上腹部烧灼样疼痛再次发作,同时出现柏油样便3次,量不多,服雷尼替丁、云南白药等药无效.门诊胃镜检查示胃窦大弯见一约1.0 cm×1.0 cm的半球状粘膜隆起,顶部糜烂凹陷,伴有暗红色血痂,活检时组织质韧,易出血.病理报告示胃窦大弯瘤样增生样平滑肌组织.入院后行剖腹探查,胃窦部肿瘤局部切除,后送病理冷冻切片报告为胃类癌(Ⅰ型),随后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患者症状消失.1年后复查胃镜示残胃粘膜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9岁。因上腹部闷痛不适1个多月,伴呕血及黑便而作胃镜检查。胃镜见胃窦大弯侧有5×3cm半球形隆起,基底宽大,界线不清,可见桥拱形皱襞。粘膜表面光滑柔软,隆起顶部有约2×3cm的深溃疡,边缘不整齐,表面附有污秽苔。从溃疡面及其周围深取活组织检查,病理报告为平滑肌瘤伴溃  相似文献   

3.
[病例]男,73岁.因上腹部间断性隐痛10余年,加重伴呕隔夜食2天就诊.内镜检查示:食道下段及贲门条索状充血伴糜烂,胃底见片状糜烂,胃液呈咖啡样并可见少量食物残渣,胃体大弯侧粘膜排列正常,广泛充血、水肿.胃窦部呈盲腔,粘膜花斑状改变,血管网显露,常规方法寻找胃窦腔内无幽门开口,将胃镜前身行"U"型翻转后观察,于胃体上部小弯侧近贲门4 cm处见长约1.5 cm×0.5 cm半月型幽门口,内镜插入幽门口,即可见十二指肠降部"环"形粘膜皱襞,色泽正常,观察发现十二指肠球部缺如.胃窦及幽门处取材送检,HP(-),病理报告:(胃窦部)慢性萎缩性炎症.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提示:慢性胃炎;幽门畸形;十二指肠球部缺如.  相似文献   

4.
[病例]男,73岁。因上腹部间断性隐痛10余年,加重伴呕隔夜食2天就诊。内镜检查示:食道下段及贲门条索状充血伴糜烂,胃底见片状糜烂,胃液呈咖啡样并可见少量食物残渣,胃体大弯侧粘膜排列正常,广泛充血、水肿。胃窦部呈盲腔,粘膜花斑状改变,血管网显露,常规方法寻找胃窦腔内无幽门开口,将胃镜前身行“U”型翻转后观察,于胃体上部小弯侧近贲门4 cm处见长约1.5 cm × 0.5 cm半月型幽门口,内镜插入幽门口,即可见十二指肠降部“环”形粘膜皱襞,色泽正常,观察发现十二指肠球部缺如。胃窦及幽门处取材送检,HP(-),病理报  相似文献   

5.
徐静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0):194-194
对胃窦部异位胰腺误诊胃肿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患者,女,69岁,因“上腹部疼痛伴呃逆三天”入院.查体:神清,无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未见胃肠型,上腹部剑突下轻压痛,未触及肿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正常;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均未见异常;肠镜检查正常;全腹CT示:胃窦部胃壁呈环形增厚,考虑占位;胃镜检查示:胃窦部见环形隆起,胃镜下活检病理报告示: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考虑胃窦部肿瘤在全麻插管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考虑肿瘤,行胃局部切除,切开标本,见胃壁切面灰白淡黄,切开胃壁见囊肿2枚,术后病理示:肌层及浆膜层内见异位胰腺组织,大弯侧淋巴结示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6.
胃黄色瘤1例     
我院于1986年10月胃镜检查中,发现胃黄色瘤1例,较为罕见,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0岁。以反复上腹部饥饿性疼痛伴暖气、饱胀、烧灼感9年余,近偶有呕吐而来院治疗。胃镜检查中见幽门前区小弯侧粘膜有一高出粘膜表面的黄色小斑块,圆形,大小约5mm;胃窦部粘膜水肿,广泛的充血性斑点;十二指肠球腔大弯侧见一溃疡灶约1×0.8cm,覆盖灰白苔,球腔变形。胃镜诊  相似文献   

7.
1病案摘要 患者女,80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2个月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尚可,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78/mm、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剑突下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腹部B超、心电图、X线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胃窦部小弯侧见一2.0cm×1.8cm溃疡,表面附着污苔,边缘岸堤样隆起,质脆、易出血;贲门下胃底可见一0.6cm×0.8cm隆起性病变,表面糜烂,周围粘膜充血水肿.分别对其行活检,病理组织学报告为胃窦低分化腺癌、胃底鳞腺癌,诊断为胃双重癌.  相似文献   

8.
胃一点癌是早期胃癌的一种特殊类型 ,病变仅限于粘膜内层。目前关于胃一点癌的报道较多 ,但关于胃一点癌与Hp的关系罕见报道 ,现将我院经胃镜检查发现的胃一点癌 2例报告如下 ,并浅谈其与Hp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例 1,男性 ,3 9岁 ,因上腹部隐痛不适 4月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胸片示心肺无异常 ;腹部B超示肝、胆、胰脾均正常 ;胃镜检查示 :胃窦粘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 ,以红为主 ,胃窦小弯侧见一 0 3cm大小的溃疡 ,边缘不齐 ,周围粘膜稍隆起 ,取活检 3块 ,病理报告 :(其中一块黏膜 )高分化腺癌。胃大部切除术后病理 :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9.
<正> 患者蒋××,男,47岁,农民。上腹部不适伴隐痛反复发作半年余。空腹痛明显,有轻度嗳气,反酸,曾多次服用“胃药”收效不佳,无黑便史。胃镜检查:整个胃腔粘膜粗糙,近幽门前区,可见痘疹样园形隆起,伴充血水肿,部分表面有糜烂。胃底、胃体、胃窦和角切处,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 ,3 3岁 ,因反复上腹部灼痛伴返酸 3年 ,复发 2月入院。病后无呕血及便血 ,至入院前两次胃镜及取材活检 ,一次CT检查均未发现肿瘤改变。入院查一般情况可 ,上腹部压痛 ,但无包块。入院后B超见胃壁增厚 ,正常结构消失。CT检查见胃壁明显增厚 ,胃内有不规则软组织突起影 ,胃与横结肠内造影剂相连密度相等。胃镜见胃粘膜充血 ,有不规则增生隆起 ,胃窦胃角粘膜糜烂 ,多处取材活检未见肿瘤细胞。钡餐见胃内多个充盈缺损 ,粘膜中断 ,大弯与横结肠形成内瘘。剖腹探查见胃壁厚而硬 ,浆膜面有多个 1~1 5cm大小的半球形突起 ,大弯与横…  相似文献   

11.
例1,女,35岁。间歇性上腹部隐痛、反酸10余年。近来食欲减退,有时呕吐。查体:上愎剑突下压痛,余(一)。钡餐,胃窦部幽门前区大弯侧见一2cm 大小之圆形光滑充盈缺损区,中央有3mm 的浓钡点,如牛眼征或“导管征”,加压更著。诊断:胃窦部幽门前区迷走胰腺。胃镜示胃窦部幽门前区大弯侧见1.5cm 之圆形隆起物,幽门孔近一半被遮蔽。隆起部中央有一脐状凹陷。手术切除后病理见胃窦部幽门前区  相似文献   

12.
[病例]男,31岁.主因腹胀2个月入院.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报告胃底多发息肉,遂来我院治疗.行胃镜检查示:胃底大弯可见结节状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完整,多发散在蓝紫色片状淤斑,肿物边界不清,无黏膜桥形成,考虑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见:隆起处为大小32 mm×20 mm低回声区,考虑为胃壁外分叶状低回声区压迫所致;腹部增强CT示:胃大弯侧及窦部黏膜增厚(图3见封3);上消化道造影示:胃底大弯侧可见直径约2.5 cm充盈缺损,局部黏腊似被撑开,考虑胃底占位,胃息肉?平滑肌瘤?行剖腹探查术.  相似文献   

13.
[病例]男,31岁.主因腹胀2个月入院.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报告胃底多发息肉,遂来我院治疗.行胃镜检查示:胃底大弯可见结节状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完整,多发散在蓝紫色片状淤斑,肿物边界不清,无黏膜桥形成,考虑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见:隆起处为大小32 mm×20 mm低回声区,考虑为胃壁外分叶状低回声区压迫所致;腹部增强CT示:胃大弯侧及窦部黏膜增厚(图3见封3);上消化道造影示:胃底大弯侧可见直径约2.5 cm充盈缺损,局部黏腊似被撑开,考虑胃底占位,胃息肉?平滑肌瘤?行剖腹探查术.  相似文献   

14.
胃重复癌1例     
患者,男,52岁,主因上腹部隐痛不适1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呈阵发性,疼痛不剧烈,无进食哽噎感,偶有反酸。于当地行口服"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行胃镜检查示:胃腔内见大量宿食,无法观察;胃窦蠕动消失,黏膜弥漫性充血糜烂,于大弯侧可见一2cm×1.5cm的表浅溃疡,表面覆白苔,于溃疡边缘处取活检4块,质硬易出血;幽门重度变形,内镜不能通过,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报告 患女,17岁。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年于2006-07-24入院。1年前出现上腹部锐痛,伴贫血症状,以胃炎及缺铁性贫血治疗。2月前出现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及黑便2次。查体:上腹部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余无异常。胃镜示:胃底隆起性病变(间质瘤?淋巴瘤?)。病理活检示:(胃底)胃肠道间质肿瘤。免疫组化示:CK(-),CD117(+),LCA(-),CD34(+)。术前诊断:胃间质瘤。在全麻下行胃楔形切除术。术中见胃体前壁近胃底处可见-3cm×3cm肿物,质硬,周围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切除肿物及周围2cm的胃壁全层。术后病理回报:胃间质细胞瘤,细胞较丰富(有潜在恶性)。术后经过平顺,7天出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食道、胃重复癌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患者男性,60岁,住院号69706。因间歇性上腹闷痛6年,持续疼痛伴腹泻42小时于1984年8月25日入院。体检:营养一般,皮肤粘膜无黄染,轻度浮肿。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软,上腹部轻压痛,肝脾未触及,腹部无肿块。胃镜检查:食道中段距门齿30cm前壁见0.5×0.8×0.7cm似菜花样肿物,质脆,易出血。提示食道中段癌。活检病理报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31岁。以上腹部不适十余年,伴消瘦,乏力,消化不良,近半年来疼痛症状加重为主诉,入院。查体:慢性病容。心肺(-)。上腹偏右轻度压痛,未扪及包块。大便潜血(-),肝功能正常。X线钡透示胃窦部偏大弯侧见一卵圆形充盈缺损,其大小为1.7×2.1cm,上半部边缘光滑锐利,下半部边缘模糊,局部胃壁柔软,周围粘膜正常纤维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5岁.主因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1个月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胃镜检查示胃底、胃窦黏膜充血红斑伴浅糜烂,诊断慢性胃炎急性发作,幽门螺杆菌阳性.门诊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商品名耐信)40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0 g 每日2次,克拉霉素0.5 g 每日2次,口服.  相似文献   

19.
陈宏志  唐云先 《江苏医药》1997,23(2):114-114
杜氏病(Dieulafoy溃疡)临床少见,因诊断困难,极易发生误诊、漏诊。近年作者遇到3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62岁。因间歇性黑便伴贫血、消瘦3个月入院。消化道钡剂造影及胃镜拟诊责门癌。术后病理检查:贲门下胃粘膜糜烂区可见一直径0.15cm血管进入胃壁;镜下示胃粘膜糜烂,固有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多量大口径明显扩张的小动、静脉。病理诊断粘膜下血管畸形。例2,男,47岁。饮酒后突然呕血(约1500ml)急诊入院。于出血后第6天胃镜检查,发现贲门下scm处,小弯侧后壁粘膜有一直径0.60cm的红色肉芽组织样隆起,中央凹陷,表面糜烂…  相似文献   

20.
1病例报告患者男,33岁。因上腹部疼痛不适,伴嗳气1月,于2010—04—02入院。入院查体腹平软,上腹部深压痛,未及包块。胃镜示胃体下部后壁近胃角处可见黏膜隆起,约1.5cm&#215;1.5cm,表面黏膜光滑。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空腹血糖正常。入院后2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胰腺位于正常位置,未见异常,于胃窦前壁取纵形约4cm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