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磨擦力.这种内磨擦力就是血液黏度产生的原因。一旦黏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乘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阻碍血液正常流动,使血液黏度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中医认为,血液的运行赖气的推动,气虚无力运血,气滞血运受阻,阴虚时营血减少.清气不行,血液不行.阳虚时不能蒸化,气血瘀滞,均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可选用下列药粥疗法。  相似文献   

2.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摩擦力,这种内摩擦力就是血液黏度产生的原因。一旦黏度升高,血小板等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就容易形成血栓,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使血液黏度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中医认为,血液的运行依  相似文献   

3.
献血热线     
《健康必读》2009,(10):14-14
1 血液粘度高能献血吗? 能否献血与血粘度高低无关。血液粘度是决定血液在人体内流动速度的重要因素。一旦血液粘度升高,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趁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从而更加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由此可引起一系列与供血不足相关的症状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4.
血液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质的重要指标,正常的血液黏度是保证血液循环,尤其是微循环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一旦血液黏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血液中脂质、脱落的血管内皮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壁上,使血管狭窄,导致机体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当血液黏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  相似文献   

5.
胡存田 《现代养生》2011,(15):21-22
血液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质的重要指标,正常的血液黏度是保证血液循环,尤其是微循环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一旦血液黏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内皮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使血管  相似文献   

6.
血液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质的重要指标,正常的血液黏度是保证血液循环,尤其是微循环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一旦血液黏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内皮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  相似文献   

7.
血液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质的重要指标,正常的血液黏度是保证血液循环,尤其是微循环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一旦血液黏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内皮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使血管狭窄,血液流动缓慢,机体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当血液黏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凝血,即出现血液凝聚块,造成血管栓塞,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血液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质的重要指标。一旦血液黏度升高,大量脂质、脱落的内皮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使血管狭窄,血液流动缓慢,机体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当血液黏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血液凝聚块,造成血管栓塞,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资料表明,众多危害人们健康的严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脑  相似文献   

9.
《长寿》2004,(12):38-39
“电脑血栓症”即医学上的静脉血栓症。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往复,保证了人的生命活力。血液流动不畅,就容易形成血栓。老年人血液流动本来就比青少年缓慢,操作电脑时由于久坐,缺乏运动,加上下肢离心脏较远,容易使腿部血液流回心脏不畅而产生凝固,  相似文献   

10.
<正>河北石家庄老项常听人说起血黏度,说是血黏度高了容易引起心脏病,请问什么是血黏度升高?血液的黏稠度首先与血液的有形成分,主要是与红细胞的数量有密切的关系,红细胞数量越多,血液黏稠度越高。其次,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越弱,血液黏稠度越稠。血浆或血清作为红细胞的悬浮介质,亦具有一定的黏稠度,这种黏稠度取决于其中含有的蛋白质、脂类和糖类含量。血液黏稠度增高,可导致血液流动不畅,有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故中老年人应该定期检查血液黏稠度,发现异常的可及时采取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饮食不平衡,不顺应天时的生活习惯.使得血液中的胆固醇与脂肪异常增高,血中胆固醇量太多时,会逐渐黏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狭窄、弹性变差,当血液流动不顺时,更容易诱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而敲击或按揉心包经可使血液流动加快.使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剥落,随后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2.
《健康》1997,(5)
科学家认为猴子的早死与垂直运动有关。研究认为,由于垂直运动,所有脏器的位置都不同程度地升高了。心脏要推动血液循环,除了要克服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时产生的磨擦力外,还要克服血液重力,增加了“泵”血的难度,使心脏不得不加倍消耗能量,而促使其早衰。另一方面,直立行走时,下肢属主要活动器官,血液会更多地分配到下肢,而心脏和心脏以上的器官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大脑供血更是不足。因此,科学家认为,人类  相似文献   

13.
高黏血症是由血液黏滞因素升高而致的综合症. 血液黏滞因素包括: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内黏度和刚度的升高等.本症的危害是血液中有形物质增多,易形成微循环障碍,易产生微血栓或凝血产物,增大血液流动的阻力,使血流缓慢,细胞缺氧,血红细胞通过微小的毛细血管时的弯曲变形能力下降,容易被脾脏等网状内皮细胞扣押和破坏,使红细胞的寿命大为缩短,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14.
冯元 《大众健康》2007,(1):57-57
高黏血症是老龄人群的多发病,即血液黏度增高,这不仅影响血液的流动性及组织的血液供给,而且易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管阻力、使血压升高,易于在硬化狭窄的管腔形成血凝块,堵塞血管。高黏血症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因此,降低血液粘度、提高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与血小板的聚集性、降低血浆黏度、改善微循环,对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长寿》2013,(8):42-43
吉林省读者王炳森来信问:我父亲今年七十多岁了,血黏度有些高,请问生活中有降低血黏度的好办法吗?专家:人体血管内的血液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旦血液过于黏稠,流速必然减慢,大量脂质沉积于血管内壁使血管狭窄,造成组织器官供氧不足,出现头晕、头痛、困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更加危险的是,血流速度变慢有助于血栓的形成,易  相似文献   

16.
防血液变“黏”:定时喝水,遵医嘱服用中西药血液“黏”,有危险。险就险在变得黏滞的血液流动速度减慢,有形成血栓之忧。而血栓一旦形成就可能阻塞血管,进而导致悲剧发生。如堵塞脑内血管,可引起昏迷、半身不遂、谓之中风;堵塞冠状动脉,则心脏供血中断,诱发心肌梗死。若要心、脑平安,务必防止血液变“黏”。  相似文献   

17.
王华 《保健医苑》2012,(6):23-23
<正>编辑同志:我到医院检查,血压、血脂、血糖3项指标均正常,医生说我的血黏度高,需要服药治疗,请问血液黏滞度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需要治疗吗?河北陆云陆云,您好:血黏度是反映血液黏滞性的指标之一。全血黏度是指全血在流动时与血管  相似文献   

18.
《家庭医学》2011,(9):60-61
深静脉血栓是指静脉血液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凝固,形成血块后堵住了血管,使血流不通畅。深静脉的主要功能就是将血管内的血运回到心脏,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肌肉的收缩来辅助。久坐等因素会使人的肌肉收缩活动减少,肌肉活动性一下降,血液的流速就变慢,这客观上为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深静脉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形成血栓,就会堵塞血管。不仅如此,血栓栓子还有可能脱落并随血液“游走”,一旦“游走”到肺部影响到肺动脉,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肺栓塞,严重者几分钟内就会猝死。  相似文献   

19.
韩振奎  伯仲 《健康文摘》2008,(10):44-44
临床上将血液黏度超过正常标准称为“高黏滞血症”。血液中的红细胞形状、大小、压积都会影响血液黏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在病理情况下对血液黏度也有一定影响。高黏滞血症的危害是由此引起的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不足,造成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冠心病、脑梗死、肾衰、阻塞性肺疾患病情加重。影响廊液黏度的因素与生活有关:一般早晨黏度升高.上午8时达到最高峰.下午开始下降.午夜至3时之间最低:外界温度过高时人体会大量出汗、发烧时人体水分丢失都会使血液黏度增高,寒冷时尿量的增加也会使其增高;吸烟、饮酒、忧虑、兴奋、惊恐等不良因素也都会使血液黏度增高,剧烈运动、高血糖、高血脂也会增加血液的黏度。  相似文献   

20.
人体血管内的血液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旦血液过于黏稠,流速必然减慢,大量脂质沉积于血管内壁使血管狭窄,造成组织器官供氧不足,出现头晕、头痛、困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更加危险的是,血流速度变慢有助于血栓的形成,易引起脑栓塞、心肌梗塞、血栓性脉管炎等病症。因此,尽管血液黏稠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在定期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时,均应做血黏度测试,如发现增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如何降低血黏度呢?首先,要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适量运动,以增强心肺功能和加快血液循环,可使血液黏度下降。其次,要戒烟,因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