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白内障摘除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立体视觉异常的原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随机抽取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150例,常规眼部检查并矫正屈光不正和老视,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同时视功能和融合功能,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立体视功能。对其中立体视功能未恢复或异常的患者97例进行分析。结果97例中,53例(54.6%)术前已患有影响视力和双眼单视的眼病,其中以眼底黄斑病变最常见(13只眼);27例(27.8%)手术合并角膜散光、后发白内障、眼肌麻痹性斜视、复视及黄斑水肿等;此外另一侧未手术眼的白内障17只眼(17.5%)和术后两眼屈光参差9例(9.3%)亦是影响立体视的常见原因;8例患者原因不明。结论老年白内障患者原有眼病、手术并发症、对侧未手术眼的白内障及两眼屈光参差均是影响视力康复和双眼立体视重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眼老年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状况。方法双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和与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各60例,年龄60~79岁。双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0.8。分别检测双眼屈光状态、影像不等,融合功能以及远、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双眼影像不等同时视像差在0%~3%者,白内障手术组48例,对照组54例,两组平均像差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2)融合范围白内障手术组平均为(25.6±8.7)度,正常对照组平均为(27.8±6.7)度。两组的融合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白内障手术组与对照组分别有85.0%和91.7%被检者获得不同程度的远距离立体视,分别有75.0%和80.0%被检者获得不同程度的黄斑中心近距离立体视(均为 P>0.05)。结论双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恢复患者双眼视功能,使之达到满意的视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远近立体视功能的临床检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老年人立体视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点立体图和同视机双项检测102例正常视力老年人远近立体视锐度阈值、立体融合范围及响应速度。结果102例中,83例(81.4%)远近立体功能具有正常的中心立体视,19例(18.6%)不正常;70岁以上老年人和白内障程度严重者立体视功能异常率较高,响应速度也较慢。结论立体视觉正常与否与视器官和视中枢的健康及功能状况有关,规范的立体视检查应为远近立体视功能双项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长沙市郊区眼部疾病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裸眼和小孔视力检查,对视力损伤最大的原因记录为第一诊断,同时也记录其他诊断及全身疾病既往史.由于生活质量跟双眼视功能有关,所以采用双眼综合视力(BVA).应用SQOL-DVI量表进行生存质量测量.结果 视力损伤人群中影响老年人视功能损害的主要眼病依次为白内障(63.64%)、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7.27%);青光眼(3.6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03%);角膜混浊(1.82%)和视神经萎缩(1.21%).生活质量评分由高到低为:屈光不正、白内障、干眼症、沙眼Ⅲ、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白内障与屈光不正的生存质量总分没有差别.干眼症与白内障、屈光不正比较均存在差别(P=0.045、0.037);黄斑变性与白内障、屈光不正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别(P=0.022、0.012);青光眼与白内障、屈光不正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别(P=0.031、0.027).白内障、屈光不正、黄斑变性和沙眼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视力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03,0.738,0.925和0.987,P<0.05).干眼症和青光眼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视力没有明显关联(Pearson系数分别为0.046,0.374,P>0.05).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有3个变量成为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为视力,疾病种类,年龄.结论 视力是影响老年人的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和保存视力是改善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双眼视觉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觉重建的总体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 对100例(150 只眼)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双眼影像、同视机及远、近立体视功能进行检测。 结果 150只术眼平均矫正视力≥0.8者占52% ,0.4~0.6 者占38% ,0.15~0.3 者占10% ,91 例恢复了双眼单视,72例有融合功能,69例出现立体视功能。 结论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觉恢复水平与视力、两眼视力差及融合功能有关,视力低常与原有眼病和手术并发症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患者接受小梁切除等滤过性手术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手术之一,但术后能促进患者晶状体变混浊,常常出现白内障,或者加重白内障现象而导致视力下降[1~3].白内障患者在治疗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角膜内皮、晶状体悬韧带以及视功能受到程度不一的损伤,多有浅前房、瞳孔扩大或缩小、眼压较高、虹膜后粘连以及存在滤过泡等现象,进行白内障摘出手术具有较高的难度[4].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又摘出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状体(IOL)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进行青光眼滤过手术和植入晶状体手术之后患者视力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及视功能恢复快而稳定等优点己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它作为白内障摘除的先进方法已获得迅速发展 ,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为白内障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复明方法。1998年 6月 2 0日至 1998年 9月 2 0日我们采用巩膜隧道自闭切口、囊前旋转切削乳化、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 81例(85眼 )白内障患者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1例 (85眼 ) ,男47例 ,女 34例 ,右眼 44只 ,左眼 41只 ,年龄 6 0~ 84岁 ,平均 70岁 ,大部分病例合并高血压 ,部分病例有慢…  相似文献   

8.
眼内炎是各种内眼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虽然白内障手术后的眼内炎发生率低,但严重影响视功能,对患者的视力可造成不可逆性损害,甚至导致眼球摘除。减少眼表的病原体的数量是预防术后眼内炎的重要途径。虽然术前的点眼可以起到一  相似文献   

9.
王杰  孙靖  梁山  王璐霞  邓爱军 《山东医药》2001,41(13):38-39
目前,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成为白内障患者复明的主要手段,但其术后易并发人工晶体前纤维蛋白膜形成(下称人工晶体前膜),影响视力提高,妨碍视功能恢复。有报告证明,眼内注射可使实验动物和人眼内已存在的纤维蛋白溶解。为了减少该药前房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发挥其有效作用,我们观察了小剂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前房注射治疗人工晶体前膜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26例患者,男14例,女12例;年龄5~82岁,平均 43.2岁。糖尿病性白内障10例,老年性白内障8例.先天性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早期光凝治疗的效果。方法对83例136眼老年DR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根据眼底荧光造影(FFA)的DR分期,早期予局限性视网膜光凝格栅样光凝或标准全视网膜光凝。结果术后随访1年,视力提高45眼(33.1%),不变75眼(55.1%),下降16眼(11.7%),总有效率88.2%。术后2 w~1个月内激光治疗,效果明显。结论白内障术后合理及时地进行光凝治疗,能有效控制DR进展,改善视功能,稳定视力,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患者晚期出现白内障、玻璃体病变、继发青光眼、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前后血糖控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术后会发生眼睛前房大量渗出、角膜水肿、切口久不愈合等情况,对视功能的恢复有较大影响。所以患者只有把血糖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才能进行手术。手术完后血糖的控制同样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几率为60%~65%。糖尿病性白内障可分为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相关的白内障两种类型。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比较少见,常发生于30岁以前、病情严重的1型糖尿病患者。常为双眼发病、进展迅速,晶状体可能在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形成完全性白内障;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表现,与无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很相似,只是发生较早,进展较快,容易成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植入非球面与球面人工晶状体(IOL)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方法 对11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随机植入疏水性丙烯酸酯非球面(Alcon SN60 WF)或球面(Alcon SN60 AT)IOL,分别于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和夜、夜+周边眩光、昼及昼+周边眩光4种条件下功能性视力对比敏感度测试.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植入非球面IOL眼与球面IOL眼最佳矫正视力及昼条件下对比敏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昼+周边眩光、夜及夜+周边眩光条件下植入非球面IOL眼的对比敏感度明显高于球面IOL眼(P<0.05).结论 植入非球面IOL眼获得良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情况,为寻求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治疗和护理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黄石市中心医院眼科确诊的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50例为观察对象(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年龄和性别匹配健康体检人员中无明显白内障的50例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2组对象的焦虑和抑郁程度,采取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对2组对象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同时对2组上述指标检测值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LVQOL总分、症状与视功能得分、身体机能得分、社会活动得分和精神心理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抑郁和焦虑,生活质量较低,临床上应该重视患者的这些负性因素,并积极采取措施,尤其是护理人员要进行个性化的护理,以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心态,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利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广州市老人院白内障的患病率及致盲和手术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广州市老人院所有人住老人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了解白内障的患病、致盲和手术情况。结果所有690位老人中,白内障总患病率为60.4%,随增龄,白内障患病率相应增加,女性高于男性,初中以下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患病率无显著差异。白内障致盲率14.6%,总手术覆盖率63%;随增龄,白内障致盲率增加,致盲率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手术覆盖率显著低于男性,初中以下白内障患者致盲率高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患者,而手术覆盖率低于后者。结论白内障是广州市高龄老年人常见的致盲眼病,高龄女性和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应作为以后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16.
慢性血透患者视功能变化吴建永沈晔*陈江华张萍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视功能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尿毒症透析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得到延长,在延长生命的同时,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透析的长期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而视觉器官作为...  相似文献   

17.
毕宏生  马晓华 《山东医药》2006,46(12):72-73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使白内障患者获得了良好的视力,但部分患者术后常有眩光、暗视力差等视觉不良症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将波前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用于白内障手术的研究中,通过改良IOL设计,完善手术技术,力争取得更完美的术后视觉效果,并认为将上述技术应用于白内障手术是白内障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微量营养素与老年性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老年性白内障的概况 老年性白内障(senile cataract)是眼晶状体出现进行性氧化、断裂、交联、不溶性蛋白质增加、黄色素沉着的结果,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存发展中国家更为常见;而在发达国家,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是西方国家≥65岁人群最常见的手术。因此老年性白内障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白内障是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很高。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行白内障手术。现代的白内障手术借助精良手术设备,使手术的适应范围扩大,手术的成功率也大大提高。糖尿病性白内障也是手术的适应证。但是,糖尿病的存在,会使手术的风险大于正常人。如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增加。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性白内障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近年来的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目前的白内障盲积存量为290万人。随着老年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人类寿命普遍延长,白内障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估计到2020年我国白内障积存人数将达500万人。鉴于白内障疾患的广泛社会性及现代人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白内障治疗成为眼科临床关注的焦点,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