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对比2g/kg单剂及1.0g/(kg.d)×2d及0.4g/(kg.d)×5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三种剂量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18例川崎病(KD)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各组其他治疗相同。观测患儿退热、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消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的时间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退热、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消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时间较B、C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各组C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 2g/kg单剂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是一种更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04例小儿川崎病患儿,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A组26例患儿每天1次,每次静脉注射2 g/kg丙种球蛋白,B组患儿每天1次,每次静脉注射1 g/kg注射丙种球蛋白,C组患儿每天1次,每次静脉注射400 mg/kg丙种球蛋白D组患儿每天1次,常规静脉注射90 mg/kg丙种球蛋白,比较四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四组患儿临床治愈率分别是96.2%、92.3%、88.5%、84.6%。四组患儿黏膜充血、皮疹等手足皮肤症状消退所用时间A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1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效果。方法:93例KD患儿分为A组IVIG400mg/(kg.d)连用5天、B组IVIG1g/kg、C组IVIG2g/kg,对3种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KD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住院时间、总热程、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率A组与B组、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C组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组IVIG1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KD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63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随机分为A组32例和B组31例。A组给予IVIG0.4g·kg-1·d,连用5d;B组给予IVIG2g·kg-1·d-1用ld。观察2组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和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B组退热时间、球结膜充血、手足硬肿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均短于A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G2g·kg-1·d。单次静脉输注为治疗川崎病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周琼 《海峡药学》2012,24(1):78-80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方法选择川崎病患儿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静脉滴注丙球蛋白2g/(kg.d),应用时间1d,口服阿司匹林50~80mg/(kg.d)。对照组静脉滴注丙球蛋白0.4g/(kg.d),用药时间为5d,口服应用阿司匹林50~80mg/(kg.d)。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手足症状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及冠脉病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手足症状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4±0.13)d,(2.11±0.49)d,(2.21±0.67)d及(6.1±1.3)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冠脉病变发生率分别为3.8%和3.6%,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7,(21):242-244
目的观察药物对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7年4月至我院进行治疗80例患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儿童,每组40例,所有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双号为对照组单号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追加2g/kg的丙种球蛋白,其余治疗方案同前。观察组在使用2g/kg的丙种球蛋白的基础上,在追加泼尼松片2mg/(kg·d)分次口服,2~4周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待体温恢复正常后,改为口服泼尼松片。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退热时间。结果对照组患儿的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均明显长于观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3个月之内观察组人员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概率为12.5%,共发生5例。对照组发病率为17.5%,共发生7例。冠状动脉发生的概率比较,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适量的激素治疗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设为川崎病患儿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两种方法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期川崎病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洲 《河北医药》2004,26(4):323-323
目的 探讨两种方法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急性期川崎病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 2 0例川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常规疗法组 10例 ,冲击疗法组 10例 ,予静脉滴注IVIG分别为 0 .4g·kg- 1 ·d- 1 × 4~ 5d和 1.0g·kg- 1 ·d- 1 × 2d ,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 用药后体温 2 4h内恢复正常者 :冲击组 5例 ( 5 10 ) ,常规组 1例 ( 1 10 ) ,χ2 =7.75 0 ,P <0 .0 1。粘膜充血 ,皮疹 ,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3d内明显改善者冲击组 9例 ( 9 10 ) ,常规组 3例 ( 3 10 ) ,χ2 =16.87,P <0 .0 1。结论 冲击疗法在退热速度和改善急性期粘膜弥漫性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 ,手足硬性水肿等症状明显优于常规疗法 ,使患儿急性期病程缩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68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4.1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颈淋巴肿大消散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利燕辉 《北方药学》2015,(5):131-132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在川崎病(KD)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确诊为川崎病4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IVIG治疗剂量进行分组,给予IVIG 1g/kg剂量治疗24例为观察组,给予IVIG 2g/kg剂量治疗24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随访患儿冠脉病变(CAL)影响。结果:观察组平均黏膜充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热退、手足肿胀消退、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CAL发生率虽然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kg剂量IVIG治疗川崎病不仅能达到常规2g/kg剂量的治疗及降低患儿CAL发生率的效果,而且相对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对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近期和远期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在我院和新华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64例川崎病患儿,分为IVIG 1g/kg观察组与IVIG 2g/kg对照组,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对患儿进3年左右的随访,观察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远期影响。结果两组患者退热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总热程等情况基本相同;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随访两组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远期影响无明显差异。结论治疗川崎病过程中应用丙种球蛋白1g/kg单次静脉注射,可起到与丙种球蛋白2 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相似的效果,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剂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0.6-0.8ml·kg^-1·d^-1和利巴韦林10ml·kg^-1·d^-1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3-5d;对照组仅应用利巴韦林注射剂10ml.kg-1.d-1静脉滴注,连续3-5d。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并观察2组患儿发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发热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优于单用利巴韦林注射剂,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比较不同方法治疗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注射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注射丙种球蛋白被动免疫治疗、肌内注射HCG安胎保守治疗3种方法对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的临床疗效;为URSA的治疗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120例原发性URSA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0例,接受淋巴细胞注射主动免疫治疗;B组40例,接受丙种球蛋白注射被动免疫治疗;C组40例,予HCG肌内注射保守治疗。结果治疗后A组妊娠成功率为90.0%,B组为85.0%,C组为27.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注射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方法与注射丙种球蛋白被动免疫治疗方法在治疗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疗效显著,二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肌内注射HCG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痰热清联合胸腺肽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痰热清0.3~0.5ml/(kg.d)静脉滴注;治疗组用痰热清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1~2mg/(kg.d)静脉滴注,疗程3~5d。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口腔疱疹消退时间的观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胸腺肽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的抗病毒、退热以及改善症状,缩短疗程等优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曾君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74-75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手足口病并神经损害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8例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随机分为等量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相同的抗病毒和对症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每天给予静脉注射小剂量(0.4g/kg)IVIG;对照组给予羚羊角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神经症状的平均好转时间、发热缓解时间及其痊愈时间、危重病的发生率。结果 IVIG治疗组患儿的神经系统好转时间、发热缓解时间和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危重病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静脉注射IVIG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成人麻疹中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成人麻疹患者进行随机数表法分组,每组3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此基础给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共有36例患者获得恢复,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0例78.95%(P〈0.05);并且在退热、体温恢复、皮疹消退、咳嗽消除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分别为(45.31±5.66)h、(70.19±8.72)h、(54.09±10.35)h、(74.50±13.21)h和10.53%,与对照组的(65.29±6.08)h、(89.24±11.90)h、(85.37±12.14)h、(108.72±14.32)h和28.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麻疹患者给予痰热清注射液进行治疗,有利于缩短患者的退热、体温恢复、皮疹消退以及咳嗽消除时间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明显,并且安全、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16.
李勇  余四新  程亮  刘宋磊 《淮海医药》2012,30(3):222-223
目的探讨丙泊酚、利多卡因和艾司洛尔对气管插管期间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丙泊酚组):气管插管前30 s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B组(利多卡因组):苯璜酸阿曲库铵静脉注射后2%利多卡因3 ml气管内表面麻醉;C组(艾司洛尔组):气管插管前30 s静脉注射艾司洛尔0.5 mg/kg。诱导方法: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枸橼酸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苯璜酸阿曲库铵0.8 mg/kg。3组均于苯璜酸阿曲库铵静脉注射后4 min插管。观察指标:记录MAP、HR在麻醉前、插管后1、3、5 min的变化。结果 3组MAP与T0相比,在T1均较稳定(P>0.05)、在T2、T3显著下降(P<0.01);A组HR比较B组、C组,在T1、T2明显升高(P<0.05);B组HR比较T0,在T1、T2较稳定(P>0.05);C组HR比较T0,在T1较稳定(P>0.05)、在T2明显下降(P<0.05)。结论利多卡因和艾司洛尔均可减轻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艾司洛尔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