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杨清芬  傅志慧 《新中医》1999,31(6):30-30
笔者根据元代医家朱丹溪“痨瘵主乎阴虚”及清代医家王清任“离经之血即是瘀”的学说,自拟养阴化瘀汤治疗肺结核反复少量咯血及血丝痰,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0例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21~30岁5例,31~40岁11例,41~...  相似文献   

2.
肺癌咯血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咯血是肺癌常见症状,属中医学“血证(咳血)”范畴。临床表现为血丝痰、痰血、少量鲜血,少数见大咯血,常反复出现,甚至贯穿整个病程;若不积极处理,不仅会给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痰中带血可发展到大咯血,危及生命。遇到单纯西药效果不佳或拒绝西医治疗者,积极的中医辨证治疗常能奏效。笔者临证将肺癌咯血分为肺热伤络、气滞血瘀、阴虚内热、肝火犯肺、肺脾气虚论治,今结合案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阴虚生湿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阴虚乃指体内阴液不足,临床常表现为阴虚生内热。湿乃指水液停留体内而言,多因阳虚所致。阳虚生水湿本无可非议,而阴虚生湿立论则少,但临证却可见到,略举验案探讨于下。 1 肺阴虚(肺结核、肺气肿、肺心病)张某,男,55岁。1992年3月15日初诊。自述患“肺结核病”多年,应用抗结核药不能耐受,未能正规治疗,近月复发,间断应用利福平、雷米封,症状未见减轻而转用中药治疗。其症咳嗽痰多,或黄或白,痰中夹血丝,口干口苦,五心烦热,午  相似文献   

4.
抗痨颗粒剂治疗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中医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学对肺结核的认识与治疗历史悠久,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将其归于“虚损”、“虚劳”一类病证之中。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开始以“痨瘵”定名,现通称“肺痨”。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多认为是痨虫袭肺,阴虚火动,痰血为病。其病因主要是感染痨虫与正气虚弱(阴虚)两方面。对本病的治疗,《医学正传·劳  相似文献   

5.
刘建秋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为素体肺脾肾三脏虚损,遇外感之邪犯表,外邪郁而入里致阴虚血瘀。分为风邪犯肺型,阴虚血瘀型。治则上应注重治病求本,表里同治,未发应“先安未受邪之地”,解表同时应注意顾护正气,防止病邪进一步传变。以病因病机三脏俱虚为切入点,应用三足鼎立之角药,提出经验三法针对不同证候采用不同配伍施治,且患者多素体本虚,提倡“肺鼻同治”“津血同治”“肺脾肾同治”的理念,在治疗本病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消渴治瘀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治瘀之管见罗麟玉(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消渴,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血瘀消渴之治,或润其肺,兼清其胃;或清其胃,兼滋其肾;或滋其肾,兼补其肺。皆宗消渴之“阴虚燥热”病机而立。鉴于阴虚燥热,耗津灼液,血涩而滞行,每每形成“瘀血”...  相似文献   

7.
咳血病人的护理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72111)高秀真,高翠云咳血系指由肺络受损,血经气道咳出而言。其症状或痰中带有血丝、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是呼吸系统常见的一种症状,属于中医“血症”范畴。主要病因有外感、内伤2种。外感以风热燥邪损...  相似文献   

8.
基于现代文献的肺结核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结核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20年来(1989—2009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所收录的涉及肺结核中医文献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肺结核证候频率以肺阴虚(12.26%)、气阴两虚(12.26%)、阴阳两虚(11.32%),其次为肺肾阴虚、肺脾气虚、阴虚火旺、肺脾两虚等。共提取证素15个,证素作用靶点9个。15个证素中,阴虚、气虚、火(热)频率较高,为57.55%、33.02%、14.37%,累计构成比为71.86%;证候靶点主要在肺(53.77%),其次为脾(占21.70%)、肾(占11.32%),三者累计构成比为89.32%。单一证素中,阴虚比率高(占38.89%),其次为气虚(占31.38%),其他证素频率较低。阴虚靶点以肺肾为主,气虚靶点以肺脾为主,阳虚靶点以脾肾为主。两证素中,气虚+阴虚频率最高(占28.26%),其次为阴虚+阳虚(占23.91%)、阴虚+火(占17.39%)。两证素作用的靶点与靶点的组合较少,频次为9。肺结核症状共出现66个,其中舌脉为18个,其中咳嗽、气短、潮热、盗汗、乏力、咯血出现较多。结论:本病病位在肺,病机特点以虚(阴虚、气虚)为主,兼有虚实(火、血瘀、痰等)夹杂。  相似文献   

9.
虚证型活动性肺结核病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00例虚证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了临床及免疫功能指标的观察,发现肺部病变范围偏阴虚组小于四个肺野,偏气阴两虚组超过四个肺野;痰菌阴转情况偏阴虚较气阴两虚组为多;免疫功能指标,阴虚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气阴两虚组又较阴虚组为低。  相似文献   

10.
六味地黄汤对小鼠诱发性肺腺瘤 P53 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六味地黄汤能够显著降低氨基甲酸乙酯所致小鼠肺腺瘤的诱发率,且这种抑制作用在甲状腺素“阴虚”小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诱发肺腺瘤小鼠的肺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P53mRNA表达比正常肺组织明显下降,给予六味地黄汤后,P53基因表达明显回升;在甲状腺素“阴虚”小鼠中,六味地黄汤也具有同样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报道用据《金匮》“三黄泻心汤”研制的“血宁冲剂”治疗咯血,结果显示对咯血停止天数,血宁冲剂组平均为5.20天,西药对照组平均为7.40天,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指出血宁冲剂对咯血——肺热壅盛、肝火犯肺、阴虚肺热型三组经秩和检验,p>0.05,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1病历介绍 患者,女,55岁,以“反复咳嗽、咳痰伴咯血4a,加剧2d”为主诉于2006年1月12日人院。于入院前4a,感冒后出现阵发性非刺激性咳嗽,未带高调金属音,咳少许白黏痰,不易咳出;伴间断性咯血,多则每日3~4口,少则咳少许血丝痰;伴胸部闷痛。入院前2a因咳嗽、咳痰、咯血加剧,就诊于福州市第一医院,予行“CT引导下肺穿刺”等检查,末明确诊断,考虑“肺结核”可能性大,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6个月,复查双肺CT示病灶无明显变化,仍时有咳嗽、咳痰、咯血症状发作。  相似文献   

13.
崩漏治从血与气杨玉岫(江苏省大丰县人民医院大丰224100)关键词崩漏,血气,中医药疗法《素问·阴阳别论》谓:“阴虚阳搏谓之崩。”是言崩漏病机因阴虚阳盛所致。盖阴主血,阳主气,阴血不足则阳气独盛,迫血妄行。妇女以血为本,血赖气生,赖气以行,气血调和,...  相似文献   

14.
消渴病机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殷百万 《陕西中医》2002,23(6):527-529
“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是消渴之基本病机 ,并贯穿于整个病程。如早期 (无症状期 )为阴虚 ,中期为气阴两虚 ,晚期为阴阳两虚和气滞血瘀。阴虚生内热 ,上灼肺津则烦渴多饮 ,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而多食 ,则脾虚而散精功能失常 ,全身组织失去濡养 ,多食反见消瘦。阴虚阳盛肾之开阖失司 ,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溲出 ,谷甘不变而多尿且具甜味 ,消渴乃成。阴虚生内热 ,热伤气耗津 ,津血同源 ,气虚帅血无力。阴虚及阳 ,阳气虚弱 ,鼓动无力 ,血行不畅 ,血瘀乃生 ,以致并发症丛生 ,故病难复。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其产生的直接病因是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气机郁结;素体阴虚,劳欲过度。气阴两虚、燥热内盛是致病的关键,以气阴两虚、精气亏耗终致阴阳两虚为本,燥热内盛、痰瘀阻络、血滞脉内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脏腑阴虚为本,脉络瘀阻为标,二者互为因果;其病变主要在肺、脾、肾三脏,且三脏常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病”范畴,多从阴虚燥热立论,责之于肺、胃、肾等脏腑,而从三消分治。笔者学习历代有关著述,结合现代医学认识,体会到糖尿病与“血”的关系密切。临床上从“血”论治糖尿病,收到较好的疗效。兹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博谓之崩”,崩,血下坠也。“阴虚阳博”,前贤有从脉言者,如王冰:“阴脉不足,阳脉盛博,则内崩而血流下”,从脉说崩;而高士宗则从气释“阴气内虚,不与阳和,阳气博击,阳博于内,则阴虚阳盛,故谓之崩”,从因说证;实则为一,马莳:...  相似文献   

18.
<正> 1 肺阴虚咳嗽(肺痨) 王某,男,52岁,记者。于1994年10月就诊,干咳少痰月余。伴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乏力,五心烦热,少寐盗汗,大便不调,舌红少苔,肺细数。诊为肺阴虚咳嗽,X片提示:右下肺结核灶,“OT”阳性,西医诊断:肺结核活动期。方用麦冬15g,沙参、玉竹、花粉、地骨皮、川贝、桑叶各12g,扁豆10g,生甘草6g,连  相似文献   

19.
倒经亦称逆经,妇科教材中称经行吐衄。沈氏《女科辑要》认为这种有升无降、倒行逆施,多由阴虚于下,阳反上冲而致。吾师郑连山(已故)行医40余年,积有丰富的经验,认为倒经大多由肝火上逆,肺胃蕴热而致。肝火上逆于肺则为鼻衄:热蕴于胃则为吐血齿血;少数是由阴虚阳亢,水不制火,血气错乱,挟火循冲脉上行,月事失其顺行之常,则为吐为衄。一、辨证用药吾师治疗倒经,主要抓住“火”与“逆”,以清火降逆,引血下行为要务:在补阴抑阳,清肝凉血,清肺胃热同时,参入引血下行之品,如牛膝、茜草、郁金等。牛膝引诸药下行,茜草逐瘀止血,郁金解郁清火,三味同用,相得益彰,加强引血下行。张景岳认为,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于阴虚者为尤多,正以劳损伤阴,  相似文献   

20.
阴虚之证统于肺;治阴虚者责重于脾“阴虚之证统于肺”一语,出自绮石的《理虚元鉴·卷上》;“治阴虚者专责重于脾”一语,出自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例言》。一般来说,肾藏精,主水,主诸阴,内藏命门相火,为阴阳水火之根,临床上属于阴阳水火的偏盛偏虚的疾患,治疗多责于肾,往往获得较佳的疗效。绮石氏所说的“阴虚之证统于肺”,是指治肺劳病中的阴虚证而言。绮石氏认为,凡因肺劳而致劳嗽、吐血、骨蒸潮热,有似肺肾精血亏损等症,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